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溫陽利水方治療陽虛水泛證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 納入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心功能分級為Ⅱ~III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1例。2組均予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加服溫陽利水方,2組均治療14d后評價其臨床療效,比較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療效、血清N末端前腦鈉肽(NT-proBNP)、生活質量評分、6 min步行距離。結果 治療后,2組血清NT-proBNP明顯下降,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更為顯著(P<0.05);2組患者的活動耐力、生活質量均明顯改善,治療組改善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90.24%,顯著高于對照組78.05%(P<0.05)。結論 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溫陽利水方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降低NT-proBNP、提高生活質量和活動耐力。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溫陽利水方;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24)07-0035-04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改變,心室收縮或舒張功能發生障礙,靜脈回心血量無法充分排出心臟,導致心臟供血不能滿足機體代謝需求的心血管疾病,是患者致死的主因之一[1]。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有研究數據顯示慢性心力衰竭5年病死率約為50%,嚴重危害人們健康及生命安全[2]。目前,國內外對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主要有強心、利尿、擴血管等方法,以此來改善患者心功能,延緩和防止心室重構,達到減輕患者臨床癥狀的目的,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3]。心力衰竭病因復雜,呈進行性發展,常規西藥治療能緩解癥狀,但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如在改善預后、降低再住院率等方面仍有欠缺[4]。中醫強調整體觀念,以辨證論治為原則,在治療和預防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中醫的辨證論治可以給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不僅有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預防不良心血管事件,而且具有較高的藥物安全性[5]。
慢性心力衰竭多為本虛標實之證,屬“心水”“喘證”“水腫”“心痹”等范疇。中醫認為本病病位在心,與肝、脾、肺、腎四臟密切相關,病性證素主要有心腎陽虛、水氣凌心、氣虛血瘀等,其中腎陽不振、心陽虛衰、水氣凌心為重要病機,發病多以心腎陽虛為本,外感邪氣、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因素誘發,為本虛標實之證[6]。溫陽利水方以經方為基礎方,加減配伍活血化瘀、補益之品,共奏標本兼治之功。本研究對溫陽利水方治療CHF陽虛水泛證效果進行觀察記錄,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取均來源于云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南省中醫醫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間老年病科、急診科及心血管內科,符合慢性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的住院患者8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心力衰竭診治指南2018》[7]。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的辨證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中醫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的辨證標準。(2)心功能NYHA分級屬于Ⅱ~Ⅲ級。(3)對本研究藥物耐受。(4)患者知情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治療期間配合相關復查及隨訪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納入此次研究,經過云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南省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4 排除標準 (1)孕期或哺乳期女性。(2)合并嚴重肝腎組織功能損傷及血液系統疾病者。(3)伴有嚴重感染、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惡性心率失常、急性心肌炎等疾病者、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者。(4)嚴重認知障礙或精神異常,無法完成受試知情,無法配合臨床治療及評價者。(5)對治療藥物過敏者。
1.5 終止、剔除標準 (1)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被誤納者。(2)主動退出本研究的試驗者。(3)自行更換治療藥物,不能嚴格按照試驗標準完成用藥療程者。(4)病情惡化或危重,不適合繼續完成本研究,需要更改治療方案者。(5)因嚴重不良事件而退出者。
1.6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西藥治療:根據患者心功能情況予以β受體阻滯劑、ACEI類、利尿劑等藥物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溫陽利水方,具體方藥組成如下:附子配方顆粒30 g,桂枝20 g,干姜10 g,茯苓30 g,澤瀉20 g,車前子包煎30 g,菟絲子15 g,葶藶子15 g,瓜蔞皮15 g,制遠志10 g,柏子仁15 g,丹參30 g,川芎15 g,赤芍15 g,大棗10 g,炙甘草10 g。煎藥機煎藥,1劑煎3袋,每袋150 mL,3次/d,1劑/d。14 d后評價和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7 觀察指標 (1)實驗室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NT-proBNP水平的變化。(2)6 min步行試驗[9]:采用6 min步行距離試驗進行評估并把2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耐力的改善情況進行比較。(3)心衰生活質量評分比較[10]: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檢測參照國際上通用的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分別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并囑托患者應結合自己實際生活情況如實回答,以免嚴重影響試驗效果。
