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惠民是臺港澳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名家和大家,其研究特色可歸結為“四氣”,即底氣、大氣、銳氣和靈氣。底氣源自其深湛的學養(yǎng)和原典實證的精神,大氣源自其開闊的學術視野和胸襟,銳氣源自其敏銳的學術先覺和責任,靈氣源自其為學為文的細心和慧心。曹惠民“整合兩岸,兼容雅俗”“多元共生的中華文學”,以及“四沒有一不”的治學理念和實踐,“四氣”以貫,開拓并引領了臺港澳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進程。
關鍵詞:曹惠民;臺港澳海外華文文學;“四氣”;整合兼容;多元共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4)3-0106-06
曹惠民,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曾師從錢谷融和“五四”老人、東南亞華文文學先驅許杰。在臺港澳海外華文文學領域深耕細作近半世紀,卓然成名家和大家。卻顧所來徑,似可用“四氣”歸結曹惠民學術研究的特色,即底氣、大氣、銳氣和靈氣。其“整合兩岸,兼容雅俗”“多元共生的中華文學”,以及“四沒有一不”的治學理念和實踐,“四氣”以貫,開拓并引領了臺港澳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道路。
一、底氣,源自學養(yǎng)和原典實證
曹惠民曾任國家社科項目評委、教育部專家組組長、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會長,長年浸潤研究,成果斐然。自1988年在香港《文學世界》發(fā)表《他依然在星光下憧憬:我看陶然散文》后,他不僅多有臺港澳與海外華文文學的評論見諸報刊(在中國大陸、臺港澳和新、馬、泰、菲、韓、英、美等地發(fā)表論文170多篇),而且出版了多種帶有開放視野、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著、編著和教材。著有《多元共生的現(xiàn)代中華文學》(1997)、《他者的聲音》(2005)、《出走的夏娃》(2010)、《邊緣的尋覓》(2014)、《臺灣文學研究35年》(2015)等,主編《1898-1999百年中華文學史論》(1999)、《閱讀陶然》(2000)、《臺港澳文學教程》(2000)、《臺港澳文學教程新編》(2013)、《臺灣文學研究35年(1979-2013)》(2015),參編十多種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比較文學史和國家級高校教材。三任韓國、臺灣客座教授,四赴臺灣,六抵香港,屢訪亞洲和北美諸國,深孚眾望,被曾敏之老贊曰:“遠聘友邦馳美譽,默耕長卷證良箴。華文載體傳寰宇,為有干城獻至誠?!雹?/p>
底氣亦源于曹惠民對史料的廣搜博納和科學的剔抉爬梳。比如《臺港澳文學教程》和《臺港澳文學教程新編》集大成地收納相關文學知識和研究成果,是中國首套既簡明扼要又包羅全面,既突出名家又推介新人的大學教材,包括“總論篇”“臺灣篇”“香港篇”“澳門篇”和“海外篇”,以及極具史料價值的“臺港澳文學大事年表”“中國內地出版臺港澳海外文學作品書目舉隅”和“中國內地出版臺港澳海外文學研究著作書目舉隅”三個附錄。
里程碑式的《臺灣文學研究35年(1979-
2013)》近50萬字,為大陸臺灣文學研究做了歷史性的巡禮。該著分“導言”“進程篇”“專題篇”“學者篇”“史料篇”和“結語”六部分?!皩а浴睘榭偩V,溯及大陸臺灣文學研究于20世紀40年代的肇始,就學科邊界與命名,提出己見。“進程篇”回顧大陸1979年以來的35年臺灣文學研究,探究其起步、拓展和深化三階段的特征。以宏觀論述為基礎,“專題篇”按照主題和文類,對臺灣文學展開微觀的評述,前者涵蓋日據(jù)時期文學、鄉(xiāng)土文學、現(xiàn)代派文學、女性文學、“同志”文學、“酷兒”寫作、新世代文學、都市文學、眷村文學、客家文學、少數(shù)民族文學和自然寫作,后者探討臺灣的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報道文學、兒童文學、理論批評、文學期刊與副刊,兩者各有側重,且可互相參照。同時,用兩岸文學的比較研究與整體研究,說明了臺灣和大陸文學的共生、互補和異同?!皩W者篇”別具一格,綜觀幾個梯次學者群,選取前行代(如汪景壽、封祖盛、劉登翰、陸士清)、中生代(如汪毅夫、黎湘萍)、新生代(如劉小新、朱立立)19位學者,展示其學術風采和成果。接下來的“史料篇”是該著之命脈,占全書過半,300多頁,以編年體式收錄中國35年間涉及臺灣文學的專著、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以及研究機構、專業(yè)期刊、學術會議等各種史料名錄?!敖Y語”則登高望遠,闡發(fā)前瞻理念,提出要“以東亞視野、國際視野、全球視野研究臺灣文學,以立于國際學術界前沿”,給人以無限遼闊大有作為之感。②
