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教育是新時期教育體系中的關鍵環節。如今,我國教育領域針對勞動教育方面提出了價值觀引導、綜合能力培養的新要求。但是,根據相關調查顯示,部分學校在落實勞動教育時存在教育邊緣化、方式單一以及考評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本文基于教育信息化時代展開對初中勞動教育問題的分析,并制定了針對性方案,旨在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勞動思維,促進學校進一步發展,并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初中;勞動教育
一、引言
生產勞動與教育的結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的教育指導方針,我國始終致力于對勞動群體進行高規格表彰。在教育領域,我國也在不斷深度挖掘勞動與素質教育、核心素養方面的關聯點,并大力倡導勞動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勞動意識和正確三觀,促使學生養成奮斗意識、奉獻精神以及服務精神等,從而更好地回饋社會。針對當前初中教育中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學校可以結合多種技術手段,開展創新型教育模式。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勞動教育要求
信息化時代下的勞動教育并非傳統的將“教學”與“勞動”相結合,而是以勞動為載體,配合相關技術手段開展教育;其目的也不僅限于引導學生學會勞動,而是從思維層次促使學生真正熱愛勞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領學生的三觀,并在勞動創造中追求、獲得、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靈感。對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生教育強調價值觀引導,并非學說系統,而是表現學生內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容易引發學生的思想波動,尤其針對初中這一價值觀培養的關鍵階段,因此我國需要明確價值觀教育主場,科學利用智慧校園系統、勞動系統等信息化手段,以提升教育氛圍。
此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生勞動教育還強調提升學生的綜合性實踐能力。在全國勞動模范表彰大會中,相關人員詳細分析了勞動者對于我國民族發展的關鍵作用,加之現如今大數據、人工智能、AR、MR等技術的應用,對我國初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即滿足信息化環境,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強實踐能力的人才。
三、初中勞動教育現狀問題
本次研究針對某學校初中教育中勞動教育情況進行訪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大部分學生的綜合勞動素養教育基本符合社會所需,但從其自身發展角度來看,仍需要進行優化。部分學校所試行的勞動教育僅限于文件層面,雖然相應政策號召,但在真正落實方面仍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一)初中勞動教育邊緣化問題
本次研究針對初中生的勞動價值觀進行問卷調查,分別從理論素養、學習習慣、情感態度、信息化這四個角度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初中生群體對于理論素養方面的因子均值相對較高,情感態度方面趨于適中,另外兩項因子均值相對較低,這就說明部分學生并不清楚一些課程是否算勞動教育課程,甚至缺乏通識課程。通過對部分學校進行調查后發現,勞動教育課程中并沒有專職教師任職,普遍以物理老師、語文老師代替崗位進行勞動教育。
根據調查信息綜合情況來看,初中勞動教育并非主流科目,只是其他科目的附屬,用于放松學生思想,是落實減負的手段。因此,勞動教學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并未過于突出,加之部分初中學校的勞動教育存在零碎化情況,相關組織機構規模精簡且詳細職能劃分不明顯,使得勞動教育逐漸邊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也不到位。
(二)教學方式單一問題
部分學校在向學生傳達勞動目的時存在形式單一的問題,在落實過程、課程設計方面也存在單一性,往往是為了特定活動或節目而開展,并未實現常態化,例如雷鋒日、勞動節等,并且理論灌輸式過于明顯。這種空泛的宣傳無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勞動性,學校需要結合信息化背景進行再度思考。
(三)考核體系不健全
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點,處于價值觀引導、初步養成的關鍵階段。因此,學校需要抓緊這一黃金養成期,對學生進行多維評價與引導。但是,就目前來看,大部分初中學校在勞動教育方面存在邊緣化,素質教育引導效果不佳,教育設計不健全,影響了考評體系的科學性,無法形成正向的反饋模式,容易出現勞動有余、教育不足的情況。
四、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勞動教育優化措施
(一)加強勞動教育文化建設,營造積極氛圍
針對初中勞動教育邊緣化問題,學校需要從思想意識的角度出發,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對內營造積極正向的勞動氛圍,同時加強各個科目與勞動教育之間的契合之處,以形成聯動性思維引導?!洞笾行W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要求全面建設校園文化及相關課程的設計,根據現有勞動教育課程實際情況增加勞動教育課時,并全面挖掘相關教學資源,充分落實相關理念。因此,初中學校應當針對當前勞動教育表面化、片面化問題展開論述,如缺乏創造力、創新性。除了宏觀的理解外,學校還應當在微觀方面加強文化滲透,堅決杜絕表面化教育。
在進行校園文化氛圍建設時,學校應當在教育領域普及信息技術。勞動教育不應當僅停留在“校園內掃地、澆花”的層面,文化建設也不應當僅停留在文化長廊、校園板報等層面。學??梢岳闷聊谎h播放一些有關于勞動的公益視頻,或者播放關于勞動模范頒獎、講座等活動的視頻,以此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地引導。為了更加符合當前初中生的思維,學??梢愿鶕W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點,適當地引入國潮風動漫等形式,形成可持續、潛移默化的思維引導,并利用信息技術帶給學生更多視覺體驗。
此外,教師也是加強勞動教育文化建設、營造積極校園氛圍的關鍵[1]。例如,在初中勞動教育中開展的植物栽培課程,以往可能僅限于在校園內找個角落定期澆水施肥,這不僅與信息化環境下的勞動教育特征需求不符,還無法調動學生勞動欲望,以應付了事結尾。而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應當根據課程內容開發綜合實踐,形成小項目,并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開展學習活動,自主利用互聯網查找關于所種植物的生長條件、不同生長期狀態、病害情況等。其次,由學校提供能夠監測土壤溫度、濕度的硬件,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電腦接收硬件信息,并根據植物的實際生長情況采取方案。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和欲望,還能夠讓學生學會分工合作,深度感受科學,收獲豐收的喜悅。由此可見,此課題真實且可行性強,能夠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理念要求。
(二)豐富教學形式
我國的教育發展史存在明顯的時代特征,而勞動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關鍵一環,也應當緊密貼合時代、與時俱進。
