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
5月,出生于江蘇省南通縣(現為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頭甲村一個耕讀之家。
1952年9月—1964年6月
在二甲完成小學、中學教育。
1964年
9月,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5年制)求學,1969年畢業后仍留校待正式分配。
1972年
4月,分配回家鄉南通,在縣教育局工作半年后,主動要求到學校任教。
1977年
3—4月,由陸文蔚先生(后任南通師專中文科主任)推薦,赴南京參加南大中文系主辦的“魯迅《集外集拾遺》編校注釋審稿會”,歷時24天。
1979年
9月,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攻讀中國現代文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為許杰教授和錢谷融先生。1982年6月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
1982年
9月,任教于蘇州教育學院中文系,直至1986年1月。其間得蕭正宇院長等多方支持,多次參加全省或全國性會議。
1984年
12月,《〈冰心評傳〉讀后》發表于《文學評論》第6期。
1986年
2月,由時任蘇州大學中文系主任的范伯群教授力薦,調入蘇州大學中文系。在蘇州大學工作至退休。歷任講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兼任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蘇州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1987年
7月,論文《苦惱的夜鶯——從一個角度看廬隱的風格》發表于《蘇州教育學院學刊》第2期。
8月,論文《“對話”,在契合與超越中完成——兼評〈巴金論〉〈巴金論稿〉等》(與朱棟霖合作)發表于《文學評論》第4期。
1988年
4月,參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指要》,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后還曾參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87》(武大版)、《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高教版)、《中國現代文學史》(武大版)、《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臺灣文史哲版)、《東西方文學比較史》(北大版)、《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北大版)、《海外華文文學教程》(暨大版)、《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批評教程》(華中師大版)、《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武大版)等多種國家級教材。
5月,被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文專業指導委員會聘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編寫組成員。
9月,開始在蘇州大學中文系開設“臺港文學研究”選修課。
1991年
7月,參加在廣東中山召開的“第5屆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陶然的“散文現代化”探索》并作發言。
1992年
自這一年起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1994年
4月,江蘇省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在南京成立,當選為研究會理事,后歷任副會長、會長、名譽會長。
6月,出席蘇大與香港嶺南大學合辦的“當代華文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蘇州),后還出席蘇大與韓國全北大學合辦的“中國人文學的現狀與瞻望”國際研討會(2002,蘇州)、蘇大與美國哈佛大學合辦的“第三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2005,蘇州),作大會發言或任大會講評人。
10月,編校的《現代通俗文學“幽默大師”——程瞻廬》(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作家評傳叢書》之五)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1995年
9月,應邀出席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面向21世紀的華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作大會發言。
本年,應邀為香港《新晚報》寫專欄,發表系列港臺文學研究論文。
1996年
3月,應韓國國立全北大學校總長張明洙教授之聘赴韓,任該校專任客座教授,至1997年2月。其間曾應邀參加“韓國小說學會”“韓國中國人文學會”年會。
1997年
4月,《散淡情懷 清明文章——錢谷融先生的人生態度和文學信念》一文,被收入張堂錡等主編之《印象大師》(臺灣業強出版社),后又被收入為慶賀錢谷融先生90華誕而出版之《錢谷融研究資料選》(華東師大版,2008年5月)。
11月,專著《多元共生的現代中華文學》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1999年
4月,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赴港出席“香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并任大會研討講評人。
9月,開始指導第一屆博士生。主編的《1898—1999百年中華文學史論》(與陳遼合署,華東師大版)出版。后還主編《臺港澳文學教程》(上海漢語大詞典版)、《閱讀陶然》(北師大版)、《臺港澳文學教程新編》(復旦版)。