全書史料翔實,論述精當。一卷在手,卅五年大陸臺灣文學研究的歷史進程、專業(yè)梯隊、學術成果、多類史料盡收眼底。厚厚的史料篇,編年體的排序,重要檢索信息……雖非蒐羅無遺,但已盡可能逼近全面。傅斯年有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p>
可見,注重原典實證,以史實說話,論從史出,乃曹惠民學術底氣之正源,亦與其學術研究的大氣、銳氣和靈氣互為鼓蕩交匯。
二、大氣,源自視野和胸襟
曹惠民治學大氣,視野開闊,胸襟寬廣,力倡“整合兩岸,兼容雅俗”“多元共生”的理念,切實推進了臺港澳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他自云,“一以貫之、念念不忘的學術理念和研究視角,我用八個字加以概括,就是:‘整合兩岸,兼容雅俗’?!雹鬯M一步解釋:“兼容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整合祖國內地和臺灣、港澳地區(qū)的文學為一體?!雹?/p>
“整合兩岸,兼容雅俗”至少包括三層大氣的學術視野:
一是海峽“兩岸”拓寬了中國文學的研究空間,將一度因政治、歷史原因擱置的臺港澳文學(后推及中國以外的華文文學)納入中華文學的大譜系,顯示了先立足大陸,放眼臺港澳;繼而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宏闊視野。
文化學者金克木說過,文學史多重“編年史”,而忽視“畫地圖”。⑤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中國文學史多被書寫成漢民族文學史,漢語文學史,且限于大陸板塊,臺港澳地區(qū)近乎被完全摒棄。曹惠民指出:“在地域空間上,對于臺灣文學、港澳文學的‘擱置一邊’……直接妨害了對于‘20世紀中國文學’內涵的確認,甚至有可能重蹈過去狹隘的‘中國新文學史’、‘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覆轍?!雹抟虼?,曹惠民強調中國文學研究中的空間意識和地緣詩學,補寫臺港澳文學史,讓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的文學在恢宏的歷史和時代背景上進行對話,闡發(fā)它們間的“連—隔—通”與“同—異—合”。
而曹惠民注重的“空間”則具有文學評論的多層面可能。其“空間”可指文本外的“空間”,如在大陸、臺灣和香港這三個空間,分三個時間段(20-50年代、50-70年代、80年代后)并置討論其文學各自的發(fā)展和聯(lián)系,辨析其“作家族群”,論證:“內地和臺港澳文學空間從相連經疏隔終于相通,劃出了現(xiàn)代中華文學的流變遷衍的一種獨特軌跡?!雹吡硗?,曹惠民善釋文本內的“空間”,即作品中的“鄉(xiāng)村”“都會”“市井”等文化地理場域在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的各自表現(xiàn),從魯迅的未莊、魯鎮(zhèn),沈從文的湘西小城到臺灣黃春明的鄉(xiāng)鎮(zhèn)和李昂的“鹿港”,從茅盾、周而復、張愛玲、蘇青、王安億、程乃珊筆下的大上海到黃谷柳、侶倫、劉以鬯、西西、施叔青、董啟章、陶然等人筆下的香港。鄉(xiāng)土文學和城市文學在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構成了巨大的互可參照的文本闡釋空間。
更妙的是,在文本外的“空間”和文本內的“空間”之間,還存在一個聯(lián)系二者、值得探究的第三空間,即文本的傳播、流通和消費空間,表現(xiàn)為媒體新變與文學衍變、官方傳播與民間傳播、翻譯與文學、文化和商品化等多重疊合的關系。曹惠民對于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中國與世界文學流通空間的獨到分析,解釋了“文學輻射源”“瓊瑤熱”“席慕蓉熱”“金庸現(xiàn)象”“框框雜文”等諸多文學和超文學問題。
