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開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邁入了新征程。“課程思政”“三全育人”“大思政課”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張相繼提出運用,思政教育的運行發展和整體生態得到根本性轉變,教育領域不斷拓展,教育力量明顯加強,思政引領和導向功能顯著提升,高校鑄魂育人的立身之本愈加堅實。紅色檔案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各歷史時期的奮斗征途與輝煌成就,是高校思政教育最鮮活生動、最富感染力的教學資源。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和發展的百年來,許多高校積極參與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形成了獨有的校本紅色檔案,它既是書寫教育事業在黨的領導下日新月著蓬勃發展的物質載體,也是薈集學校精神底蘊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和激勵師生前行的思想寶庫。深入挖掘、盤活用好紅色檔案,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是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具有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
SWOT分析法基于對研究對象的內外部條件進行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剖析,依照矩陣形式排列,通過系統分析的方法把各因素進行關聯匹配,對研究對象所處的情景進行全面、系統、準確地研究,從而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1]。本文借助SWOT分析法,對紅色檔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資源優勢、應用缺陷、發展機遇和面臨挑戰進行逐項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應用策略,探討構建紅色檔案育人生態系統。
一、紅色檔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態勢分析
(一)內部優勢S(Strengths)
紅色檔案作為諸多紅色資源中最原始、最客觀的歷史憑證,具備無可比擬的真實性,能夠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史之無[2]。紅色檔案兼具“紅色”基因屬性,這是中國共產黨的血液因子、中國人民的精神烙印、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3],也使紅色檔案蘊含的價值立場和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政治導向。因此,紅色檔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歷史憑證、文化導向和情感力量價值。
其一,歷史憑證價值。紅色檔案承載著新中國革命、建設和發展的艱辛歷史,它通過翔實的文字、直觀的圖片、鮮活的影像等多種形式溯源歷史真貌,佐證事實觀點,補充隱含細節,繪就人物真容,有力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編排、捏造、丑化和詆毀。一件件檔案、一幕幕記憶、一個個片段,匯集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見證了中國共產黨誕生、成長、奮斗印跡,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憑證價值。
其二,文化導向價值。紅色檔案集中體現了黨領導人民謀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中凝結而成的頑強意志和光榮傳統,彰顯著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和崇高品格,薈集了共產黨豐碩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基因,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物質載體[4]。紅色檔案的強烈政治屬性和主流意識形態,使其從內容到形式都蘊含承載鮮明的文化導向,傳遞正向積極、拼搏進取的價值觀。
其三,情感力量價值。一枚勛章、一封家書、一件遺物,每一件紅色檔案都承載一段崢嶸往事,透過具象的物質載體彰顯有血有肉、有勇有謀的共產黨人堅守理想、忠貞為國的情懷擔當。紅色檔案看似“沉默不語”,實則迸發出強大的情感沖擊,將故紙堆中涌動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映現得淋漓盡致,以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的形式傳遞情感力量,激發內心共鳴。
(二)內部劣勢W(Weaknesses)
