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維護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走出產業人力短缺的困境,尹錫悅政府于2022年發布《半導體相關人才培養方案》,并在此框架下出臺了一系列新舉措。大體上,半導體人才培養戰略主要由“推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和“著力培養各類型半導體專業人才”兩大要點構成。一方面,韓國強化對半導體人才培養相關機構的支持,放寬大學師生增員條件限制,并改編職業高中課程和減少校企合作限制。另一方面,韓國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與構建基礎設施網絡推進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借助學科內知識融合和交叉學科培育融合型人才,以及基于職業院校、產業技術大學和一系列長短期項目培養在校和在職實務技術人才。總體而言,尹錫悅政府半導體人才培養戰略具有目標上著眼于國家戰略與產業需求、主體上匯聚各界力量,以及地域上強調釋放非首都圈地區潛力的戰略特色。
關鍵詞:韓國;尹錫悅政府;半導體產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53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4.07.06
一、引言
半導體產業不僅是韓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更是其重要的戰略資產。2023年,韓國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約1156.9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400.1億元)。[1]2023年第3季度,韓國半導體供應商三星電子與SK海力士在半導體核心領域“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的全球市場份額高達73.2%。[2]2024年第1季度,兩家企業在半導體關鍵領域“非易失性存儲器”(NAND)全球市場中占據了46.3%的份額。[3]雖然韓國半導體產業在世界范圍內遙遙領先,但近年來也面臨嚴峻挑戰。疫情下遠程教育和工作的快速增長,以及電子產品、5G、物聯網和人工智能(AI)等新興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幅提升了全球半導體需求,使韓國半導體制造商面臨的供應壓力陡然加劇。韓國三星和SK海力士面臨著與英特爾、臺積電等知名半導體企業的激烈競爭。加速培養半導體人才以推動技術革新與產能提升成為韓國的當務之急。
為應對半導體危機,2022年初尹錫悅上臺后,韓國政府針對半導體產業作出打造“半導體未來城市”、設立汽車用半導體園區、建設最大半導體工廠等重要戰略布局。在人才培養方面,2022年7月,韓國教育部發布《半導體相關人才培養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計劃至2027年增加半導體相關學科的招生人數5702名,至2031年聯合產業部、科技部等部門培養半導體人才共15萬名。[4]截至2023年,韓國已初步形成半導體人才培養的基礎格局。在長期人才培養方面,韓國設立了8所半導體特色大學與13所尖端領域創新融合大學[5];在短期人才培養方面,10所大學與161家企業合作開展“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培養訓練營”,為1255名大學生開設159門半導體課程,韓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和電子通信研究院合作開設31門半導體課程,支持857名人才的短期培訓[6]。在《方案》的基本框架下,韓國教育部隨即出臺“部門合作型人才項目”和《大學設立與運營條例(修訂案)》,為半導體人才培養戰略提供支持,并通過2023年和2024年教育部預算集中支持半導體等尖端產業人才培養[7][8]。隨著一系列戰略的落地,韓國于2022年9月宣布建設半導體人才培養支持協作中心[9],2023年2月底宣布向8所半導體特色大學進行大規模投資[10],3月宣布建設半導體聯合研究所[11],5月宣布AI半導體人才培養計劃“頭腦韓國21工程”第四階段追加選定7所大學[12],并于2024年6月再次追加選定3所大學加入[13]。由此,韓國一系列半導體人才培養措施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
二、半導體人才培養戰略要點
(一)推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
1. 新設專門機構,增援科學技術院
在尹錫悅政府半導體人才培養戰略出臺之前,韓國半導體人才培養專門機構幾近于無。尹錫悅政府新設半導體特色研究生院、AI半導體研究生院、半導體特色大學,并推動科學技術院與半導體企業開展人才培養合作。
