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中期,江蘇南通出現了兩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是晚清舉人,一生出入宦海,歷經政局變遷而愛國之心絲毫不減,晚年退隱海安仍堅持抗日,讓人動容,被陳毅將軍譽為“民族抗戰之楷模”。一位是晚清狀元,身為狀元卻毅然棄官從商,把一腔拳拳愛國之心化為實業救國的行動,在風雨如磐的政治環境下,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愛國之心。習近平總書記稱贊張謇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
一、胸懷祖國,踐行愛國之志
韓國鈞(1857-1942),字紫石,江蘇泰縣海安鎮(今南通市海安縣)人。晚清時期,他先后擔任河南鎮平、永城等縣的知縣十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行政經驗。隨后,他又在行政、礦務、軍事、外交等領域展現自己的才華,官至吉林民政司。辛亥革命后,韓國鈞歷任江蘇民政長、安徽民政長、安徽巡按使等職務,為地方穩定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1922年,韓國鈞任江蘇省長,兩年后,又兼任署督軍。當時時局多變,各種政治勢力錯綜復雜。在這種背景下,韓紫石先生勤政為民,堅持正確的價值選擇。同時,紫石先生為人儒雅,憑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很多社會賢達成為好友。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日軍悍然進犯海安。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韓國鈞挺身而出,在海安中山堂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他呼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號召全民為保衛家園抗擊日寇。為了以實際行動支持前線將士,韓國鈞發起了獻金活動。他動員各界人士積極參與,慷慨解囊,為抗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將自己3000元薪金全部捐獻出來,表達了對抗日事業的堅定支持。這些實際行動不僅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抗日救國熱情,也為前線將士提供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支持[1]。
面對日寇來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奮起抗擊,浴血奮戰。然而,國民黨韓德勤部卻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制造摩擦。由于韓國鈞在蘇北地區享有很高的聲望,韓德勤部很多軍官都是他的拜帖門生。陳毅致信爭取韓國鈞,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請其支持新四軍抗日,韓國鈞欣然復函表示擁護。經過與陳毅的晤談、通信和交往,加之親眼看見國共兩黨兩軍在抗日戰場上的不同表現,韓國鈞更加堅定了“本一致抗敵之宗旨,合力對外,不使內部摩擦”的意志。此后韓國鈞多次組織召開蘇北聯合抗日座談會和蘇北抗敵和平會議,呼吁韓德勤停戰息爭,一致抗日。1940年,在曲塘召開的蘇北和平談話會上,84歲高齡的韓老鄭重表示,雖然他不是共產黨員,但要根據事實講公平話,如果國民政府不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就決不能實現抗日救國的偉大目標[2]。1941年海安失陷后,韓國鈞避居鄉下,面對日偽的多次威脅利誘,他始終不為所動,拒任偽江蘇省長一職,堅守民族氣節。1942年1月24日,韓國鈞在日偽監視下憂憤辭世。韓老的前半生出入宦海,勤政愛民;晚年堅持抗日,鞠躬盡瘁,體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
張謇(1953-1926),字季直,號薔庵,江蘇海門常樂鎮(今江蘇南通海門區常樂鎮)人,晚清狀元。他不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金融家,更是一位深具愛心的慈善家。張謇一生致力于創辦企業和學校,共創辦了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和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894年,41歲的張謇考上狀元。同年,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清政府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早在甲午海戰前,張謇就寫了《壬午東征事略》《朝鮮善后六策》等政論文章,力主對日作戰,并提出頗有見地的策略,體現出張謇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務實精神。甲午慘敗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張謇深感失望。從小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他,越來越對入仕以求治國平天下的道路感到迷茫,繼而棄官從商,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其實,張謇起初是想先辦教育的。他認為,甲午戰敗的原因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缺失,所以,要想救國,就必須辦教育,培養人才。而辦教育需要大量資金,張謇這才轉而投身實業,創建大生紗廠。歷經千辛萬苦,發展實業初見成效后,張謇著手興辦教育。“在師范教育領域,張謇展現出了非凡的遠見與魄力,他相繼創建了通州師范學校、通州女子師范學校、揚州師范學校以及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為培養新時代的教育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普通教育方面,在南通各地創辦中小學370多所;在職業技術方面,創辦墾牧農業學堂、通州紡織學校、商業學校、醫學專門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蠶桑講習所等;在特殊教育方面,創建聾啞學校和伶工學社;在社會教育方面,創建南通博物院、創建南通圖書館、開辦更俗劇場。[3]”張謇所處的時代政治動蕩,內憂外患,實業救國、教育救國兩者能踐行之一,亦屬不易,而張謇除此二者,還推動鹽務改革、推動現代農業改革、搞慈善公益活動,窮盡一生,用自己的方式踐行愛國之志。
韓國鈞和張謇一個出入宦海,一個棄官從商,所選擇的道路雖不同,但都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下用自己的錚錚鐵骨書寫著何為愛國、何為家國情懷!
