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是青年學生價值觀生成、道德觀升華的重要陣地;青年學生是時代責任的繼承者、擔當者;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是辦好思政課、培養高素質時代新人的關鍵所在。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直接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校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是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的重要舉措,也是實施教育強國戰略的重要體現。新時代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要明確目標導向,同時,要建構全環節的培訓體系、全過程的體制機制、全方位的教學科研,以及營造全覆蓋的成長環境四個優化路徑,從而促進新時代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高校思政課;青年思政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4)07-0115-06
【文獻標識碼】 A【DOI】 10.13236/j.cnki.jshe.2024.07.015
一、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分析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從“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戰略高度,賦予了思政課教師新的時代使命。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出臺,思政課教師隊伍中師資短缺的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呈現年輕化傾向和高學歷化現象。
(一)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年輕化傾向
關于思政課教師隊伍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配齊建強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1]。2021年1月通過的《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對高校專職思政課教師隊伍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在配套與選聘方面,要求高等學校應當根據全日制在校生總數,嚴格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近年來,全國大多數高校積極響應號召,思政課教師隊伍規模不斷壯大。根據教育部數據統計,截至N73OrccPAJSs4TvCPZp2afHubL60lz9CVVzQ0NfzgxA=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超過12.7萬人,較2012年增加7.4萬人,比2018年增加5萬多人,隊伍配備總體達到師生比1∶350的要求,其中專職教師超過9.1萬人,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思政課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招聘的思政課教師中大部分是35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整體出現隊伍年輕化傾向,老中青比例不均衡甚至出現年齡上的斷層;且青年思政課教師大多處于中級職稱,高級職稱極少。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師具有接受能力強、思想多元化等特點,青年教師可以更好地適應迅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更快地接受社會環境的變化,更容易走進學生世界。另一方面,青年教師的知識結構失衡、部分青年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低等問題勢必會制約高素質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和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二)思政課教師隊伍的高學歷化現象
經過各地高校的持續努力,幾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思政課教師隊伍學歷結構明顯優化。根據教育部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9萬多名專職思政課教師中,擁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占72.9%,具有高級職稱的占35%。2021年,思政課專職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有17866人,比2016年增加8486人,增幅高達89%。由此可見,以博士、碩士研究生為主導的青年思政課教師正在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主力軍。這也體現了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在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后備人才培養以及統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部分高校出現這樣的現象:部分高學歷思政課教師隊伍出現隊伍穩定性差、學緣結構不合理、教育專業知識掌握不足等問題。
綜上所述高學歷、年輕化已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發展新狀態,同時,這也是當前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二、新時代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導向
(一)培育良好師德師風
師德即教師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師風即教師行業的風尚風氣。師德師風是教育工作者的靈魂。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青年思政課教師扮演著傳道者、教學者、學習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近幾年,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在高校教師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升。在此契機下,加強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目標就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育良好的師德師風不僅是“規范自己行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學生的需要”[2]。尤其是對于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來說,雖然成長于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使得其接受能力較強,但是出生于社會環境相對良好的時代使得部分青年教師自我意識較強,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因此,德才兼備是教師獲得學生尊重的必要條件。新時代對青年思政課教師的師德師風要求主要涵蓋三個方面。一是對政治素養的要求。青年思政課教師作為黨員隊伍中的新鮮血液和中堅力量必須做到政治要強。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時代交織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堅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素質,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二是對道德素養的要求。青年思政課教師在品格修養方面,要做到熱愛教育、甘于奉獻、秉公持正、開拓創新等;在思想風氣方面,始終保持終身學習的學風、嚴謹治學的教風、清正廉潔的作風。三是對人文素養的要求。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外,青年思政課教師還要一定程度上掌握文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鍛造過硬專業能力