2000年
6月,應香港大學之邀赴港出席“90年代的中國港澳臺地區文學國際研討會”,作講評。
9月,應臺灣中央大學之邀,赴臺北出席首屆“兩岸文學研討會”,作大會發言。
12月,論文《“橋”與“路”──“1947—1949臺灣新文學思潮論議”略評三則》發表于《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4期。
2001年
6月,論文《詩心共意象齊飛——菲華新詩詩藝管窺》發表于《鎮江高專學報》第2期。
9月,論文《巴人南洋題材創作略評》發表于《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3期。
2002年
2月,論文《地緣詩學與華文文學研究》發表于《華文文學》第1期。
4月,應日本東京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之邀,赴新加坡出席“第一屆中國現代文學亞洲學者會議”,作大會發言。會后訪馬來西亞。
5月,出席在廣州舉行的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成立大會,被選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一屆),后任副會長(第二、三屆)。
本年起,被香港《香江文壇》雜志社聘為顧問。
2003年
2月,論文《顧毓琇與“文學研究會”》(與劉宇合作)發表于《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3月,應新加坡作協之邀,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作大會發言,會后訪泰國。
2004年
9月,應臺灣東吳大學劉源俊校長之聘,赴該校任專任客座教授,至次年1月。
2005年
3月,論文《琥珀靈視楓香——感受黃國彬》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1期。
8月,論文集《他者的聲音》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應臺灣佛光大學之邀,赴臺北出席“第二屆兩岸文學研討會”,提交論文。
2006年
2月,論文《顛覆之美——臺灣文學新地景與文學史書寫》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1期。
6月,論文《臺灣的自然寫作及其研究》發表于《華文文學》第3期。
8月,論文《情愛——佛理——人性——華嚴小說的一種觀察角度》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4期。
10月,論文《從傳說到想象——郁達夫“失蹤”之謎三種解讀之評議》發表于《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期。
11月,論文《從“空間離合”說起——陳寅恪一個理念的啟示》發表于《文藝爭鳴》第6期。本月,應邀出席中國社科院在廬山舉辦的“兩岸學者論壇”,作大會發言。應邀赴文rOfgmvjvaBVlKLlZFLsxayps5o2CV4/wR/FoJT+6DgM=萊出席“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
12月,應新加坡孔子學院、新加坡作協之邀,出席在新加坡召開的“華文教育論壇”,并作主題報告。
2007年
1月,出席在澳門科技大學舉行的“新移民文學與文化高層論壇”,作大會發言。
4月,論文《華人移民文學的身份與價值實現——兼談所謂“新移民文學”》發表于《華文文學》第2期;論文《華人移民文學的文化審美價值——兼談所謂“新移民文學”》發表于《淮陰工學院學報》第2期。
6月,《關于香港“南來作家”的研究及其他——計紅芳〈跨界書寫——香港南來作家的身份建構〉序》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3期。
11月,被中國現代文學館柏楊研究中心聘為特約研究員。
12月,《華人寫作在日本》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6期。本月,赴廣州出席“曾敏之與世界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并發言。參加饒芃子教授從教五十周年慶祝會。
本年起,被美國《文心社》聘為顧問。
2008年
2—7月,應臺灣東吳大學劉兆玄校長約聘,再度赴東吳大學任專任客座教授。
4月,論文《意識流小說中的“與眾不同”之作——重評劉以鬯的〈酒徒〉》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期。
11月,論文《道德批評與審美批評——關于深入研究朱自清的一個問題》發表于《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
12月,論文《記憶在山海間還原——臺灣原住民文學的身份書寫》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6期。
2009年
1月,應邀出席復旦大學、哈佛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主辦的“馬華文學研究與教學國際研討會”(上海),并作大會發言。
5—6月應邀訪美,出席“第二屆美中華文文學論壇”(洛杉磯),作主題報告;被北美華文作家協會聘為榮譽會員;訪問哈佛、耶魯等校。
8月,論文《重評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4期。本月,出席祝賀范伯群教授80壽辰的“多元共生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學術研討會”(蘇州)。
12月,論文《華文移民文學的深層拓展——解讀旅美作家黃宗之、朱雪梅的長篇新著〈破繭〉》發表于《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4期;論文《苦難書寫中的沉思——汪洋小說的寫作姿態》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6期。
2010年
6月,論文《“微”之四維——朵拉微型小說讀后》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3期。