半導體特色研究生院、AI半導體研究生院、科學技術院是韓國教育部重點支持的機構。半導體特色研究生院主要負責培養半導體各細分領域的專門人才,AI半導體研究生院致力于培養最高水平的AI半導體碩博研究人員,科學技術院則與SK海力士、三星等半導體企業合作培養產業所需的半導體人才。其中,面向AI半導體研究生院,韓國政府推出了“AI半導體全球領導者計劃”,撥款165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695.5萬元)供其研究生前往普渡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等美國著名大學開展短期學習,以提高相關學術研究水平。[14]
除以上三類機構,韓國還為半導體特色大學廢除運營相關限制,并予以大規模財政支持。半導體特色大學建設是《方案》的后續措施之一,韓國通過財政支持和規制特例,對半導體特色大學的基礎設施、教師、教育課程等方面予以支持,以培養半導體最高級人才為基本目標。[15]2023年2月28日,韓國教育部宣布向8所半導體特色大學投資54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83億元),2024年韓國教育部預算案追加指定10所半導體特色大學,投資內容包括人工費、教育課程開發和運營費、基礎設施建設費、企業合作費等。[16][17]教育部計劃通過運營半導體特色大學、增設半導體相關學科和運營融合教育課程等措施,擴大相關學科及非專業人員的受教育機會,提高相關行業的就業率。
2. 調整碩博增員條件,放寬教師聘用規制
為滿足半導體產業對高級人才的需求,建設培養相關高層次的人才的師資隊伍,《大學設立與運營條例(修訂案)》對韓國增加碩博名額的四大條件作出修訂。修訂前,韓國大學須滿足教師、教地、教員、收益性基本財產四大條件才能夠增加碩博研究生招生名額。此次修訂則允許在高級專業人才緊缺的半導體等尖端學科領域,僅滿足教員確保率即可增加碩博名額。韓國教育部允許此類研究生院于2023年立即選拔碩博新生并運營課程。由此,當年度增加碩博名額1303人,其中半導體領域占621人。[18]2024年度新增碩博名額582人,半導體領域占70人。[19]韓國希望通過此舉,加快培養能夠引領韓國新技術發展的高級人才。
除放寬碩博名額限制外,韓國教育部還將國立大學專職教師確保率的標準由80%放寬至70%[20],以推動國立大學根據產業結構變化自主調整定員。同時,為利用半導體實務專家等教學人力資源,韓國修訂《國家尖端戰略產業法》《產業人力革新特別法》,放寬大學半導體教師的兼任和聘用資格條件,取消優秀教師聘用費用上限,以進一步支持大學招聘一線專家。
3. 改革職業高中學科和課程,減少校企合作限制
面對英特爾、臺積電等國際半導體企業的激烈競爭,韓國半導體人才培養須緊密貼合產業實際需求,以推動半導體產業高速且可持續的發展為基本目標,盡快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一方面,改革職業高中的學科和課程。2022年的學科改革重點支持半導體等新產業領域的特色教育,尤其是國立工業高中的AI半導體教育,共對102個學科作出調整,其中電氣和電子相關學科占學科總數的17%,機械相關學科占16%。[21]2023年,韓國進一步加強對半導體相關學科的關注,在總計96個擬改革學科中,半導體、軟件、智能工廠、人工智能等半導體相關學科共計53個,相比于2022年的11個提高了約5倍。[22]另一方面,減少校企合作限制。韓國放寬《終身教育法》中企業大學的設立條件和入學資格等要求。企業大學是由韓國企業或組織設立的專門培訓員工和提供職業教育的機構,類似于內部大學或企業學院,通常提供與該企業或組織相關的課程,旨在提高員工的技能和知識水平。韓國希望通過放寬相關規制,推動企業直接培養所需人力并實現企業大學運營“活性化”①。為培養與企業精準對口的人才,韓國對半導體合同學科制②相關法規作出改革。原有合同學科制規定在企業指定院校中單設學科來培養企業所需的人才。《方案》則允許大學在與企業協商的基礎上,將半導體合同學科的學生直接安排于現有學科,以減輕大學和企業的負擔,并培養具備交叉學科能力的半導體人才。此外,韓國還減免半導體合同學科的相關運營費用,為其扣除《稅收特例限制法》中規定的人力開發費稅額。
(二)著力培養多類型半導體專業人才
1. 高級專門人才
為維持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國際優勢,不斷拉大其他國家與韓國之間的技術差距,韓國重點投資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大規模改善其研發與教育的條件和環境。在宏觀預算上,2023年,韓國教育部將半導體研發預算由2022年的3582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9.63億元)提高至4129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2.63億元),投資重心為新一代AI半導體、“嵌入式神經網絡處理器”(NPU)與“內存中處理”(PIM)等半導體高精尖研究,投資內容包括設立國家旗艦半導體實驗室,以集中攻破企業特殊難題并開發下一代技術;建立3所卓越中心集體研究機構,以加強半導體應用技術研究;建立3所半導體相關基礎科學領域的高校重點研究所,以夯實半導體研發基礎等。