過硬的專業能力是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做好教學工作的前提,也是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集中表現為專業知識、教學能力、教學實踐、科研能力等方面。首先,青年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從廣度來看,青年思政課教師不僅需要掌握與教學直接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時事政治知識,還需掌握教育專業知識、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與教學間接相關的知識,如此才能在灌輸理論的同時貼近學生,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從深度來看,青年思政課教師所掌握專業知識的系統性、熟悉度、實踐性至關重要。其次,青年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過硬的教學能力。在掌握豐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青年思政課教師還需具備精湛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加高效地應對線上線下教學和實踐教學,尤其是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理論講授法,還要創新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積極互動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再次,青年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優化教學實踐的能力。實踐教學更側重于體驗式教學,青年思政課教師需要不斷增強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指導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活動、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實踐,以學生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滿足思政課教學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最后,青年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科研能力。青年思政課教師既是教學者又是科研者,提升科研水平的過程也是提升對知識體系和教學體系駕馭能力的過程。做好科研工作,對于教師自身而言,可以幫助其突破重點難點、創新教學方法;對于學生而言,可以幫助學生獲取新知識、掌握理論新動態。因此,青年思政課教師應致力于科學研究,不斷提高自身獲取信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三)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網絡育人能力,扎實做好互聯網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3]。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伴隨著互聯網發展進步而成長,時刻需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因此,為順應時代新發展和滿足學生新需求,青年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創新思維和媒介素養。“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呈現碎片化、個性化、移動化的新特點,對學生系統、連貫、整體地獲取和掌握知識造成一定沖擊。青年思政課教師應科學應變,善用辯證思維、歷史思維、創新思維,辯證看待厘清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關系,貫穿歷史、現實、未來,打破傳統思維慣性,把握思政課教學的主動權。此外,現代新型教學模式要求青年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媒介素養。受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教學模式發生重大變化,線上教學代替線下教學,且呈現長期性、周期性特點。“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4]伴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的深入應用,順應教育數字化發展,智慧教學能力成為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方向。青年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對網絡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的能力,著力推動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賦能思政課教學和思政課改革。與此同時,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對網絡輿情及時做出判斷,在教學中掌握輿情發展的主動權。總之,青年思政課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增強思政課的豐富性和時效性。
(四)增強育人責任意識
青年思政課教師承擔著培育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責任重大。正確認識指導實踐,影響實踐效果,責任意識屬于認知范疇,青年思政課教師的強烈責任意識影響和決定其對教學的時間投入、情感投入、行為投入。一方面,青年思政課教師需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教師自身的價值觀念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引導至關重要。《論語》中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國內、國際形勢廣泛而深刻變化的關鍵時期,青年思政課教師首先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發揮躬身示范的模范榜樣作用。另一方面,青年思政課教師需要增強教書育人意識。育人意識是育人責任形成的基礎。青年思政課教師要深化對思政課教學價值的認識,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強化職業責任意識,在時間和精力方面增加有效教學投入;態度上化消極為積極,化被動為主動,有效克服職業倦怠,跳出認識局限,自覺將自身職業發展和時代新人培育融為一體。此外,青年思政課教師還需增強教學改進意識和教學發展意識,通過強化教學主體意識和優化教學手段意識來自覺改進教學過程,以科學嚴謹的科研態度對待教學和制定教學發展計劃來增強教學發展意識。
三、新時代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困境探析
(一)部分青年教師授課經驗不足
思政課教師承擔著理論傳播者、精神引領者、文化傳承者等重要角色。然而,青年思政課教師踏入工作崗位不久,在知識點挖掘、教學方法創新、與學生溝通交流、課堂駕馭等關鍵教學環節存在經驗不足問題。
(二)教研關系存在失衡現象
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是高校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二者相互促進、相互支撐。但是對于青年思政課教師來說,受多種因素影響,二者很難兼顧。長期以來,教研關系失衡成為制約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瓶頸。
(三)部分青年教師職業信念不堅定
