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科學家研究稱,2029年某個一分鐘可能縮短為59秒,且冰蓋融化延后了這一天的到來。該研究被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以地球自轉周期為基準的世界時一直是國際標準時間產生的重要參數之一,然而,由于地球自轉速度并不恒定,為滿足更高精度的實際需要,科學家們引入了以原子內部電子能級躍遷發射的電磁振蕩頻率為基準的原子時。不過,由于原子時與世界時不太匹配,科學家又引入了協調世界時(UTC)系統。當國際原子時與世界時的時刻相差達到0.9秒時,就需對UTC進行調整,即增加或減少1秒,以盡量接近世界時,這就是閏秒。
自2020年年中以來,地球自轉速率呈加快趨勢。科學家估計,在2029年,人類或需首次減少1秒為“負閏秒”,來保持原子鐘時間與地球自轉周期的同步。原本科學家預計這將在2026年到來,然而從1986年開始,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格陵蘭和南極冰蓋加速融化,并導致海平面加速上升,進一步減緩了地球自轉速度,從而推遲了負閏秒的到來。

7月3日,據報道,日本時隔20年發行新版紙幣,紙幣將展示其號稱世界上首次使用的尖端全息技術作為防偽措施之一,鈔票上的歷史人物肖像將因該技術呈現立體效果。
據了解,此次新版的1萬日元、5000日元和1000日元紙幣上將印有比當前紙幣更大字號的面值數字,便于不同年齡和國籍的人識別。新版紙幣上的觸覺標記也將允許視障人士通過觸摸分辨鈔票面值。
此外,1萬日元紙幣正面印有被譽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日本近代實業界之父”澀澤榮一(1840~ 1931)的肖像,他曾幫助創立約500家公司;紙幣背面是東京火車站的紅磚建筑。5000日元紙幣印有教育家津田梅子(1864~1929)的肖像,她是日本明治大正期的女性教育先驅,致力于提高日本女性社會地位;紙幣背面是日本自古以來推崇的紫藤花。1000日元紙幣則使用了日本微生物學家北里柴三郎(1853~1931)的肖像,他因在治療破傷風方面的貢獻而被稱為“日本現代醫學之父”;紙幣背面是浮世繪藝術家葛飾北齋的名作《神奈川沖浪里》。
7月1日,在摩洛哥阿加迪爾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土壤大會上,該組織發出警告稱,到2050年,90%的地球表層土壤可能會退化,這將給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生活帶來重大風險。
該組織總干事阿祖萊在會議上表示,土壤對維系地球生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一資源常被忽視或管理不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吁國際社會將此問題列為優先事項,為此,該組織將憑借在土壤科學領域深耕60年的經驗,幫助各國增進知識,培訓專業人員,以便采取必要措施。據介紹,當前全球75%的土壤已退化,并直接影響到32億人口。照此趨勢,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90%。
據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制定“世界土壤健康指數”,作為評估和比較不同地區和生態系統土壤質量的標準。此外,該組織還將在十多個生物圈保護區實施土壤和景觀評估及可持續管理試點項目,以實現保護區內各項可持續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并推廣人與生物圈計劃網絡中的最佳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