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偉大奮斗中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中國特色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傳承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和民本文化,又賦予其新時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內涵,不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國傳統的政治格局是大一統。就是先有一個中心的政治形式,由此產生大一統觀念,而后才有大一統的理論,最后形成大一統的政治格局與思維。在《尚書·堯典》中有“光被四表”“以親九族”“平章百姓”“協和萬邦”,其中蘊含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之外,形成圍繞這個中心的不同層次的圈子,由小到大,由最親近的“九族”到周圍的“百姓”,再到遠方的“萬邦”,層層環繞中心,構成大一統的系統。漢代董仲舒總結歷史經驗時提出“大一統”理論,促進了漢朝政權穩固和政治統一,自此兩千多年來中國始終以統一發展為主基調,從封建社會走向近代,中華文明得以連綿不絕。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確立單一制國家形式,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實行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形成國家政治新格局。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中央制定大政方針,各國家機關和各地方自覺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在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下,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各國家機關協調一致工作。這與傳統大一統政治格局有相似相通的地方,有中心、有層級,包含了大一統政治系統的基本模式。但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傳統大一統政治系統存在根本區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大大優于傳統大一統政治格局。從施政方式進行對比分析,大一統是由中心到邊遠、由上到下,單項專制統治貫穿其中,等級森嚴,君民關系不平等。以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由基層逐級到上層,再由上到下,構建起雙向閉合循環圈,完成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不僅由中心及邊遠,還增加了從邊遠到中心,特別在制定法律、作出決定決議、進行選舉任命時都要經過幾上幾下法定程序,反復醞釀討論,廣泛征求意見,實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吸收了傳統大一統政治格局的有益成分,揚棄了傳統大一統政治的理念,發展完善了現代民主政治的內涵,不僅延續了歷史的基本政治文脈,也充分結合國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最好形式和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理論也體現了對傳統“民本”思想的揚棄、升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民本就是以民為本。在中國傳統的治國之道中,歷代的統治者大都把以民為本作為實際政治的指導思想。認為民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被統治者,是國家存在的基礎,是國家的根本?!懊窨山豢上?,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薄皣忻裾撸q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則本固,基美則上寧?!薄懊裎﹪荆竟贪顚帲傩兆?,孰與不足!”這些都說明國家存在發展的基礎是民,民處于國家根本的地位,民是治亂興衰的決定力量,只有堅持以民為本,才能保證江山永固。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漢唐盛世以至清朝的康乾盛世,都與最高統治者自覺地把民本思想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是分不開的。儒家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孟子主張仁者愛人,荀子主張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道家老子主張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簡而言之,就是治國為民。只有統治者的政治活動為民著想,才能贏得民心,得到擁護,維持自己的統治。具體主要有愛民、重民、安民、教民、利民等。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僅蘊含基本的民本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借鑒蘇維埃經驗,深化“兩個結合”,不斷完善和創新發展,拓展形式,豐富內容,升華意義,從根本上確定國家權力的人民屬性,樹立人民的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以主角的身份登上政治舞臺,掌握國家權力,以主人的身份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由以民為本轉換為讓民作主,這是翻天覆地的變革,是歷史的巨大進步,是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偉大壯舉。與傳統民本思想相比較,主客關系發生上下顛倒變化。人民通過選舉產生自己的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組織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督國家機關的工作并有權罷免其組成人員。無論是人民代表大會,還是經人民代表大會產生的其他國家機關,追根溯源,其權力都來自人民。也可以這么說,人民是人民代表大會之母。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國家和地方的大事,從而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