長久以來對紅色檔案價值認知固化,多局限于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近年來紅色旅游事業發展逐步顯現出經濟價值,但其教育價值還未得到充分釋放,紅色文化引導力、紅色精神感召力在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塑造、愛國情懷培育方面影響較弱。
一方面,價值認知片面,精髓挖掘欠缺。高校缺乏對紅色檔案的思想闡釋和文化解析,削弱了紅色檔案在意識形態構建中的價值功能。由于對檔案資源本體的認知匱乏,加之對紅色話語體系的掌握不足,高校思政教育主體在解讀紅色檔案時常常停留在表面化的敘述和刻板僵硬的理解,史料堆砌勝過邏輯分析,把紅色檔案用作故事案例,重事件人物輕精神內核,缺乏對紅色檔案價值內涵的學術性創新和哲理性凝練,使其隱含的紅色精髓發掘不夠深入透徹、紅色精神詮釋缺乏時代新意、紅色內容展現欠缺青春元素,導致受眾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深度不足。
另一方面,融合開發淺顯,育人成效不足。紅色檔案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的嵌入形式單一、融合程度較低,使得育人成效甚微。高校通常在建黨節、國慶節等重大活動、重要時間節點,才借助紅色檔案以舉辦黨史講座、參觀紅色舊址、觀看紅色影片等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且針對群體多是學生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距離“三全育人”實際要求仍有差距。高校在思政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對紅色檔案運用存在時節性、局限性、單一性,沒有找到與思政教育的聯結點,檔案資源未能有效轉化為思政育人素材,難以發揮實質性效用。
(三)外部機會O(Opportunities)
建黨百年激發紅色浪潮。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各行各業紛紛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掀起紅色文化浪潮。傳媒界增幅擴版積極刊載紅色事跡,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爭相報道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以字傳情流傳紅色史話。文藝界形式紛呈謳歌黨的百年榮光,以多元化藝術語言聚焦紅色主題創作,演繹傳頌新時代紅色精神。教育界探索推進潤心鑄魂紅色教育,各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紅色研學社會實踐活動層出不窮,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走進校園課堂,把紅色種子埋進每一位學生心靈深處。
政策引領提供發展機遇。檔案界尤為重視紅色檔案資源建設,通過全域收集、民間征集、口述采集多渠道歸集紅色檔案,以搶救修復、技術保護、數字化管理多措并舉保護紅色檔案,借助整理編研、多元開發、融合傳播打造紅色檔案文化品牌。《“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強調,要深入挖掘紅色檔案資源,建立“四史”教育專題檔案資料庫,充分發揮檔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2023年全國檔案局長館長會議指出,要加大紅色檔案資源搶救、征集和保護力度,建設紅色檔案資源名錄,研究制定紅色檔案定級標準,在全國范圍組織開展珍稀紅色檔案認定工作[6]。新時代檔案工作迎來了全新發展機遇期,在黨和國家政策指引支持下,對紅色檔案的摸底調查、收集整理、保管保護、研究開發將持續深化,其存史資政育人作用也將愈加凸顯。
(四)外部挑戰T(Threats)
不良社會思潮對價值觀的侵蝕。改革開放推動我國實現了三大社會經濟轉型,步入了現代化、市場化、全球化的發展軌道,加之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國民教育水平顯著提高,思想領域呈現出多元并存、流派紛呈和彼此沖突轉化、消長取代的文化景觀[7]。一些社會思潮理論基礎薄弱,觀點偏頗極端,問題分析不精準,解決路徑不合理,甚至于謬誤。諸如歷史虛無主義、自由主義、普世價值、公民社會等錯誤思潮,往往以社會熱點進行炒作,或以學術話語、輿論話題形式出現,表述模糊曖昧甚至還帶有文學色彩,在“學術研究”或“理論探討”表面下隱藏著不可告人的政治訴求,對社會公眾迷惑性較強。高校是多種社會思潮傳播最活躍的匯集地,青年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與定型的關鍵時期,思辨力和意志力尚未成熟,對這些思潮本質并沒有清晰的認知和判斷,極易被不良社會思潮侵蝕。
