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是助力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舉措。該文通過計算機和手動篩選2013—2023年中國知網收錄“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研究相關核心期刊475篇,分析得出“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研究相關發文量整體呈現“倒U”趨勢;采用動態網絡分析的信息可視化工具CiteSpace,得知通過關鍵詞與高被引量分析,得知當前研究熱點在“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機遇與挑戰、途徑,孔子學院相關研究以及不同類型中華文化傳播。另外,從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上,系統性的理論研究成果有所欠缺;尚未深入挖掘“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文化傳播交流取得的成功、不足等歷史經驗;鮮有對傳播內容做專題探討。該文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文化傳播;中華文化;CiteSpace;熱點;趨勢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5(c)-0194-05
Research on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elt and Road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2013-2023)
WEI Xiaodan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a key measure to help Chinese culture reach the world and tell China's story well. Through computer and manual screening of 475 core journals related to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perspective from 2013 to 2023,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finds that the overall number of papers related to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perspective presents an "inverted U" trend; using CiteSpace, a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ool of dynamic network analysis, through keyword and high-citation analysis,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s are known to be the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 of Chinese cultur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Related research on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addition, systematic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form of research results are lacking;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sinc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not been deeply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scope, there are few thematic discussions on 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hinese culture; CiteSpace; Hot spots; Tendency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強調“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是借鑒古絲綢之路,以互聯互通為主線,同各國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2023年11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提出“加強文化、旅游和體育合作”,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交流提供政策性支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國與絲路沿線各國的文化經貿交流更為密切。中國的孔子學院、“漢語橋”等在多地“開花結果”,甚有國際友人通過武術、書法、舞獅等來表達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1研究設計
1.1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中的數據為研究依據,在“高級檢索”功能一欄中,主題選用“一帶一路”AND“文化”OR“文化傳播”,時間范圍選自2013年即“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來源類別選擇“SCI來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通過計算機和手動的篩選,一共有475篇文獻。選擇中國知網中(2013—2023)中的核心期刊研究“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原因如下:一是中國知網以權威性、實用性、動態更新、專業性和使用簡便的特點在學術界廣為人知,其信息化建設項目以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為目標,從學術的角度更有利于明確文化傳播動態;二是核心期刊質量較高,收全率95%以上,獨家核心期刊約占全國核心期刊的52%,所含專業情報信息量大,能代表專業學科發展水平,極具權威性;三是檢索方式多。知網提供主題、篇名、關鍵詞等14種檢索途徑(包含高級檢索的7種在內),可以高效率檢索出“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研究相關核心文獻。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工具,該程序可將國內外文獻進程進行可視化分析,找到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信息,識別出最活躍的研究前沿和發展趨勢。首先,將從中國知網中檢索到的475篇文獻利用data轉化為可處理數據格式,處理好的數據再次導入CiteSpace,設置Time Slicing為2013—2023年,Years Per Slice為一年,Node Types分別選擇Author、Keyword分析,其他欄目設置默認,CiteSpace自動生成所需成果,根據所需,調整構圖結構方可得到清晰圖像。
2結果與分析
2.1基本情況
