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傳媒語境下,信息的傳播突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使得信息以往“人傳人”“面對面”的信息傳播轉向跨時空的“多對多”的交互性傳播。該語境中,為文化藝術類的傳播推廣帶來了新的機遇。中國戲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基因特征之一,可以記錄和傳遞民族信息,完美傳承發展戲曲音樂,是穩定中華文化根親特性,體現文化認同的優質載體。在數字化傳媒語境中,戲曲音樂如何能夠實現更為廣闊的傳播空間,使得更多的新生代認識、了解戲曲音樂。本文對此做出探析。
一、數字化傳媒語境中戲曲音樂文化的傳播
傳統戲曲音樂傳媒渠道(如劇場、影視、廣播、書報等)在戲曲音樂傳播效果上存在一些局限性。傳統傳媒在戲曲音樂信息傳播上存在一定的延遲,由于制作周期和傳遞環節,導致戲曲音樂文化傳達的即時性較難實現,同時信息來源和編輯方式會造成一定的偏差和主觀性,導致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難以保證。由于傳播范圍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傳輸方式,更是無法做到全球性的信息傳播,針對中國戲曲音樂文化的世界性認同的推動力度不大。
(一)數字化傳媒語境激活戲曲音樂受眾群體
推動數字化傳媒結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內容,豐富信息傳播方式,提高了內容的吸引力和表現力,戲曲音樂文化資源變得隨時隨地觸手可及,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的數字化共享、推動傳播進化。新媒體平臺不僅是助力戲曲音樂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存,它能有效挖掘更多的潛在受眾群體,實現突破傳統傳播形態的受眾瓶頸。行業內,傳統戲曲演藝單位建設了自己的官方網站與自媒體平臺的資源匯聚,為戲曲音樂建設打開新格局。行業外,受眾可根據個性化需求和興趣進行定制化存取,各類信息傳播媒體具有“技術平權”的優勢,賦予了群眾傳播戲曲音樂的能力,群眾可根據自身的喜好,瀏覽、觀看、評論、點贊、分享等方式參與到內容創作和傳播中,增強了用戶體驗和滿意度。數字化傳媒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工具實時監測用戶行為和反饋,了解用戶興趣和偏好,為內容創作和營銷提供數據支持和參考,從根本上改變了單向傳播格局,越來越多的受眾積極地參與到戲曲音樂的內容制作中。一系列個性化、互動性服務,形成用戶生成內容(UGC),增強了用戶參與感和黏性。
(二)數字化傳媒語境拓展戲曲音樂傳播渠道
當代受眾的藝術審美更加注重個性化、多元化的審美體驗,他們更傾向于與作品建立直接的、果斷的情感聯系,尋求與作品深度情感的共鳴,傳統戲曲“以空為美”、注重受眾自我空間想像間接、含蓄的美學追求,與當代受眾的共謀度不高。當代受眾更加樂于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等進行藝術體驗和創作,更加愿意接受藝術與科技、藝術與商業的跨界融合。他們的審美需求層次更豐富。數字化傳媒不僅跨越不同平臺,拓展到微信、微博、抖音等APP渠道,而且跨越設備界限,包括電腦、手機、平板等,滿足了用戶在不同條件下的信息獲取,這大力地推動了戲曲音樂的流行。消防版《女駙馬》便是黃梅戲與消防知識宣傳相結合的產物。創新性的嘗試不僅弘揚了黃梅戲文化,還使得消防知識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得到了有效傳播。劇目在數字化的傳媒語境中的演播無疑會推動相關戲曲音樂的傳播。新媒體平臺傳播中,傳播者與受眾身份界限模糊,藝術家與愛好者互動頻繁,通過教學視頻進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新媒體平臺的雙向交互功能使受眾反饋得以迅速獲取,如公眾號及時更新演出信息與表演家故事,引發熱烈反響。
二、數字化傳媒語境中戲曲音樂傳播對策探析
(一)構建戲曲音樂立體傳播體系
戲曲在以往的傳播困境,主要在于傳播面狹窄,受眾是“天生性”戲迷。為提高戲曲音樂現代傳播,應積極構建立體式傳播體系。
1.打造媒介融合模式下的戲曲品牌新形象
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戲曲音樂的傳播與發展需要政府與傳承者的共同助力。以戲曲音樂表演為文化核心,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強大力量,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體系。