二、交相輝映,譜寫同鄉之誼
韓國鈞與張謇同是江蘇南通人,年齡只差三歲,可謂同時代的名人。作為同齡人和老鄉,他們有沒有交集?又是如何共同譜寫同鄉之誼的?
民國時期,韓國鈞兩度擔任江蘇省省長,他不僅是張謇“父教育而母實業”理念的積極倡導者,更是這一理念的堅定踐行者。正因為有著共同的理想追求,韓國鈞與張謇在致力于興辦工廠、整治水患以及創辦學校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他們并肩奮斗的歲月里,雙方共產生了六次重要的交集。
(一)1913年,張謇創建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并計劃開辟通揚航線,但遇到了揚州事務處理的難題。時任江蘇民政長的韓國鈞得知后,推薦江石溪協助。1915年,江石溪被聘為輪船公司協理,成功助力張謇解決揚州方面的事務。
(二)1919年,韓國鈞頻繁往返于揚州與南通之間,與張謇等多位志同道合之士致力于創辦鹽墾事業。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實際情況,他專程前往掘港,對張謇的大豫公司進行了細致考察。不久之后,由韓國鈞、張謇等人共同集資籌辦的泰源鹽墾公司在原東臺縣安豐鎮隆重揭牌成立,韓國鈞出任公司董事長。
(三)1920年,韓國鈞再次前往揚州,與張謇共同商議督辦運河局的創立事項。當時,徐世昌擔任民國總統,他特地派人前往南通,探詢張謇是否有意出任蘇北運河督辦一職。張謇在回應中不僅提出了詳盡的治理方案,還提出希望前江蘇省省長韓國鈞能被任命為會辦。徐世昌對此表示贊同,并隨即頒布命令,張謇與韓國鈞共同肩負起這項重任,再次開始了他們的合作共事之旅。
(四)1922年,江北運河工程局升格為督辦運河工程局后,年近70的張謇擔任江蘇運河督辦,并再次邀請韓國鈞任協辦。這一年,蘇北沿海地區接連遭受臺風、暴雨和潮汛的猛烈襲擊,各鹽墾公司損失慘重。同時,市場上棉花價格不斷攀升,而紗價卻因外國紗線傾銷而疲軟不振。不得已,張謇于11月9日致函時任江蘇省省長的韓國鈞,請求撥款濟急。韓國鈞接到張謇的求助信,隨即復函表示:“極荷關注?!辈⑸陶堌斦d長撥款20萬元給予資助。張謇深表感謝,復函如下:
“止公省長大鑒:
承十五日手教,極荷關注。自非摯愛國家者,不能為此援助,不僅故交風義也!江浙和平千方百計僅不破裂,不意又生事外之變,得無一蟻而潰全堤乎!所云立案,似宜及早,遲恐歧中有歧,公謂何如?唐廳長書,特屬上謁。埠局事亦正棘也。敬請。[4]”
韓國鈞的《朋僚函札》收入了張謇在1923年11月給韓國鈞寫的這封信,極為珍貴(圖1)。
(五)1924年,為推進水利工程教育,韓國鈞和張謇聯手擴大河海學校,將其與東南大學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學”,并任命茅以升為校長。
(六)1926年張謇逝世,韓國鈞悲痛萬分,親往南通吊唁。海門常樂鎮張謇新祠落成,韓國鈞不顧年事已高,親赴海門常樂鎮參加新祠落成典禮。他在《永憶錄》中記載道:“張君季直提倡實業,南通賴以興,余所素佩?!薄皢莨m死,而實不死,以其生前創辦各種事業,今日發達如故,所望后起者為之繼續經營,且擴而大之,不令中輟。否則即無以對嗇公矣!”
三、傳承愛國精神
終其一生,我們要做什么樣的人?如何度過這一生才是有價值的?韓國鈞和張謇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在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下,兩位先生懷著對祖國的深厚情感,以堅定的信念和毅力,在歷史的洪流中做出了最有價值的選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我們應當高擎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不斷砥礪前行,不懈奮斗,讓人生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愛國是一個人的最高品質,愛國是永不過時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方毓寧,孫小華.抗戰烽火中的韓國鈞[J].檔案與建設,2005(12):4.
[2]管文蔚.管文蔚回憶錄續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虞和平.張謇:中國近代“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拓荒者[J].旗幟,2020(12):93-94.
[4]江蘇省檔案局.韓國鈞朋僚函札史料選編[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附中 江蘇省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