二是在“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的空間框架內,“雅俗”的統(tǒng)觀比照豐富了中國文學的研究對象,反映了大陸和臺港澳雅、俗文學并存、對峙,此消彼長,復又共榮互動的歷史面目,緊扣時代,恢復了文學研究的“半壁江山”。
曹惠民認為,文學“雅”“俗”之爭,古已有之。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中的“雅”“俗”既對峙、對立又互相依存、滲透,尤以小說界為盛,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學和“鴛鴦蝴蝶派”小說的30年對壘共存即為著例。而1949年后,嚴肅文學長期一統(tǒng)大陸,但臺港通俗小說大熾,并在八九十年代連帶同類影視直入大陸。隨后,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同時步入“雅”“俗”共存影響的活躍期,北京大學開設“金庸小說研究”、金庸經典化等等都說明了俗、雅界限的人為因素和時代性。在梳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通俗文學的基礎上,曹惠民總結道:
20世紀通俗小說在中國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有過三次大的浪潮:第一次是二三十年代在大陸的濫殤、崛起,第二次是五六十年代在臺灣、香港的重新復蘇,第三次則是80年代在兩岸三地的同時輝煌。第一、二次都出現(xiàn)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家、作品,是謂“創(chuàng)作”之高潮,第三次則并未見新的大家名家的產生,基本上是第一、二次創(chuàng)作高潮時出現(xiàn)的名家名品的重印、再讀,是謂“傳播”之熱潮。⑧
有學者指出:“沒有通俗小說刺激的高雅小說和沒有高雅小說發(fā)展的通俗小說,都很難成立也很難發(fā)展”,“雅俗對峙……是小說發(fā)展變化的一個重要動力?!雹嶂熳郧逡仓赋鎏埔院?,隨著平民讀書入仕,加之印刷術發(fā)達,雅俗共賞、以俗為雅、俗不傷雅日益可能?!把攀坎坏貌焕頃踔吝w就著他們(指俗士——筆者注)的趣味……他們也在蛻變,這樣漸漸適應那雅化的傳統(tǒng),于是乎新舊打成一片,傳統(tǒng)多多少少變了質繼續(xù)下去。”⑩正如曹惠民所精言:
嚴肅文學的大眾化(通俗化),通俗文學的高雅化(精品化),二者正互為影響。調整自我又兼容“對手”,從而消解雅俗對峙、抗衡的矛盾,致力于建立雅俗互滲、雅俗并存、雅俗共賞的新局面,應當是適應時代、順應大眾、也符合文藝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選擇——其實也是唯一的選擇。
三是“整合、兼容”提供了明晰有效、切中腠理的研究方法,跨越地域分界,圍繞基本話題,采取宏觀和微觀雙重視角,比較得出大陸和臺港澳文學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揭示了中華文學的嬗變規(guī)律。
曹惠民的《多元共生的現(xiàn)代中華文學》和《1898—1999百年中華文學史論》搭起了兩岸三地的空間大構架,包容了雅、俗文學兩大陣營,實現(xiàn)了20世紀中華文學的史學和文學梳理。“中華文學”和傳統(tǒng)的“中國文學”雖只一字之差,視野卻大為拓寬,有王國維所說“堂廡特大”之感,讓原本拘于中國漢語文學者超越國界,領略海內外華文文學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1898—1999百年中華文學史論》凸顯人文精神、世間情懷、現(xiàn)代化轉型、中國情結、雅俗調適、女性寫作、作家族群、傳播和消費等八個基本話題,將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的文學整合成一個互通、多向、有機的對話實體,建構了中華文學史模式。上文論及曹著中的“空間”(含地緣、文本、流通多義)和“雅俗”跨界整合,即是顯例。除此,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鄉(xiāng)土文學、都市文學、文學與政治關系等在大陸、臺港發(fā)展的比較,也堪稱大氣的新論。作為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guī)劃項目,該書獲得了專家組許志英、陳思和、王曉明、林建法等教授的贊揚,認為其“建構了體系新穎且較為完整的理論構架”“開創(chuàng)了文學史論述的新類型”,“是一部具有厚重學術質量的學術專著”。{11}海內外報刊也有多篇書評,肯定了這種整合新路拓展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的文學和文學史的研究空間,提供了可師法的實踐方法。該書問世后,一批思路類似的文章、論著迭出。