第一,為了有效彌補教學形式、內容單一的問題,學??梢越柚ヂ摼W的信息共享特點,搭建虛實一體化的勞動教育平臺,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勞動教育目標設計多樣化課程,嚴格遵循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增加校外勞動鍛煉等內容,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引導學生面向社會不斷發展,這將會是思維和行動的雙元進步[2]。
第二,學??梢源罱ǘ嘣膭趧咏逃脚_,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獲取相關活動,包括博物館、圖書館志愿活動、社區活動、社團活動等,或者搜集其他城市及周圍鄉鎮生產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公益活動,并發布在平臺中,由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并深刻感受勞動的快樂,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奉獻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學校所選擇的平臺應當加強準入門檻,科學篩選活動,避免學生受到傷害。
第三,學校需要形成新的勞動形態,與家庭、社會、校園、學科教育等進行融合,以實現創新發展。以學科教學為例,學校可以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音樂等相結合,借助信息技術落實勞動教育,以此激發教師的教學活力,促使學生形成學習興趣。
第四,由于學校資源有限,部分勞動課程的開設存在局限性,如木工、動物飼養、無線電技術、電工等。因此,學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廣泛搜索資源,做好資源篩選,或者由教師錄制微課的形式并上傳平臺,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濃郁的學習氛圍。
第五,平臺應當設計反饋渠道,用于收集學生對于知識的困惑,再通過實踐解決問題。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節省教學時長,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進行提供自主學習渠道,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第六,針對一些無法保證安全性的活動,學校還可以借助VR、AR等技術,構建融合視覺、聽覺的虛擬勞動場景,實現沉浸式的學習,自然而然地觸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利用信息技術為勞動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靈活的空間,真實地反映并再現勞動過程,促使學生感悟勞動價值、觀念和相關知識,讓學生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勞動價值觀[3]。
(三)優化課程設計完善考核體系
在新課標改革過程中,學生評價是核心內容和關鍵環節之一。在落實勞動教育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完成了勞動啟蒙教育,而不同年齡段所需要落實的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差異。對于初中生而言,在前期階段,學校需要驗證學生在小學階段勞動啟蒙教育效果,而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其條件和學習需求的教育方式,實現思維的再度優化;在初中后期階段,學校則需要逐漸將勞動思維過渡到養成勞動習慣和素養方面。在每個過渡期間,學校需要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再根據評價結果,調整后續的勞動教學程序。
以往的評價普遍以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價為主,評價方式則以集中投票、唱票的形式完成,并未引入信息技術,不僅浪費時間,還會影響最終結果的精準性,不利于后續數據匯總。如今,教師可以引入智能化系統,根據勞動課程設計實際情況,以鏈接的形式發放勞動素養等級評價表,學生只需在課后進行評價即可;系統會自動生成匯總結果,并為教師提供詳細數據,便于評價。此過程需要注意學生互評隱私,為其提供暢所欲言的空間;評價等級可以設計為5個等級[4]。在進行評價時,教師應當注重主體的多元化,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內互評以及教師總評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確目標并進行自我管理。相較于傳統評價方式,這種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自覺性。
評價內容應當具備多元化思考,例如評價類別可分為班務、家務、社團活動、社會性活動等,再劃分具體內容和評價標準:
1.班務工作可以包括常規性的掃地、拖地、倒垃圾、擦黑板、關門窗等,評價標準為是否能夠及時完成且無遺漏。
2.家務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基本家務,包括拖地、洗襪子等,評價標準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第二種為幫家長分擔的家務,包括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等,評價標準為是否能夠學會主動擔當和體諒家長。
3.社團活動可以包括參與、風險及成果收獲三方面,其中參與環節評價標準為是否能夠積極參與社團勞動和社會實踐。
4.貢獻環節的評價標準為是否利用所學知識為同學、班級、學校提供幫助。
5.勞動收獲環節的評價標準為是否了解學校勞動課程設計的目的、是否參與動手實踐、是否出謀劃策等。
6.公益活動包括學校勞動活動以及由學生自主選擇參與的一些社會性活動。
這種明確勞動素養評價體系并積極落實的教育行為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勞動精神和意識,并形成良好行為習慣[5]。
除了基本的信息化評價方式外,學校還可以建立校園積分制度,利用特定的APP或校園系統,將勞動教育進行非線性整合,用于統計學生的勞動情況,并利用積分激勵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構建家庭、學校、學生、社會之間的聯系,形成“四位一體”的管理模式,以信息化評價為綱,將勞動教育從被動變為主動,進而有效提高勞動教育效率。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信息化時代下,學校需要根據時代特征對初中勞動教育進行深度思考,完善相關教學設計;做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為學生提供更加符合其發展需求的教學服務;在課程框架設計方面突出多元化特征,完善評價體系,形成“評價——實踐——反思”的循環式引導,完成立德樹人目標。
作者單位:賈宏如 臨洮縣明德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侯岳.讓勞動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落地生根——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實施[J].學周刊,2023(30):133-135.
[2]劉文芬,胡桂華.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J].江西教育,2023(31):30-31.
[3]巫如江.新時代初中勞動教育的現實困境和優選策略[J].中小學班主任,2023(15):52-54.
[4]顧志榮.初中勞動教育進階式評價建構實踐[J].文理導航(上旬),2023(08):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