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國《經濟學人》刊發的一篇文章《中國已經成為科學超級大國》引發熱議。文章采用高影響論文數量來衡量國家的科研質量。文中稱,2003年美國的高影響論文數量約為中國的20倍,2022年中國的頂級論文數量開始超過美國。文章進一步采用更嚴謹的自然指數(即根據高水平的期刊發表的論文及其數量,評價機構和國家科研產出)進行比較,認為2014年中國自然指數名列世界第二,2023年中國超越美國并登頂世界第一。
值得指出的是,《經濟學人》從高影響科研論文發表數量角度所作的評價令人鼓舞,但也不必因此而過于樂觀。我們需進一步厘清科學研究活動的本質特征,科學發展能力與水平衡量標準,以及科學超級大國判定標準、科學技術強國判定準則,提出科技強國建設的主要著力點和政策取向。
事實上,高質量學術論文比高影響論文更適合衡量科學發展能力與水平。諾貝爾科學獎授予的是科學共同體認可的重大科學發現的最重要和最早的貢獻者,并且限定每個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不超過三人,大概率會從發表最早的10篇重大科學發現的論文的作者中產生。
《經濟學人》的文章依據引用數量篩選的高影響論文只表明了研究問題和研究結論受同行的關注度,并沒有提及平均每一篇論文的引用次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科學研究質量,但并不能判定研究問題和結論的重要性。評定依據中也沒有給出同一類高度受關注科學問題的學術論文發表時間,以及最先發表論文的數量,這些數據對于判定一國科學發展能力和水平至關重要。
例如,2022年,中國的頂級論文數量開始超過美國,但是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法國等國頂級論文的篇均引用次數超過20次,2010年以來美國和英國累計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次數分別為33次和11次,獲獎人數分別為52和12,中國僅有1次和1人。
科學研究活動的本質特征是追求科學發現優先權,“優”體現在原創性重大科學發現獲得科學共同體高度認可,“先”體現在比同類重大科學發現成果的公開發表時間要早。歷史上許多諾貝爾科學獎的獲獎成果沒有發表在國際頂刊,例如198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繆勒、彼德諾茲的獲獎成果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的獲獎成果均沒有發表在高影響因子的國際頂刊。
對于科學技術強國的判定,需統籌考慮科學價值創造能力、技術價值創造能力、科學價值創造影響力和技術價值創造影響力四方面因素。科學技術價值創造影響力主要取決于科學發現結果和技術發明影響學界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的時間長短、空間大小和學科領域覆蓋范圍大小。
值得指出的是,科學技術強國科學技術價值創造能力的建設是一個重大科學技術問題識別和解決能力提升的過程,既表現為以大師、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為代表的科技人才隊伍壯大和高水平人才的涌現,也表現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以及科研儀器設備創新能力的系統提升。
要建成科技強國,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科學技術價值創造能力。一是強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基礎研究的職責,推進資助管理模式創新,加大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科學經費穩定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化、模塊化、數字化、平臺化布局建設,系統提升重大科學發現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所需實驗條件的保障水平。三是推進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活動數字化轉型,解決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遴選面臨的學科領域交叉、跨區域共享實驗條件面臨的空間距離障礙等問題。四是加大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究開發專項投入力度。五是明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和國家科研機構跨領域應用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定位,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系統提升前瞻性基礎研究、前沿引領技術開發和顛覆性技術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