10月,論文《心香化育交響詩——評蓉子主編的〈魚尾獅之歌〉》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5期。本月,應邀赴加拿大出席“加美華人英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專著《出走的夏娃——一位大陸學人的臺灣文學觀》由臺北秀威資訊公司出版。
11月,論文《蕭條異代不同時——〈亞細亞的孤兒〉與〈倪煥之〉對讀》(與司方維合作)發表于《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
2011年
2月,論文《在顛覆中歸返——觀察旅臺馬華作家的一種角度》發表于《華文文學》第1期。
3月,論文《年輪的隱喻——蓉子編〈魚尾獅之歌〉的人文情懷》發表于《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1期。
4月,論文《海外華文微型小說漫評》發表于《濟寧學院學報》第2期。
8月,論文《梁錫華散文風格新解》發表于《平頂山學院學報》第4期;《一脈清流——古遠清教授印象》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4期。本月,應邀出席在復旦大學召開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10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在海外華文文學分論壇發言并任講評。
9月,出席上海市僑辦主辦的全球華文作家首屆“品味上海”國際筆會,次年參加第二屆筆會。
11月,出席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臺灣)世界華文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共享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廣州),擔任大會研討講評人。
12月,《蔡文甫精神之魅力》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6期。本月,應聘擔任日本華文文學筆會特邀顧問。
2012年
6月,論文《在地記憶與全景視野——評〈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3期。
8月,論文《評〈臺灣當代散文藝術流變史〉》發表于《華文文學》第4期。本月,應邀在《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主持“中國僑務文化研究”欄目,并發表《主持人語》;應邀赴馬來西亞擔任首屆“拿督林慶金JP出版獎”終評委,次年又赴馬來西亞任第二屆終評委。
10月,應邀出席中國社科院在北京主辦的兩岸“白先勇文學創作與文化實踐學術研討會”并發言;會后應清華大學新人文系列講座之邀,在清華大禮堂演講《白先勇小說與臺灣同志文學的性別想象》。
12月,論文《庾信文章老更成——陸士清對于華文文學學科的獨到貢獻》發表于《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6期;《橋梁·觸角·心田——評陶然主編的〈香港文學〉選集系列》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6期。
2013年
6月,論文《臺灣及旅美四文評家略論》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3期。本月,應臺灣文學館李瑞騰館長與揚州鑒真圖書館之邀,與陳思和等出席“揚州講壇”對談兩岸歷史小說等(為全球華文文學星云獎活動之組成部分)。
9月,論文《高標獨舉創范式——評〈李元洛新編今讀唐詩三百首〉》發表于《云夢學刊》第5期。
10月,應邀出席廣東省僑辦主辦的全球華文作家“品讀廣東(潮汕)”國際筆會。
2014年
2月,《更新論述話語的可貴嘗試——評凌逾著〈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與司方維合作)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1期。
2015年
2月,論文《華人移民文學的身份與價值實現》發表于《博覽群書》第2期。
3月,《風范永存——痛悼曾敏之先生》發表于《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1期。
4月,論文《以心處世 以心寫心——評〈古樓河上的星光〉》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期。
6月,論文《中國世華文學研究之昨天、今天與明天——以臺灣文學研究為重點》發表于《文學研究》(南京大學文學輯刊)第1期;論文《最多風韻是石橋——品讀秦嶺雪〈石橋品匯〉》發表于《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
10月,論文《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發表于《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
12月,論文《〈香港文學〉的品牌意識與實踐》發表于《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6期;論文《臺灣文學族群書寫研究的觀察與思考》(與司方維合作)發表于《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4期。
2017年
8月,《記憶中的恩師——敬賀錢谷融先生百歲華誕》發表于《現代中文學刊》第4期。
2018年
8月,《寫好了“人”字的人——我所認識的范伯群先生》發表于《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
2019年
3月,《學術傳統、學科發展與世界華文文學——曹惠民教授訪談錄》(楊紅英訪)發表于《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1期。
2020年
3月,與劉登翰的對話《香港:回歸前的文學史梳理——關于香港文學的對談》發表于《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1期。
(責任編輯:霍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