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研制的FM-3000N艦空導彈武器系統(以下簡稱“FM-3000N”)一經出現,便讓“一坑四彈”(在一個導彈垂直發射單元中,裝入4枚導彈的技術)的愿景不再是夢,實現了對以往導彈武器系統性能的極大更新。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國外引進的道爾-M1導彈防空系統的基礎上,中國進行了一系列重要技術改進,包括發展出一整套現代化機載電子設備,集成到新雷達系統中的“敵我識別系統”天線,升級后的通信系統。由此,改進開發了紅旗-17和FM-2000兩套系統。
FM-2000可用于野戰防空,伴隨機械化部隊持續機動作戰,也可用于艦載近程防空作戰。
FM-3000于2014年首次亮相,其導彈設計在延續紅旗-17防空系統及FM-2000的氣動外形和結構的同時,重構了整個作戰系統,尤其是火控、雷達、通信系統等,以滿足中近程防空的需要。
FM-3000已經具有全方位探測和攔截能力,其抗飽和攻擊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尤為突出。為此,FM-3000的陸基型導彈采用了固態冷卻、二維電子掃描、旋轉天線的有源相控陣制導雷達。與機械掃描雷達和無源相控陣雷達相比,它具備更靈活的波束和模式,功率損耗小、探測精度高、反應速度快。除整個系統的進步外,導彈本身的發動機和導引系統也有極大改進,可用于區域防空和要地防空。

FM-3000N作為整個系列和家族的最終形態,改進自FM-3000,有以下幾方面的傳承:
在導彈氣動外形和結構設計方面,導彈仍采用圓柱形彈體,前端裝配流線圓錐形的黑色頭部整流罩,之后為4片X形鴨翼布局,彈舵為可折疊梯形;彈體尾部還有4片X形布局梯形彈翼。所有彈翼彈舵設計緊湊、都能折疊,使導彈可裝入小巧的彈箱。
其次是繼承了垂直冷發射方式,即利用燃氣發生器將導彈彈射至半空中,隨后側推火箭點火,調整導彈方向和姿態,最后主發動機再點火飛行,飛向攻擊目標。
除此之外,FM-3000N還繼承了中繼慣導+數據鏈指令+末段主動雷達制導的模式,即繼承了高精度指導、多目標攔截及抗飽和攻擊能力。末段主動雷達制導精度高,能夠實現直接撞擊擊毀目標,還可以采用大弧形彈道,從上到下攻向目標,打擊精度更佳。

同時,在很多方面,FM-3000N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借助先進技術提升了性能。攔截斜距為2~40千米以上,飛行速度可達5馬赫。
FM-3000N適裝性良好,真正實現了“一坑四彈”。從HT-1E艦載通用垂發系統來看,此系統可以兼容發射:CM-103艦載多用途導彈、HQ-9E遠程艦空導彈、CM-802B反艦導彈和FM-3000N這4款導彈,將不同類型導彈的反輻射、反艦、防空等功能融為一體,共架發射。其中,4枚FM-3000N導彈很容易采用并聯的方式,裝入一個標準的艦載導彈垂直發射裝置中,實現“一坑四彈”,極大地適應了現代戰爭空中目標多量化和小型化的需要。
“一坑四彈”對于國產新型通用垂發系統至關重要,可使裝備垂直發射裝置的艦艇,擁有強大的備彈量和靈活的彈藥配載方式,極大提高了海上艦艇的防空能力。
相比于FM-3000,FM-3000N不僅彈體有所延長,發動機也有所改進,可以將射程提高到40千米左右。這大大增加了艦艇對空防御縱深,尤其可針對水天線上剛露頭目標,直接攔截,在實戰中意義巨大。
FM-3000N制導雷達處理能力在其前身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加強了整個防空系統冗余和性能指標,具備更強的抗飽和攻擊能力,能夠一次制導16枚導彈,分別攔截16個目標。當然,如果被納入更強大的作戰指揮控制系統、艦載雷達、傳感器體系之內,尤其是兼容在類似055型大型驅逐艦、052D型驅逐艦、054B型護衛艦等艦只的體系內,FM-3000N的實際性能還會有更大提升,實際戰斗力將持續增強。
你還想了解哪些兵器知識,歡迎掃描二維碼告訴知力君!

地空導彈按射程可分為遠程、中程和近程3種。射程大于100千米,射高可達30千米的,稱為遠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射程在20~100千米之間,射高在0.05~20千米的,稱為中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射程小于20千米,射高在0.015~10千米的,稱為近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
艦空導彈按射程可分為遠程、中程和近程,按射高可分為高空、中空和地空3類。FM-3000N就是一種優秀的中近程艦載防空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