思政課獨特的政治屬性要求青年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信仰和職業信念。然而,從思想意識角度來看,部分青年教師職業意識模糊、缺乏政治認同,進而影響其自身的職業能力。
(四)培訓體系不完善
青年思政課教師的角色轉變適應需要一個過程,既需要內部因素,又需要外部因素。從外部來看,高校應當加強對青年教師的綜合培訓。雖然大多高校均有針對青年教師的培訓計劃,但是往往在落實時不盡如人意。
四、新時代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完善全環節的培訓體系
青年思政課教師的主要特點表現為教齡短、經驗欠缺、教學形式單一、缺乏職業自信等,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各個環節加強對青年思政課教師的培訓,系統、科學、全面地提升青年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養。
首先,相關部門和高校必須加強對青年思政課教師綜合培訓的重視程度。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育相關部門和高校都應充分認識到培訓的重要性。一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工作,完善培訓體系,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工作;另一方面,要努力使思政課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相結合,推進其培育工作的科學化、系統化、長效化進程[5],激發青年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要不斷創新培訓形式和豐富培訓內容,有效提升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道德素養。關于教學能力提升,一是加強理論知識培訓,定期開展課程培訓、專題培訓,強化青年思政課教師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二是加強教學過程培訓。高校應當開展教學語言使用、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組織管理等教學各環節的培訓,尤其是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與思政課的融合成為趨勢,必須加強對青年思政課教師新媒體技術的培訓,鼓勵青年教師廣泛運用智慧平臺,提高課堂吸引力。三是加強教學實踐培訓。高校應當整合校內外資源,為青年思政課教師提供實踐研修平臺和機會。在校內,立足教學發展,建立教學資源庫,助力青年思政課教師的自主學習;舉辦教學經驗分享交流會、開展教學觀摩活動、組織校內教學競賽。在校外,拓寬實踐平臺,高校應開展校際合作培訓,鼓勵青年思政課教師與國外、校外同行增加交流。關于科研能力提升,高校應適當減少青年思政課教師的事務性工作,為其科研投入提供時間和精力;另外,鼓勵青年教師參加校外專題講座,并邀請校外專家專門為青年教師開設項目申報方法、論文投稿流程、科研經驗分享等講座。關于道德素養提升,高校應當廣泛宣傳道德模范教師及其先進事跡,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帶動青年教師發展。
最后,加強職業規劃和發展目標培訓。當前,青年思政課教師未經培訓就上崗的現象比較普遍,容易導致青年教師職業定位不清、職責使命意識不強。可見,加強職業規劃培訓對于青年教師職業認同感形成的重要性。因此,從職業發展角度來看,高校應當加強職業規劃和職業發展培訓,幫助青年思政課教師正確認識自我、剖析自我,引導青年思政課教師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教書與育人、傳道與授業的關系,增強育人責任意識。
(二)建立全過程的體制機制
推進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需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因此,教育部門和高校必須堅持育人為本理念,健全和完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考核機制、評價機制,引導、規范、支持、激勵青年思政課教師職業發展。
首先,健全保障機制。關于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高校要“在師資建設上優先考慮,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資源配置上優先滿足”。具體而言,一是組織保障,教育相關部門和高校應當出臺關于開展教研活動、加強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相關文件;二是經費保障,增加青年課教師教學發展和科學研究的資金投入,譬如提供實踐研修經費、設置專項課題、支持教學培訓、開展交流活動等。三是資源保障,合理配置場所、經費、基礎設施等教學資源,為青年思政課教師發展提供基礎條件。
其次,健全激勵機制。高校應當采取科學有效、立體多元的激勵機制,關注青年思政課教師多元化的激勵需求,最大程度激發其工作熱情。一方面,增加物質激勵,高校可以根據班級規模和超額課時量給予青年教師一定課時補助;給予工作業績突出、年度考核優秀、獲得榮譽稱號的青年教師一定經濟獎勵;給予科研成果豐富、科研工作突出的青年教師一定經費支持。另一方面,增加精神激勵,對道德水平高、學生評價好、工作主動性強的青年思政課教師進行表彰獎勵,增強職業自信心和自豪感。
再次,健全考核機制。對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的考核評價既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又是提升育人實效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一部分高校實行長期聘任制,一部分實行“3+3”聘用制,而各高校應根據學校特點、崗位要求、職業特點來制定考核標準。總而言之,對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的考核機制應涵蓋三方面。一是完善職稱評聘制度,突破傳統的傾向科研成果的制度慣性,增加對師德和教學的考核評價。二是增加師德考核,暢通檢舉渠道,肅清不正風氣。通過開展警示教育活動、進行問卷調查、開展學生座談會等形式查擺青年思政課教師師德師風情況。三是實行準入和退出機制。高校不僅要健全準入機制,嚴把政治立場關、師德師風關和業務能力關,為建設高質量思政課教師隊伍奠定基礎[6],而且要健全退出機制,清退違反職業道德的青年思政課教師,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質量。
最后,健全評價機制。高校應當對青年思政課教師科學治理、嚴格管理,并構建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一是要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領導、督導、專家、學生以及青年思政課教師本人都應成為評價主體,進而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二是要實現評價內容的全面性,應對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師德師風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評價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實施、教學管理等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又要評價科研態度、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等,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對青年思政課教師是否具備優良師德、高尚師風進行評價。
(三)堅持全方位的教學科研
要著力解決青年思政課教師教研關系失衡問題,就要找準定位、明確方向,明晰職業規劃,回歸教學本位,堅持教學和科研雙中心,推動教學和科研良性互動。
首先,明晰職業規劃以適應教學角色。從學校層面來看,高校應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統籌規劃,加強對青年教師導師培養制度的組織領導,通過老教師發揮的“傳、幫、帶”作用引導青年思政課教師迅速適應教學角色。從個體層面來看,青年思政課教師需要自我調適,正確看待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教學和科研都是須具備的業務能力,二者相互促進、辯證統一。