[23]2024年,韓國教育部針對半導體等尖端領域人才培養的預算在2023年的基礎之上增加181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9.81億元),主要用于追加指定10所半導體特色大學并予以支持,以加速培養具備半導體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高素質人才;新增32個“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培養訓練營”,提供半導體等尖端產業的短期密集型教育,以提升學生專業素養、滿足半導體就業市場需求;新設5所尖端領域創新融合大學,以推動大學合作開發半導體創新教育模式;為“部門協作型人才培養項目”增加135億韓元(約合人民幣0.73億元),以產學研合作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24]具體舉措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韓國支持企業與政府共同投資高校研發以增進大學半導體教育和研發的企業導向,同時通過高端人才聯合培養項目推動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韓國政府倡導官民聯合投資半導體核心技術開發,即由政府與企業共同投資大學研究所。除研發投資外,企業還為高校半導體碩博人才培養提供技術指導,并與其積極開展就業合作。韓國實行了“領域特色高端人才培養扶持項目”“產學研協作培養高端人才項目”。在前者框架內,韓國教育部不僅聯合產業部推行“產業創新人才培養項目”,以培養電力半導體元件制造、系統半導體設計、不良分析及質量管理、智能傳感器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還聯合科技部設立系統半導體融合專門人才培養中心,以培養AI、物聯網(IoT)、生物、醫療、汽車、能源等領域的系統半導體碩博人才。在后者框架內,科技部增設大學ICT研究支持中心,運營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PBL)課程,以培養AI半導體設計的高級人才;設立內存中處理半導體設計研究中心(PIM HUB),開設人才培養項目,推進韓國高校與三星、SK海力士等知名企業開展校企技術交流、企業工程技術開發、相關教育課程設計與運營等工作。此外,韓國以促進半導體領域就業為導向,開設了“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培養訓練營”,通過校企合作為10所大學的學生提供為期1年的密集型短期教育,由企業和大學共同頒發微證書,旨在幫助更多準畢業生順利進入半導體企業就業。
另一方面,韓國更新和完善了相關機構的設施設備,并試圖以此類機構為基點建立起高效、有序的教研基礎設施網絡。韓國政府正逐步將大學發展為全國半導體研究、教育和實習的中心。作為半導體教育和研究的中央樞紐,首爾大學半導體聯合研究所獲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并進行改造。2023年3月,韓國教育部指定4所國立大學(全南大學、釜山大學、慶北大學和忠南大學)作為區域聯合研究所,與首爾大學一同為區域研究、教育和實習構建人才和設施設備集成協作體系。[25]2023年5月與2024年6月,聚焦于AI半導體的“頭腦韓國21工程”第四階段,在2020年選定3所大學的基礎之上,分別追加選定7所和3所大學設立半導體教育研究中心,予其高額項目資助,用于研究生獎學金、新晉研究人員的人事費、課程開發費、國際交流、科研活動及產學合作支持等。[26][27]韓國計劃通過數字平臺連接國家產、教、研各領域的尖端納米/半導體工程、測定、分析等基礎設施,建立起供各主體共同利用的“納米基礎設施連接系統”。韓國不僅對相關機構的半導體裝備作出更新和升級,供半導體設計的試制和驗證相關的教育和研究使用;還利用國家納米基礎設施,持續擴大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半導體實習教育,進一步加強半導體實操力度。
2. 融合型人才
在半導體專業內部,韓國推行各類半導體短期集中課程,通過半導體專業內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在半導體領域的綜合能力。其一,韓國推動校企合作建設“半導體啟動基地”,在大學開設融合了半導體設計、元件、工程、沉積、素材、研究等方面的短期集中培訓項目,并向進修學生授予微證書。其二,韓國雇傭勞動部大力推動半導體企業設計和運營職業培訓項目。SK海力士自2022年運營的半導體短期訓練項目“青年Hy-po”由SK海力士工程師組成的講師團隊開設從半導體基本概念到器件、工藝、質量、安全等方面的課程,旨在為大學生體驗半導體相關工作提供機會。在半導體專業之外,韓國試圖提升半導體教育和職業的可及性,鼓勵不同專業和背景的學生參與到半導體教育中,以此培養更多具備交叉學科能力的半導體高級人才,從而推動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創新和突破。在2022年選定系統半導體和AI半導體領域33所大學、1300名學生的基礎上,韓國進一步擴大“部門協作型人才培養項目”的規模,于2023年和2024年分別追加選定3所和5所大學,選拔更多電子、計算機等專業的本科生參與為期2年的AI半導體專業銜接課程。[28]