例如,在黃梅戲的現代化傳播中。地方政府積極探索多方合作新路徑:主動聯手知名欄目、設計藝術家、傳統文化組織、互聯網公司以及高校人才展開深度合作。借鑒《上新了,故宮》等成功案例,將黃梅戲與明星效應、科普價值相結合,創新品牌傳播方式。打造沉浸式“黃梅戲文化藝術節”[1]。借助AR、VR技術,為受眾呈現虛擬、華麗的3D化黃梅戲戲劇體驗,通過逼真的場景再現、震撼的視聽效果,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夢幻般的戲曲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黃梅戲[2],領略黃梅戲戲曲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并且衍生周邊文化產品、網絡真人秀等形式,將戲曲音樂中生動的人物形象、傳唱不衰的曲目等元素創意性地融入其中,增強趣味性,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2.打造線上線下協同傳播空間
各地戲曲藝術建設團隊應精準把握不同受眾群體的心理需求,在其傳播中以開放的姿態,將流行元素與時尚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
網絡直播,作為新興的傳播方式,以實時互動、揭秘幕后的特性,正深受年輕群體的青睞,為戲曲音樂的傳播開辟了新路徑。例如,黃梅戲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借鑒全民選秀綜藝的模式,組建黃梅戲學生表演團。在評選過程中,可以將唱腔、體態、音色等專業標準,轉換為觀眾喜愛度的評判依據,讓比賽更具觀賞性和參與性。同時,通過在音樂APP、視頻網站等平臺上直播,設置“高人氣選手心動 100 秒”等話題,通過話題討論、投票互動等方式,持續維持活動的熱度。2020年,安徽安慶市推出“居家文化康樂直播活動”,線上邀請黃梅戲藝術家開展直播活動,成功舉辦36場直播。又如,黃梅戲名家韓再芬通過直播平臺進行教學和表演互動,在展現黃梅戲音樂魅力的同時,推動地域文化發展。戲曲音樂文化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雙贏,展現了戲曲音樂在現代傳播中的魅力再生。在現代傳媒語境中我們常見的模式有:
(1)雙“微”運營
隨著傳播格局的日益規范與體系化,高質量內容始終是媒體競爭的核心。數字化傳媒語境中,戲曲藝術需緊跟時代步伐,巧妙運用微信與微博兩大平臺,專注于優質內容的創作與傳播。微信作為社交媒體的佼佼者,其強關系傳播特性為戲曲音樂提供了廣闊舞臺。在利用微信傳播戲曲音樂時,應深入剖析用戶心理,應以原創、有趣且專業的內容吸引讀者目光。利用微信的新功能,如視頻號、小程序等,開發對口內容,精準觸達年輕群體,讓戲曲音樂的魅力在新媒體時代煥發新光彩。而微博作為信息傳播的快速通道,意見領袖的作用不容小覷。黃梅戲需積極培養自身的微博意見領袖,通過達人、大V的影響力增強戲曲音樂傳播力量。同時,建立粉絲社群化傳播格局,以評論、轉發、抽獎等互動形式,打造高親密度的微博社群,讓戲曲音樂的聲音在微博上更加響亮。
(2)短視頻運營
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休閑娛樂的熱門選擇,其獨特的趣味性和操作的便捷性深受大眾喜愛。用戶在平臺上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觀看內容,而平臺則通過精準的大數據算法,為用戶推薦個性化的視頻內容,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形式,不僅內容簡短有趣,而且創作門檻相對較低,吸引了大量創作者投身其中。以“有戲安徽”抖音號為例,其憑借豐富多樣的內容和新穎獨特的創作方式,通過黃梅戲校園翻唱賽、街舞黃梅戲、 DJ 版黃梅戲等形式,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用戶的關注和互動,充分展示了黃梅戲在短視頻平臺上的傳播潛力。在短視頻盛行的時代,僅僅追求熱度并非長久之計,過度追求熱度反而可能導致內容同質化,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因此,戲曲音樂在短視頻平臺上的傳播需要走差異化路線。一是,通過發布原創戲曲作品、參與熱門話題討論等方式,戲曲音樂可以以更加接地氣的內容展現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可利用短視頻平臺創建自媒體陣地,通過故事化的情節、平民化的曲風以及創意化的表演形式,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和喜愛。藝術家可以親身示范,觀眾可以參與學唱戲曲音樂的經典片段等互動活動與觀眾進行互動,實現雙向傳播,進一步提升傳播效果,釋放戲曲音樂的文化魅力,實現流量變現。