三、銳氣,源自先覺和責任
曾幾何時,風傳“一流學者不搞臺港澳海外華文文學”,華文文學的學科地位尚未確立。身份的焦慮,彌漫在華文文學學界。對此,曹惠民體現(xiàn)出源于學術先覺和責任的銳氣,勇做“他者”,甘守邊緣,自道:在邊緣尋覓自有樂趣。{12}他以《他者的聲音》《邊緣的尋覓》命名其論文集,昭明志趣。對比認為大陸為華文文學中心的作家來說,臺港澳作家是處在邊緣的“他者”;海外華文作家處在中華文化圈外,又未盡融所居國的主流文化圈,對于中國和所居國皆是“他者”。而對比中國古典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或外國文學的研究大軍來說,臺港澳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者人數(shù)少,起步晚,也是“他者”。
然而,“他者”并不淺薄,更非沒有思想,臺港澳海外華文文學學者同樣可以一流,而面臨的挑戰(zhàn)可能更新、更多、更巨大,需要將批評大家韋勒克所說的“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完美結合。誠如曹惠民所言:“需要有比一般的學者更廣闊的知識面、更敏銳的美學觸角、更勤奮的瀏覽閱讀、更豐富的閱歷經歷。舉凡文化人類學、心理學、比較文學、歷史地理學、民俗學、華僑史、中外交通史乃至文字和各語種的知識等等,都理應具備。”{13}可以說,選擇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意味著學術開拓的銳氣,立論寫史,實非易事。
曹惠民身處江南,研究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并無地緣之利,若寫相關文學史,倘不掌握第一手原始史料,豈有銳氣膽量?所以,寫史前,曹惠民所作以研讀作家文本、觀察文學現(xiàn)象為主,兼及對研究方法的思考,自道:“有所感有所得,便寫點東西,長短不論,務必要有心得(或新得)。為學謹以‘四不一沒有’自勵:不嘩眾取寵,不人云亦云,不信口開河,不故步自封;沒有感悟、心得絕不動筆?!魏螘r候都要有自己的堅守,趨時附勢不為,批判文章不寫,敬畏學術,把文學的還給文學,與其被意識形態(tài)所左右,莫如為情造文。”
因有銳氣,曹惠民堅持學術操守,敢說敢評。對于某些論文專著,并不一味認同表揚。但在批評的同時,又能考慮到當時著述的限制,比如在意識形態(tài)、資料獲取、學科早期尚欠成熟,評得在理,令人信服。
因有銳氣,曹惠民主張了解境外對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鼓勵外語同行加盟。在《臺灣文學研究35年》中,曹惠民直言該書僅代表“祖國大陸的臺灣文學研究”,“若能與境外、海外臺灣文學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相聯(lián)接比較,或可更深入地反思祖國大陸學界臺灣文學研究理路的得與失”{14}。像臺籍旅日作家邱永漢的日語小說、日本的臺灣文學研究、美國資助的“綠背文學”等,均待探究。筆者在加拿大留學認識的西人博士生,就用英文撰寫有關臺灣旅加老作家東方白的論文。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領域的外文論述,是曹惠民看重的他山之玉。少學術銳氣者、自限于單一學科單一領域者,可能會忽略不顧。
因有銳氣,曹惠民關愛年輕學者,慧眼識才,不管是否是其弟子,他都會采用多種方式,如寫書評、寫序、大會發(fā)言、當面交流、引薦發(fā)表,為他們走上學術正途“保駕護航”。他為研究生弟子計紅芳的《跨界書寫》、陳麗軍的《幸福開花的地方》、司方維的《認同與解構》等新書賜序,不是門生的,如在中國社科院文研所拿到博士學位的趙稀方、曾在中山大學讀博的凌逾、武漢大學寫日華文學的博士生張益?zhèn)ァⅣ敄|大學寫《臺灣當代散文藝術流變史》的張清芳、南京大學研究加華文學的外語老師趙慶慶,等等,只要他覺得研之有論、有據(jù)、有創(chuàng)新,就會引薦宣傳?!杜_灣文學研究35年》是他和關門弟子司方維“高度密切的合作”{15},且在描述中對70—80后青年學子頗多關注、鼓勵。如今,這些當年青澀的學人,多已成為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主力軍。
四、靈氣,源自細心和慧心