3. 實務技術人才
在校實務技術人才是韓國半導體產業穩步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力量,以職業院校和產業技術大學作為主要培養基地,以實踐作為主要培養方式,以半導體產業現場所需的技能與實踐能力作為主要培養內容。一方面,韓國支持職業院校根據產業需求,組織和提供半導體相關實務課程,如試點運營“特色高中—專科銜接課程”,增設2所半導體領域特色先導專業院校,在職業高中采用工作與學習并行(往返于半導體產業現場與教育機構之間)的教育模式等。同時,韓國教育部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就業咨詢和培訓,并加速建設市道教育廳職業教育中心及聯合實習所。另一方面,韓國雇傭勞動部在韓國產業技術大學(Korea Ponm+skCWVav2Ml6Axo84Wkuug05J+s5ApV90lW2LhqdU=lytechnic University)設立半導體學科并改編半導體學科課程,推動學生利用企業生產設備開展為期10個月、1200小時的集中實地培訓。韓國產業技術大學安城半導體融合校區是韓國第一所半導體特色大學,配備有仿真半導體工廠及各類大規模生產設備,旨在培養可以直接投入產業現場的實務人才。韓國政府將于半導體產業帶推廣整合了半導體培訓課程的安城特色模式,并在清州建立半導體融合教育中心。
與此同時,韓國也推出許多面向在職人士的實務技術人才培養措施。在職實務技術人才主要指在半導體行業中已經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和技術能力,能夠在實踐中獨立完成一定技術工作的人員。他們通常在解決實際問題、應對技術難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在職人才的培養主要從短期教育和長期教育兩方面入手。在短期教育方面,韓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開設了“在職者等短期實務教育課程支持項目”[29],具體內容包括:推動企業在現有15所半導體聯合訓練中心共享和活用訓練設備和設施,建設半導體設計教育中心并開發相關課程,以在職者與預備創業者為對象舉辦為期10周的“半導體設計短期課程”,面向代工設計和裝備配件封裝的就業準備生與在職者開設半導體學院開展實務教育,為半導體材料、備件和裝備,以及無廠半導體中小企業在職者開設現場工程師培養項目等。在長期教育方面,韓國回應企業需求,為在職者提供為期1~2年的長期課程,旨在將半導體中小、中堅企業勞動者培養為半導體產業核心中高級人才。為此,韓國教育部和中小風險企業部為在職人員開設了“麥斯特(Meister)大學支持項目”與“中小企業‘合同學科’”。在前者,韓國政府指定以實務為中心的專科大學為半導體麥斯特大學,支持其培養高級技術人才。依托政策支持與產學合作,半導體麥斯特大學不僅配備了前沿的半導體制造與測試設備,為學生創造了接近實際工業環境的學習和實踐條件,還與半導體行業的企業、海外大學以及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合作網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國際交流機會和充足的就業支持。在后者,韓國為中小、中堅企業勞動者開設半導體專業學位課程,以提升其職業能力。
三、半導體人才培養戰略特色
(一)目標上著眼于國家戰略與產業需求
尹錫悅政府的半導體人才培養戰略,緊密貼合韓國國家戰略與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方案》強調,韓國一切半導體相關教育政策都是為“確保未來產業的核心和作為國家安全資產的半導體技術的國際優勢……在充分供應所急需的人力的同時,培養開拓半導體新市場的技術創新先導人才。”[30]在國際上,半導體產業是韓國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具有戰略價值。在當前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中,如何保持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是韓國面臨的重要課題。在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巨大人力需求,迫切要求韓國盡快構建起人才培養與產業增長的良性循環體系。2022年,韓國半導體產業協會以企業產值和勞動系數為依據做出預測,預計未來10年韓國半導體產業人才需求將增長12.7萬人,達30.4萬人,年均增長約5.6%。[31]若維持現行人力供給體系,至2031年韓國半導體產業將面臨5.6萬人力短缺,且這一問題將持續惡化。[32]
因此,韓國政府針對人力供求、就業現狀等信息作出實態調查、展望和分析,加速人力資源管理體制的構建,靈活應對半導體產業未來的龐大需求。韓國教育部發布的《人力供需前景改善方向方案》提出,應充分考慮半導體等新產業瞬息萬變的產業特點,提高相關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和分析力,并為此統一產業人力需求標準(如是否為離崗、轉崗人員,技術水平等),掌握非學位和民間教育課程的實況,以更精準的大數據分析完善對產業人力需求的預測和展望。