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變革。伴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和數字技術迭代升級,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縱深融合,“紙媒”逐步被“智媒”取代,媒介格局、輿論環境、話語主體隨之改變,信息傳播形態、內容、結構、方式也發生重大變革。融媒體背景下,去中心化的傳播格局使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傳播者[8],信息資訊與話語言論的傳播渠道不再單一,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提供的便利渠道隨時隨地分享與傳遞信息。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諸多挑戰:教育空間由線下擴展到線上,教育場景由單一轉向多元,教育主體與受教育者呈現出虛擬化、符號化趨勢,這些都對思政育人的方式、內容、效果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二、紅色檔案賦能高校思政教育應用策略構建
基于SWOT結果構建矩陣分析模型(表1),組合推導出SO增長型策略、WO扭轉型策略、ST多元化策略、WT防御型策略,由此分別對應形成資源鏈、產品鏈、融合鏈、應用鏈,進而從檔案本體、技術開發、主體內化、矩陣聯合四重維度構建紅色檔案育人生態系統,打通紅色檔案賦能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SO增長型策略
增長型策略旨在強化檔案本體建設,為紅色檔案育人生態系統提供不可或缺的信息資源鏈。紅色檔案資源形式多種、載體多樣,包含紅色檔案及其相關的文獻資料、各類出版物、實物等,以及在紅色檔案管理活動中形成的檔案數字化成果、檔案目錄、數據信息、研究成果等[9]。
1.匯聚紅色檔案資源庫
高校檔案館應秉承“大檔案”理念,打破部門壁壘,將紅色校史相關聯的圖書、期刊、報紙、手稿、文物、遺址等納入紅色檔案范疇,擴充紅色檔案資源數量。要按照歷史線索串聯各類型紅色檔案,結合校史架構紅色檔案間的關系指引,構建紅色檔案層級結構。圍繞資源總量和結構建設,形成以校史脈絡為主線、校本檔案為特色、門類齊全、內容豐富、載體多元、結構合理的紅色檔案資源庫。
紅色檔案資源庫建設,既要注重對現存館藏紅色檔案的搶救、修復與管理,又要著眼新近產生紅色檔案的發掘、更新與補進。對于現存的館藏紅色檔案,要全面排查質量狀況,對受損的紅色檔案要開展搶救修復。高校要改善館庫保管條件,升級基礎設施設備,優化環境管控措施,運用現代檔案保護技術為紅色檔案提供長久安全的存儲空間。對于新近產生的紅色檔案,要加強系統歸集,健全收集機制,拓寬收集渠道,明確收集范圍,補充收集形式。加大紅色檔案的征集力度,分時期、分主題地面向師生校友、專家學者、社會群眾等,征集反映紅色校史的檔案資料。開展紅色檔案采集,以檔案人員、學生團隊為支撐,通過尋根尋訪活動、口述歷史訪談,搶救性采集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的相關實物、照片、書信、日記等。
2.建設紅色檔案數據庫
為便于紅色檔案保管保護和開發利用,高校要立足實際推進建設紅色檔案數據庫。
一要盤清家底,細致梳理館藏紅色檔案的門類、數量、保存狀況和數字化程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臺賬全。二要做好紅色檔案數據采集,細化原有文件目錄,尤其對時間、人物、事件、地點等關鍵要素進行擴充,提升目錄數據質量。三要大力推進檔案數字化,通過掃描、轉錄、翻拍、仿真復制、三維建模、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對紅色檔案進行轉化,以數字模式完整再現檔案原貌。在此基礎上,依據數據類型(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信息層次(如目錄、全文、專題)或內容主題(如典型人物、歷史事件、時間分期)等線索整合建設多類型紅色檔案數據庫,吸引學術界對紅色檔案深入研究,引導師生跨時空對話歷史、以史為鑒。
(二)WO扭轉型策略
扭轉型策略重在挖掘紅色檔案中的精神要義,經凝練演繹后通過技術賦能具象化,形成可視、可感、可知、可賞的多元檔案文化產品,為紅色檔案育人生態系統提供源源不竭的素材產品鏈。紅色基因蘊含的思想智慧與精神力量的詮釋表達,依賴客觀載體紅色資源的外化呈現與建構。因此,于內挖掘凝練紅色檔案精神要義,于外開發創作紅色檔案文化精品,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精練紅色檔案精神要義
紅色檔案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珍貴遺存,蘊含超越時空限定的精神內涵,是研究、挖掘和弘揚紅色文化的第一手資料。紅色檔案的文化精髓并不會因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就褪色消亡,而是經過歷史積淀轉化成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高校應把握時代之魂、關注時代之需,深挖紅色檔案文化內核,精練紅色檔案精神要義。
要加強對紅色檔案文化內核的研究,通過追溯人物、時間、地域、思想等線索,探尋紅色檔案內在的要素關聯,科學把握紅色歷史的主線與本質,從中挖掘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文化基因,用現實感性的方式解析悠遠理性的紅色歷史,使紅色檔案的宏大敘事與微觀表達聯結起來,激活紅色檔案的時代生命力。
要深化對紅色精神內涵特質的分析,結合新時代育人理念與要求,從中汲取符合當下時代語境和教育對象需求的紅色精神,將內蘊其中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思維方式逐層解構,運用紅色文化教育話語轉換[10],從時空、理論和現實多個維度詮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復雜抽象的概念,增強紅色文化的精神感召力。