其次,堅持教學和科研雙中心。青年思政課教師應該摒棄二者對立割裂的錯誤思想,堅持教學科研并重,合理分配時間精力,二者兼顧,實現雙向互動。一方面,重視提升教學能力,增強教學發展意識。意識正確與否直接決定實踐的成敗。青年思政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第一職責,意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不斷擴充知識儲備,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另一方面,積極參加科研活動。高校應當加大對青年思政課教師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在某些科研項目上單獨設立思政課教師名額,并適當提供經費支持,幫助青年思政課教師樹立科研信心。
最后,推動教學和科研良性互動。一方面,樹立立德樹人的使命意識,充分尊重青年教師的教學投入。青年思政課教師應落實教學反思,重視教學研究,積極申報教研項目,通過對思政課教學過程的研究激發研究動力、提高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堅持科研為教學服務的原則。教學提出問題,科研解決難題,鼓勵青年教師把科研成果轉化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切實提高教學水平。
(四)營造全覆蓋的成長環境
成長環境對青年思政課教師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應當為青年思政課教師營造師德、幫扶、學習、輿論全覆蓋的良好環境,滿足青年教師的多層次需求,提升隊伍穩定性。
首先,創造良好的師德環境。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政策層面,中央及相關教育部門應出臺文件,大力支持。例如,2019年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為全面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提供了理論遵循。制度層面,各高校應當建立關于師德師風建設落實情況的相關制度,對于違反師德行為進行懲處;對道德模范教師給予表彰。實踐層面,組織開展師德師風建設的主題教育活動,強化青年思政課教師對師德師風的認識和重視。
其次,創造有效的幫扶環境。發揮“老幫青”“傳、幫、帶”的作用與價值,優化師資隊伍。一是開展青年思政課教師和老教師的經驗交流會;二是支持青年思政課教師跟隨老教師進課堂觀摩學習;三是鼓勵青年思政課教師主動討教;四是適當給予老教師一定獎勵,激勵他們真正帶動青年思政課教師成長。高校可以建立團隊合作機制,以教研室或教研組為單位,讓經驗豐富的教師制定教學計劃,讓骨干教師進行示范教學,讓青年思政課教師進行教學演練,團隊內部進行評課。另外,還可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師導師制、助教制等,對青年思政課教師進行一對一指導,落實主體責任,提高幫扶效果。
再次,營造健康的學習環境。一是健全終身學習體系。高校應制定青年思政課教師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案,鑒于思政課的政治性屬性,定期開展政策文件和時事政治的學習,提高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政治敏銳性。二是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青年思政課教師不僅需要物質支持,還需要圖書資料、平臺機會、教學空間等無形資源。因此,高校要加強學校圖書館建設,從數量、種類、質量上增加思政圖書規模;豐富網絡思政資源,加大與具有權威性的學習平臺的合作力度,助推科研生態建設;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支持青年思政課教師參與教學競賽和項目申報,給予其更多學習提升機會。
最后,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通過媒體宣傳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打破對思政課教師的刻板印象,尊重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投入和科研投入,增加職業獲得感。通過展示道德模范事跡引領道德風尚,增加職業認同感。例如,公安院校應大力弘揚勞模精神,為青年思政課教師樹立恪盡職守、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榜樣;再如,高校應大力宣傳以黃大年為代表的科學家精神,激勵青年思政課教師產生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和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32-134.
[3]習近平.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N].人民日報,2023-05-30.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王智超,韓喜平.切實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N].光明日報,2019-05-07.
[6]米華全.青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2):32-35.
Research on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You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establishments for the generation of young students' values and the sublimation of moral values. Young students are the inheritors and bearers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times. The team of you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s the key to running a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people for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m of you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rectly affects or even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the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an all-round and multi-level wa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mission of morality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nd also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through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you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hould have a clear goal orientation.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four optimized paths: the training system covering all links,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throughout the proces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all direc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a growth environment with full coverage,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for you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you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