根據中國知網高級檢索功能的檢索結果,對“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傳播交流研究的年度發文量進行深入剖析(見圖1)。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學術界學者極為重視。2015年來“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研究年度發行量日益上漲,直至2019年達到巔峰,隨即呈現緩慢下降趨勢。其原因如下。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2016年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信息化發展;同年12月國務院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印發《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以保障項目的落實;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2018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召開;2019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商協會大會等皆促進學術界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探討。而2020年發文量驟減,之后一直緩慢減少,但也有幾十篇,極可能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中國與周邊國家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共同努力實現政策、設施、經貿等互聯互通,取得了豐碩成果。
2.2數據分析
2.2.1關鍵詞分析
借用CiteSpace工具,將“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研究相關文獻進行關鍵詞剖析,CiteSpace輸出的字號大小、連線粗細和出現評率高低呈正比。圖2為“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研究高頻詞分布。“一帶一路”“國際傳播”“中華文化”作為主關鍵詞最為醒目,也是該研究課題的基礎與理論背景支撐點,其次“孔子學院”“人文交流”“中華文化”“國家形象”“體育文化”等字號較大、連線較粗,為次關鍵詞,表明次關鍵詞圍繞主關鍵詞展開研究,二者存在著密切聯系。
中華民族以中國式道路砥礪前行、薪火相傳。“文化興、國運興”,《孔子》《孟子》《老子》等凝結中華智慧的書籍向世界其他民族展現著中國獨特的價值理念,茶葉、絲綢等成為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符號,展示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國際形象。“一帶一路”倡議是基于國家發展戰略提出的,同時也是中華文化自我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新時代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交流中我們要審時度勢,尊重文化對外傳播客觀規律,深入挖掘獨具特色的中國國際形象,利用辯證思維研讀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優勢,大力提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效能。
2.2.2高被引文獻分析
高被引文獻指的是被引用頻次較高的文獻,一般認為被引頻次越高的論文學術價值越高。被引量與發文作者在該領域的影響力呈現正相關,同時也反映出學者對該文的依賴程度,更是評價文章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高被引文獻分析可以了解到該學科研究核心人物分布、引用文獻規律等。
如表1所示,《“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傳播與交流合作戰略及其對策》是學者隗斌賢(2016)在《浙江學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被引量高達166次,該文從文化傳播與交流合作的內涵、功能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交流合作戰略、實現路徑、機制構建及其保障措施進行了初步探討[1]。其次是學者陳力丹(2016)在《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發表的《“一帶一路”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幾個面向》,被引147。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源勢必迎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契機,該文梳理了跨文化研究可以有所作為的幾個方面[2]。李寶貴、劉家寧在《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發表的《“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采用SWOT分析法,探討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提出“一帶一路”背景下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策略[3]。
從CiteSpace分析結果可知,高被引文章大多數是從文化傳播路徑、戰略等進行研究,但是,卻未真正深入對“一帶一路”倡議下具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源頭進行剖析,不利于文化交流深入他國。如陳剛在《首都體育學院學報》上發表的《“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進體育文化國際傳播的研究》,其被引量居前十,但是該作者在文章當中只是針對文化傳播途徑等進行闡述,并未解釋何為體育文化。研究一個問題,大多數文章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邏輯,可見該作者并未厘清“是什么”。此外,李玫姬發表在《學術論壇》的《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機遇、挑戰與對策》也未提及“中醫藥文化是什么”的問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我們理應厘清文化是什么,厘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然后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3現有的研究熱點歸納與述評
3.1現有的研究熱點歸納
論文的關鍵詞是整篇論文主要內容和核心思想的精煉表達,是從論文的題目、提要和正文中提取而來,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匯。
3.1.1“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機遇與挑戰、途徑
妥培興提出民族傳統跨文化傳播存在著文化自戕、文化誤讀、傳播乏力、手段僵化的問題[4]。同時李玫姬也認為“一帶一路”雖然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相互開放與經濟合作的深入,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互通和人文交流,但是文化國際傳播面臨著沿線國家國情復雜、文化國際傳播人才短缺、中醫藥文化在對外推廣的過程中容易遭受“文化折扣”的困難[5]。因此,趙永華與劉娟基于喬納森·弗里德曼提出的文化認同維度并結合“一帶一路”的跨文化語境,提出從日常生活的物質需求和符號意義訴求層面入手,擴展“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傳播的新途徑[6]。王瑩也提出在虛心借鑒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經典范例的同時,還應因地制宜地針對本國現實情況,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多角度、多渠道、多路徑,展示好“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7]。
3.1.2 “一帶一路”視域下孔子學院相關研究