曹惠民擅長“新批評”式的細讀,產出不少靈慧的作家作品論,如鄭愁予的詩歌、張曉風的散文、李昂的小說、粟耘的山林散文、葉靈鳳的“香港隨筆”、劉以鬯的“實驗小說”、劉紹銘、梁錫華的學者散文、司馬長風的文學史著、曾敏之雜文的人文魅力、董橋散文的“學、識、情、趣”、黃國彬的“大散文”、王璞的私語散文……不勝枚舉。對于突出的或新起的文學現(xiàn)象和流派,他亦能及時勾勒群像,歸納總結,比如《出走的夏娃》論述臺灣女性寫作敘述主體的建立,《記憶在山海間還原》《臺灣的自然寫作及其研究》《臺灣“同志書寫”的性別想象及其元素》《顛覆之美》等文分析臺灣興起的原住民寫作、自然寫作和酷兒寫作,《紫荊香遠》是對“香港文學選集系列”的總評,《走向前沿》是對大陸香港文學博士論文的綜論等等。再者,曹惠民亦瞭望華夏之外,筆涉日、韓、新、馬、泰、菲、印尼、北美等地的華文寫作。由此見樹見林,切中肯綮,生動反映了海內外華文文學的大千氣象。
在個案分析中,曹惠民尤以陶然研究擅場。二人大學同窗,互為知音。其大學同學、詩人右安居士詩云,“陽春白雪馨香遠,陶然秋梵并蒂蓮,不是兄弟勝兄弟,登高望遠傲云天?!辈芑菝裨u陶然,為其自視甚重的長篇小說《與你同行》作序,細心搜編《閱讀陶然》研究論集,寫下《走近陶然:陶然創(chuàng)作研究二十年》的兩萬字長文,為這位香港文壇多面手留下了鮮活的歷史和文學見證。
《臺灣文學研究35年》中的“學者綜觀:學術形象和學術個性”,堪稱一位臺灣文學學者的列傳,傳神寫照,親切動人。如汪景壽早在1982年以過人膽識在北大開講臺灣文學、陸士清促成白先勇和名導謝晉合作拍出《最后的貴族》、多才的劉登翰率領“福建軍團”撰成重量級的《臺灣文學史》,等等,娓娓道來,饒具風味,一變學術論著理性得沒有表情的面孔。
最見曹惠民思文靈氣者,當推其第10本書,也是其首本非學術專著類的散文集《藍花楹》(2020),收錄其30余年積累的隨筆、小品、游記、書序等。懷尊念舊,記游思學,行文沉穩(wěn),感情誠摯,屬于溫潤、大度和睿智的學者散文。在他靈動的筆下,曾敏之老“右手拿筆,左手拿梅花”,許杰先生借200元給研二丟錢的自己,錢谷融師“宏觀吃蟹”,范伯群系主任笑執(zhí)“百味人生”扇……他的散文集封面,為親攝于洛杉磯的藍花楹(別名藍霧樹),稠密的藍花如濃霧暈染,“靜謐、清涼、開闊”“在絕望中等待愛情”的花語,透露出作者靈慧、真純的情懷……
概言之,無論是學術論述,還是學者散文,曹惠民優(yōu)美嚴謹?shù)奈淖郑约懊翡J的個性化評斷,靈光熠熠,氣韻渺渺,可讀可賞,可思可嘆。
五、總結
底氣、大氣、銳氣、靈氣——此“四氣”,合成了曹惠民學術的氣度、氣場、乃至氣韻?;蛘哒f,他的學術研究不僅有廣度、深度和高度,還有溫度,真功夫蘊含真性情,讀者甚至能感受到他的微笑和心跳。2018年,世界華文文學學科成立40周年之際,曹惠民接受訪談,坦言:“重史料、整體觀是學界逐漸達成共識的良好傳統(tǒng),建議成立海外華文文學的獨立學科,呼吁外語學人加入研究隊伍。”{16}曹惠民不僅在研究世界華文文學時予人津梁之便和靈感,也體現(xiàn)了錢谷融先生對他為學為人的嘉評:“真”“踏實”“樸厚”和“智慧”,一種至善至美的境界。
四氣合璧,華彩照程,亦可與多位學者詩家的曹評相互印證。詩評耆宿李元洛雅稱他“曹公子”,詩云和他“夜話聯(lián)床相見晚,舌花燦爛燭花紅”。曾敏之老賞曰:“縱筆勤探兩岸潮,知珠識璞藝評高。潛心絳帳栽桃李,遠播神州樹坐標。”上海師范大學以快詩見長的楊劍龍教授則贊譽,“您有京派的厚重,您有海派的先鋒,您在邊緣的尋覓,您聽他者的聲音。南通是您的故里,蘇州是您的新夢。您繼承了許杰錢谷融,您整合兩岸雅俗兼容……您把中裝穿得如此現(xiàn)代,您將西裝穿得這般傳統(tǒng)……”。
筆者也謹以此篇述評和一首小詩,致敬曹惠民教授,求教方家:
空庭月伴花間語,立夏風讀案上書。
舊事藏珍如乍歷,君心三世玉壺初。
① 曾敏之:《詩一首——題贈曹惠民教授》,曹惠民:《邊緣的尋覓》,花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1頁。
②{14}{15} 曹惠民、司方維:《臺灣文學研究35年(1979-2013)》,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47頁,第47頁,第553頁。
③ 曹惠民:《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我與臺港華文文學》,《他者的聲音——曹惠民臺港華文文學論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④⑦ 陳遼、曹惠民:《1898—1999百年中華文學史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第120頁。