2.創作紅色檔案文化精品
高校要立足館藏特色開展紅色檔案“大編研”,既要橫向擴展全方位開發相關聯的紅色資源,又要縱向延伸深度加工不同層次的紅色信息,注重配合關鍵時間節點和重大選題,以匯編、摘錄、縮編、剪輯、分析、研究、歸納等方式對紅色檔案進行再生產,打造理論深刻、形式新穎、覆蓋廣泛的紅色檔案文化精品。
結合學校發展歷史和辦學特色編撰校本紅色教材,將豐富的紅色檔案資源轉變為思政育人輔讀教材,融歷史性、知識性、時代性于一體,解決不同學科專業課程思政言之無物的困境,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
利用學校平臺優勢開發紅色文化微課堂,以紅色故事、革命人物、歷史物件為切入點,采用以小見大手法揭示大主題大道理。微課堂短小精悍、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助推學生了解黨史國情,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感悟。
改變傳統檔案編研的呈現方式,將紅色史料匯編、紅色檔案展覽制作成不同主題系列的微視頻、微紀錄片,例如誦讀紅色經典、品讀紅色家書、探尋紅色印跡等等,用真實的檔案故事、生動的檔案影像展現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亙古的家國情懷,讓紅色基因傳承接地氣,成為學生易理解、好吸收的精神營養。
(三)ST多元化策略
多元化策略側重于紅色檔案育人生態系統的主體內化,通過爭做紅人、沁潤紅心的方式,優化師生的紅色內核力量,用紅色精神滋養師生靈魂,增強教師對紅色文化的解讀力,增進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提升紅色文化在育人主體中的踐行度。
1.提升教師紅色文化素養
教師是引領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學的中堅力量,直接決定著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提升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關乎紅色基因的傳承和時代新人的培育。
要豐富教師的紅色文化知識儲備,通過組織理論學習和實踐研修等方式,幫助教師擴充紅色文化知識容量,優化紅色文化知識結構,理解在立德樹人實踐中守護紅色根脈、傳承紅色基因的必然性,才能夠將紅色文化與學科知識有機結合,錘煉學科專業特色,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
要增強教師的紅色檔案應用技能,面向教師宣傳紅色檔案館藏情況,推廣紅色史料利用方法,培訓檔案語言轉化能力,掌握紅色語義表達方式,通過交流研討加深教師對紅色檔案的價值認知和利用自覺,拓寬教師應用紅色檔案的學術視野。
要鼓勵教師開展紅色文化育人研究,通過劃撥專項經費、設立科研項目的方式,支持教師圍繞紅色檔案展開理論和實踐研究,深入探尋紅色文化與各專業的關聯,將紅色文化植入知識結構與教學方針中,激發教師應用紅色檔案育人的內驅力與自覺性,以研促學、以學促教形成研究與教育合力。
2.培養學生紅色研學興趣
探索組建學生紅色社團。紅色社團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樞紐和銜接作用[11]。在思政育人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反客為主”方法,以社團為載體,通過組建各類紅色社團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學習,提高紅色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成立以閱讀紅色書籍、重溫紅色電影、唱響紅色歌曲、講述紅色故事為主題的紅色學社,把“學歷史”和“育紅心”結合起來,在學史知史中內化信仰之力。
組織開展紅色社會實踐。結合大學生寒暑假社會實踐、“三下鄉”公益活動、志愿者服務計劃等推進紅色研學教育,指引學生探尋紅色足跡、訪談革命后代、宣講紅色歷史,通過調研和實踐深入了解紅色歷史、研究紅色文化,于無聲處潤物耕心,以“看、聽、思、悟”增強紅色教育的鮮活性和體驗感,讓學生自覺成為紅色文化的守護者、傳播者、踐行者。
營造校園生活紅色氛圍。舉辦紅色主題讀書角、分享會、情景劇、舞臺劇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讓紅色文化切實融入學生生活,增添紅色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讓學生在v+3YDmAV11XGth+9AVRsvQ==心得分享、角色扮演、情景再現中切身感悟紅色精神,增進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在感知中內化實現精神升華,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四)WT防御型策略
防御型策略通過傳播矩陣與協同矩陣的聯合,從時空場域和運作機制兩個層面構筑紅色檔案育人生態系統的傳播應用鏈,擴展紅色教育的傳播性和影響力,提高多方聯動育人的協作性和配合力,發揮矩陣聯合優勢。