孔子學院是中國大學國際化的一個全球實驗。謝孟軍在2017年基于全球1 326所孔子學院的數據,研究文化“走出去”的投資效應,認為孔子學院作為文化“走出去”的典型代表,也推動了中國企業“走出去”[8]。張虹倩和胡范鑄認為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孔子學院傳播漢語、傳播中國文化的的定位不符合當今發展趨勢,亟需將孔子學院的漢語國際教育的目標定位為“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從而獲得持久的發展動力[9]。吳堅把海外本土漢語教師培養看作孔子學院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均衡培養結構、豐富培養層次、加強培養保障等方面探討完善孔子學院本土漢語教師的培養[10]。李寶貴從發展理念、辦學功能、管理模式、文化傳播方式四個方面闡述新時代孔子學院轉型發展路徑[11]。
3.1.3 “一帶一路”視域下不同類型中華文化傳播
王國志、張宗豪和張艷研究的《“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武術國際傳播偏向與轉向》中提出中國武術應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平臺走向世界,弘揚中國文化,塑造“和平崛起”的大國形象[12]。閆藝,李雪軍的《“一帶一路”背景下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機制研究——以新疆地區為例》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田野調查等方法,以“一帶一路”為研究背景,結合文化生態學相關理論,對新疆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機制進行研究[13]。方彩琴的《“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茶文化的國際傳播》確立“茶為國飲”的目標,從眾多方面著手建設,為茶文化國際傳播長期發展鋪平道路,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14]。趙玉宏的《“一帶一路”對影視文化傳播的影響》指出我國影視文化對外傳播的機遇,以期對我國影視文化的對外傳播提出相應建議。陳偉軍的《“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價值觀的國際傳播路徑》,李柏、夏晚瑩的《“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體育小鎮文化傳播研究》,戴欽、帥曉軍的《一帶一路”背景下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策略研究》等皆從不同角度研究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下不同種類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影響力、地位、傳播途徑、存在問題、解決措施等,為該領域的相關研究作出一定的貢獻。
3.2現有的研究熱點述評
目前針對“一帶一路”倡議,文化交流研究的核心期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目前的國內研究現狀來看,還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第一,從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來看,對文化內容研究的論文數量相對較少,系統性的理論研究成果有所欠缺;第二,從研究內容來看,僅對“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文化傳播做了一般性的介紹,沒有進一步分析文化傳播內容,沒有深入挖掘“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文化傳播交流取得的成功、不足等歷史經驗;第三,從研究范圍來看,只停留在對傳播路徑的研究上,鮮有研究對傳播內容做專題探討。
4結束語
從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到漢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文化繁榮,從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建筑技藝、禮儀習俗到錦繡河山無不呈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的中華元素符號尚未開發0.1%,亟需利用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特點的傳播方式、方法、渠道等傳播立體、全面的中華文化;務實“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究、理論支持,構建話語體系,全面闡述“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概念、原則、途徑等,講好“一帶一路”沿線故事。總之,深入挖掘“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相關研究要深刻認識“一帶一路”發展客觀規律認識,致力于“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實踐。
參考文獻
[1] 隗斌賢.“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傳播與交流合作戰略及其對策[J].浙江學刊,2016(2):214-219.
[2] 陳力丹.“一帶一路”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幾個面向[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9(1):69-73.
[3] 李寶貴,劉家寧.“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4):148-155.
[4] 妥培興.“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的價值、困境及其消解[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1):13-17.
[5] 李玫姬.“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學術論壇,2016,39(4):130-133,180.
[6] 趙永華,劉娟.文化認同視角下“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路徑選擇[J].國際新聞界,2018,40(12):67-82.
[7] 王瑩.文化自信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J].廣東社會科學,2017(5):75-81.
[8] 謝孟軍.文化“走出去”的投資效應研究:全球1326所孔子學院的數據[J].國際貿易問題,2017(1):39-49.
[9] 張虹倩,胡范鑄.全球治理視域下的漢語國際教育及孔子學院建設:問題、因由與對策[J].社會科學,2017(10):26-35.
[10]吳堅.孔子學院本土漢語教師培養:現狀、問題與對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63-66,162.
[11]李寶貴.新時代孔子學院轉型發展路徑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0(5):27-35.
[12]王國志,張宗豪,張艷.“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武術國際傳播偏向與轉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52(7):70-74,87.
[13]閆藝,李雪軍.“一帶一路”背景下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機制研究:以新疆地區為例[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1):96-104.
[14]方彩琴.“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茶文化的國際傳播[J].福建茶葉,2015,37(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