⑤ 金克木:《文藝的地域學研究設想》,轉引自《他者的聲音》,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頁。
⑥ 曹惠民:《整合兩岸,兼容雅俗——“20世紀中國文學”之我見》,《他者的聲音》,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
⑧ 曹惠民:《通俗小說生態(tài)的比較考察》,《他者的聲音》,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頁。
⑨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頁。
⑩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6頁。
{11} 對曹惠民主持的《1898—1999百年中華文學史論》項目結項的鑒定,1999年11月。
{12}{16} 楊紅英、曹惠民:《學術傳統(tǒng)、學科發(fā)展與世界華文文學——曹惠民教授訪談錄》,《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9年第1期。
{13} 曹惠民:《追求一流:創(chuàng)作·批評·翻譯》,《他者的聲音》,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頁。
(責任編輯:霍淑萍)
Four Key Features of a Pioneer and Leader: Cao Huimin’s Research
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 Overseas
Zhao Qingqing
Abstract: Cao Huimin is a renowned scholar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aiwan, Hong Kong, Macau and overseas. His research has four key features as follows: confidence, compatibility, integrity, and inspiration. His confidence is built on profound academic cultivation and the spirit of seeking the first-handed authentic evidence. His compatibility is linked with his open academic vision and heart. His integrity is derived from his keen academic foresight and responsibility, and his inspiration comes from his meticulousness and wisdom in research and writing. Cao Huimin’s academic theory and practice such as "integrating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including both elite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diverse and symbiotic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our don’ts and one no", showing those four features of his research, have pioneered and led the stud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 overseas.
Keywords: Cao Huim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 overseas, four features, integration and inclusion, diversity and symbiosis
(English Translator: Zhao Qi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