(二)精準定位、培育戲曲音樂受眾群
在數字化傳媒語境中戲曲音樂傳播中,需要定位、培育忠實的粉絲群體
1.分眾化傳播策略:深度滿足觀眾的個性化需求
在當下媒介多元化的時代里,戲曲音樂的傳播也需與時俱進,采取分眾化策略,以深度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對于中老年觀眾而言,其習慣于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來欣賞黃梅戲,在品味戲曲時,更注重其中的傳統韻味和文化底蘊。而青年觀眾則更傾向于利用短視頻、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來接觸和體驗戲曲音樂,相比之下,其追求的是輕松、時尚的藝術感受。因此,在戲曲音樂的傳播過程中,需靈活運用各類媒介,通過多元化的渠道進行差異化傳播,從而更精準地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
2.創新、拓寬戲曲音樂的藝術基礎
跨界傳播為戲曲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與其他藝術形式和文化產業的融合,戲曲音樂得以突破傳統框架,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其一,將戲曲音樂的經典元素與流行音樂相結合,不僅使戲曲音樂的音樂更加現代、時尚,也更容易引起年輕聽眾的共鳴和喜愛。流行歌曲搭配戲曲唱腔,更加凸顯傳統音樂的古風韻味[3]。并且又融入了現代音樂的元素,使受眾在欣賞中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由路轉粉”。
其二與網游、動漫等產業的合作。通過將戲曲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融入虛擬世界,可以讓年輕人在游戲中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不僅豐富了游戲的文化內涵,也為戲曲音樂的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開發戲曲音樂主題的表情包、服飾、道具等衍生品,以時尚、有趣的形式展現戲曲音樂元素,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喜愛和傳唱。通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衍生品,年輕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戲曲音樂的文化內涵和音樂藝術特色,從而增加對戲曲音樂的認同。
智能時代的到來,如何運用AI技術中的智能推薦算法,跨界創新戲曲音樂?現如今,適應AI時代的發展趨勢,擴大傳播范圍,吸引更多年輕受眾,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已經提上日程。
綜上所述,戲曲音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數字化傳媒的浪潮中展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通過資源共享的數字化、受眾群體的廣泛化、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內容的豐富多彩,戲曲音樂正逐步融入現代社會的文化脈絡中。然而,要讓戲曲音樂在數字化傳媒時代具備流行性,還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戲曲音樂傳承人需要不斷創新,主動擁抱現代傳媒語境,以現代手法展現戲曲音樂魅力;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給予關注和支持,為戲曲音樂的發展提供資金和人才保障;而廣大民眾,特別是新生代積極參與到戲曲音樂的傳播中來,無疑會使戲曲音樂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注釋:
[1]姚東來:《戲曲音樂元素在流行音樂中的融合與應用》,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
[2]胡亞:《文化創意產品中黃梅戲戲曲元素的傳承與創新應用研究》,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年。
[3]蘇釵,王丹:《戲曲元素與流行音樂的融合》,《音樂生活》2024年第2期,第70-73頁。
楊 瑾 博士,湖州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