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生素K的發現是一個意外。
1928年,丹麥生物化學家亨里克·達姆(Henrik Dam)在研究雞的膽固醇代謝時,意外觀察到一種奇怪的現象,即用低脂飼料喂養的小雞會出現皮下出血和凝血時間延長等癥狀。

起初,達姆認為這是由于缺乏維生素C引發的壞血病。然而,他通過實驗排除了一種又一種已知的維生素,最終成功用醚(mí)提取了苜(mù)蓿(xu)中的有效成分治療了這一癥狀。達姆將這種成分命名為“Koagulationsvitamin”,意為“凝血維生素”。之后,由于這種維生素對凝血至關重要,它被更名為“維生素K”。
第一種維生素K是在苜蓿中發現的,因此就被命名為K1,同時,由于它主要存在于綠葉蔬菜中,又稱葉綠醌(kūn);之后,在腐爛的魚中發現的維生素K,被命名為K2,僅存于動物性食品和發酵植物食品中;此外,一種常用于食品添加劑和醫藥制劑的人工合成制劑,被命名為維生素K3。
除了眾所周知的凝血功能外,維生素K還能維持鈣平衡,有效預防骨質疏松癥;同時,它還可以預防軟組織病理性鈣化、心血管硬化等相關疾病。
然而,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K,需要我們從日常飲食中攝取。如果沒有規律的飲食補給,身體儲存的維生素K會迅速消耗殆盡。
我們需要了解,維生素K攝入量并非越多越好,而且不同年齡的人群獲取維生素K的途徑和量也各不相同。

對于嬰兒,注射補充是確保其獲得足夠維生素K的最佳方法。對于成年人來說,通過日常飲食攝取是最有效的補充方式。
維生素K的化學結構類似一群尾巴長短不一的小蝌蚪,由一個含2-甲基-1、4-萘(nài)醌雙環的“頭”和一條側鏈“尾巴”組成。不同亞型的維生素K的差異主要在尾部(側鏈)結構上。
維生素K的環狀萘醌結構是與維生素K羧(suō)化酶結合的部位,而尾部側鏈的長度及飽和度則與維生素K的溶解度相關。側鏈越長、脂溶性越強,而側鏈越短,水溶性越好。

在人體中,有些蛋白質需要特定氨基酸殘基的羧基化修飾后才能發揮作用。這種化學反應由γ-谷氨酰羧化酶催化,而維生素K則是該酶的輔酶。例如,凝血因子需要經過γ-羧基化修飾才能與鈣離子結合,從而發揮凝血作用。這一修飾對于凝血因子的活性至關重要,倘若缺乏維生素K,凝血因子無法有效活化,凝血功能將受到嚴重影響,出血風險將大幅提升。這類蛋白質被稱為維生素K依賴蛋白(VKDP),它們參與人體多種關鍵的生理過程,包括凝血、骨骼代謝、血管健康、細胞凋亡和炎癥反應等。

維生素K有話說:小小的我看似不起眼,卻在人體健康中起著大大的作用,缺少了我,可能會引發健康問題。請大家重視并適當補充我呀!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