(二)主體上匯聚各界力量
為廣泛收集產業界和教育界的意見,發掘半導體人才培養相關政策議題,韓國開展多項部門協作、官民合作、產學研融合的行動。其一,教育部與多個政府部門和專門機構合作建立尖端產業人才培養特別小組[33],以進一步投資具備潛力的半導體相關教育機構,并審查半導體人才培養政策推進情況和及時反饋產業意見。其二,實施“部門合作型人才培養項目”,該項目作為“大學革新支持項目”的子項目,以各部門、各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基礎,開展半導體等新尖端產業領域的人才培養工作,通過與相關企業和部門的合作,開設以培養創新核心人才為目標的特色教育課程。其三,建設創新城市產學研合作區,活用創新城市的公共機關及半導體相關企業資源,通過與政府部門和企業在實習、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加速培養實踐性與社會導向型人才。其四,建設半導體人才培養支援協作中心[34],由韓國政府(教育部、產業部等)、教育界(韓國大學教育協議會、全國大學生代表者協議會、市道教育監協議會)、產業界(半導體協會、SK海力士、三星電子、納沛斯等)、研究界(半導體工學會等)跨界合作。政府部門負責募集專業教師、開發教育課程、探索研究課題等事項。教育界負責傳達半導體教育需求及現狀,探討和共享半導體人才培養相關案例。產業界負責傳達半導體產業的意見,與學校在設備支持、現場實習、課程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研究界負責傳達半導體研究意見,提供和共享半導體相關技術動向和未來展望等方面的信息。
(三)地域上強調非首都圈地區潛力的釋放
尹錫悅政府將著力點置于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的非首都圈③地區,以期充分發揮地方半導體教育與研究潛力,實現半導體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效用的最大化。《方案》明確提出建立“區域與中小企業均衡增長與共贏支持體系”。一方面,韓國極力推進以地方自治團體④和大學合作為基礎的地區革新事業,倡導地方自治團體與區域主導產業相關的大學構建合作體系。2024年,韓國教育部預算案為新設5所尖端領域創新融合大學提供201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85億元),推動首都圈與非首都圈大學組成教育聯合體,共同開發和運營涵蓋半導體、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先進材料等多個前沿技術領域的跨學科創新教育模式。[35]韓國還倡導非首都圈大學與半導體中小企業建立起“相生合作體系”,與中小企業定期舉辦“相生協議會”,推動產學合作解決半導體中小企業生產困境,營造可持續發展的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方案》多次強調區域國立大學在國家戰略產業及區域人才培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要求推進國立大學在教育課程開發等方面的合作。為此,韓國正在制定《國立大學法》,計劃將國立大學培育為地區均衡發展的據點,并在尖端產業領域營造優質教研環境。
韓國教育部2023年預算案[36]顯示,“為支持‘地方大學時代’推進地區針對性人才培養”,提出新增2個基于地方自治團體—大學協作的區域創新平臺(RIS)并提高對現有8個RIS的資助金額,構建4個區域半導體共同研究所來推動地區半導體研究、教育、實習及人才培養事業。同時,韓國對地區國立大學半導體相關實驗和實習設施設備的資助也由2022年的46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525.11萬元)躍升至2023年的56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07億元),增長了約12倍。此外,在對半導體特色大學項目的撥款中,非首都圈的3所大學各獲財政支持106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818.74萬元),為首都圈3所大學的2倍,充分展現了韓國對于釋放非首都圈大學半導體人才培養潛力的決心。
注釋:
①“活性化”指企業大學在寬松的條件下,擁有在規定的限度內做出決定和采取行動的知識、技能、職權及意愿,同時在企業大學的培養事業中對自身的培養結果與成功與否負有高度責任感。
②合同學科制是由企業和教育機構簽訂合同共同運營的學位制度,是為培養符合產業和企業需求的人才或提高企業在職員工的職務能力而設立的一種產學合作教育制度。
③非首都圈是指除了首都圈(由首爾特別市、仁川廣域市、京畿道,以及部分忠清南道和江原道的城市組成的大型都會區)以外的其他地區。韓國的首都圈和非首都圈在經濟發展、人口密度、教育資源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④韓國地方自治團體是指在韓國國家級政府下,以行政區域為單位,獨立行使一定的地方自治權力,負責管理本地區事務的政府組織。
參考文獻:
Semiconductor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South Korea’s Government:
Key Points and Characteristics
JIN Enxi1 DONG Lili2,3■
(1.Shanghai Academy of Global Governance & Area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3.Center for Comparative Study of Global Educ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o mainta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South Kore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nd address the shortage of skilled workforce, the Yoon Suk Yeol government announced the Semiconductor Talent Development Plan on 2022, and introduced a series of new initiatives under this framework. Broadly, the semiconductor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consists of two main points: “advancing the reform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and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various types of semiconductor professionals.” For the former, South Korea is strengthening the support for institutions related to semiconductor talent cultivation, relaxing restrictions on increasing faculty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revisi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curricula, and reducing limitations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the latter, South Korea is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specialized talents through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fostering integrated talents through the fusion of intra-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campus and on-the-job practical technical talents through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ial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and a series of long-term and short-term programs. Overall, the Yoon Suk Yeol government’s semiconductor tal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characterized by a focus on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industrial needs, gathering forces from all sectors, and emphasizing the potential of non-capital regions.
Keywords: South Korea; Yoon Suk Yeol government; Semiconductor industry; Talent development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王亭亭
作者簡介:金恩喜,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上海 201620);董麗麗(通訊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