1.以智呈現拓展應用場域
高校要以互聯網思維打造紅色檔案文化傳播立體格局,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新平臺,將紅色文化由靜態單一的呈現轉為動態多樣的傳承,統籌線上線下,突破時空界壁,全方位、多角度傳播,拓展紅色檔案的應用場域,讓大學生在日常信息獲取中感受紅色文化的熏陶,產生情感共振與精神共鳴,深化對紅色精神的理解與傳承。
打造永不“閉館”紅色教育網絡基地。以傳統媒體為依托,以新興媒體為平臺,綜合運用圖文、音頻、視頻、動畫、直播、H5等手段,將紅色檔案按照人物傳、時間軸、故事集等多視角拆分和重構,轉化成網絡視聽、在線閱讀等生動、形象、直觀的輕量化產品,在“報、刊、臺、網、微、端、屏”全媒體渠道傳播,實現可視化呈現、智能化推送、便捷化獲取,滿足學生群體碎片化、個性化、快速化的信息需求,便于隨時隨地學習紅色文化,開啟全天候紅色教育“云課堂”。
建設紅色教育主題互動體驗空間。借助現代技術與藝術手法,拓展紅色檔案展示空間,運用VR、AR和裸眼3D技術,擺脫平面限制再現紅色歲月,通過背景解讀、互動交流、虛擬現實體驗,將視覺、聽覺、觸覺融為一體,使學生近距離沉浸式重溫紅色歲月。以紅色校史為主題,設計建造人物雕像、文化長廊、紀念刻碑等薈萃紅色基因的校園景觀,將紅色文化物化到校園環境一角一落中,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中,營造出“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育人氛圍。
2.協同共育合力思政育人
“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應建立多方聯動模式,架起內外部聯動育人橋梁,推動多元主體參與思政教育,既能夠避免各行其是,又能夠通力合作促進紅色檔案開發提升育人效能。
高校要強化校內各部門的協同配合,對紅色檔案資料、紅色圖書文獻、紅色數據信息等進行整合匯聚,形成“大檔案”育人資源,充分發揮檔案館、校史館、圖書館、學生處、教務處、校友辦、宣傳部等職能優勢,通過資源協同、管理協同、育人協同打造紅色檔案育人新模式。
高校應重視校外單位的多方聯動,與政府部門合作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與檔案管理部門合作拓展紅色檔案資源豐富性,與博物館、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合作開辟育人實踐場所,通過互通有無實現同向共贏,優化紅色檔案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 付瑤. 2007—2011年國內競爭情報方法研究綜述[J]. 情報探索, 2013(2): 85-88, 91.
[2] 王雨亭. 小議志書口碑資料[J]. 中國地方志, 2009(1): 34-35.
[3] 劉建平, 莫丹華. 實然·必然·應然: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話語體系建構的三重邏輯[J]. 求索, 2021(6): 29-36.
[4] 張謹. “三種文化” 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審視[J]. 學術研究, 2021(11): 1-6.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 [EB/OL].(2021-06-09)[2024-05-23].https://www.saac.gov.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shtml?eqid=c25f188a000044de000000066458aff1.
[6]中國新聞網.國家檔案局將組織開展珍稀紅色檔案認定工作[EB/OL].(2023-02-18)[2024-05-23].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3/02-18/9955804.shtml.
[7] 翟志強. 防止不良社會思潮侵蝕青年學生[J]. 人民論壇, 2018(33): 118-119.
[8] 程早霞, 李芳園. 融媒體矩陣如何發揮傳播優勢[J]. 人民論壇, 2020(6): 120-121.
[9]上海市檔案局.上海市紅色檔案資源管理辦法[EB/OL].(2022-11-25)[2024-05-23].https://www.archives.sh.cn/tzgg/202302/P020230210277144132713.pdf.
[10] 馬靜. 紅色文化教育話語轉換的實踐進路[J]. 人民論壇, 2019(26): 136-137.
[11] 董艷. 紅色社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發展對策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 2019(48): 49-50.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紅色檔案資源賦能高?!笏颊n’建設態勢研究”(2023SJYB0047)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檔案館 南京市城市建設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