1.8 療效標準 顯效: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30%≤積分減少<70%;無效:積分減少<30%;加重:治療后積分超過治療前積分。
1.9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NT-proBNP水平比較 見表3。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4。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6 min步行距離比較 見表5。
3 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是我國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一種不可逆的綜合征,其病程長,纏綿難愈。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加劇,慢性心力衰竭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我國慢性心力衰竭發病率約為0.9%,每年新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高達50萬例,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約占總發病人數的50%,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公共衛生健康問題[11-12]。
慢性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因腎陽虧虛不能溫煦、蒸騰氣化水液,腎化氣行水功能失司,水濕內停,泛溢肌膚則發為水腫;停于心胸則為心悸、氣短、咳嗽、氣喘;水濕內停,循環血量增加,心臟負荷加重,這可能是陽虛水泛證NT-proBNP水平較其他證型高的原因之一[13]。心衰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心氣虛、心陽虛、心陰虛、腎陽虛,標實為血瘀、水濕、痰飲,標本俱病,虛實夾雜,故標本兼治為慢性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的治則,治法當以溫陽利水、益氣活血為主。
溫陽利水方以真武湯、苓桂術甘湯為基礎方,方中附子上助心陽,溫通心脈,下補腎陽,補火助陽以散陰寒,助腎恢復氣化之職;葶藶子善瀉肺氣逐痰飲而平喘,促進機體的水液運輸,二藥配伍共奏溫陽利水之功;茯苓健脾利水以滲濕,兼寧心安神,桂枝辛溫通陽,振奮陽氣以消飲邪,兩藥相合可溫陽化飲,使水道通暢,飲從下出,制水陰之中以復心陽;川芎為血中氣藥,行氣開郁,氣行則血行;丹參、赤芍主入血分,二者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止痛之效;澤瀉、車前子通利水道,滲泄水濕,使濕邪從小便去;遠志、柏子仁歸心經,遠志交通心腎,二者補心血、通心氣;菟絲子補腎陽,腎陽之虛得補,其他臟腑得以溫煦,則陽虛諸癥得以改善;瓜蔞皮利氣寬胸以祛痰;大棗、炙甘草補中益氣,氣行則津行,津液能行,則血脈得通;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且有“附子無干姜不熱”,附子與干姜協同作用溫陽之力更強。《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載:“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敝T藥合用共奏溫陽利水,益氣活血兼補益心腎之功。
相關藥理研究表明苓桂術甘湯可以減少心肌細胞損傷,明顯改善心室重構[14-15]。真武湯可以抑制神經內分泌因子的過度激活、延緩心機重塑、降低腦鈉肽濃度、調節凋亡蛋白相關基因及抑制細胞凋亡[16]。附子中含有生物堿成分,可以防止心肌細胞損傷、改善心肌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從而保護心臟[17]。bttyzagDGlFV6+gw1fnFrS1ChEEEygl/OxfxVBFj+PM=澤瀉、川芎、丹參對心血管系統有保護作用[18-20]。以上方劑或單味中藥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肌代謝、延緩心機重塑等功效,為溫陽利水方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了一定的現代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溫陽利水方能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顯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心功能、提升活動耐力、提高生活質量,療效更有優勢,且安全性可靠,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但因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觀察周期短,未進行遠期療效評估,本方具體作用機制仍需深入研究,以便為中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提供更合理的依據。
參考文獻:
[1]韓額爾德木圖,馬月宏,王海燕,等.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及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12):1349-1352.
[2]郭智星,高傳玉.慢性心力衰竭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22,20(12):1129-1134.
[3]楊焰明,楊文杰.參芪益心湯加減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2,15(25):52-54.
[4]聶穎穎,宋業琳,盧英紅,等.心寶丸合五苓散對陽虛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血清AngⅡ、Gal-3蛋白水平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2,40(12):222-225.
[5]朱明軍.中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療效評價與思考[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46(7):902-907.
[6]雒麗華,張晶,汪曉瑩,等.參松養心膠囊治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3:1-9.
[7]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力衰竭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6/B4lP1ZKE5VAtWlek/Hp66Sukm3qq8ReAqqbAL5iSg=業委員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8,46(10):760-789.
[8]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7-85.
[9]鄧秀君,駱俊梅.6分鐘步行試驗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46):17.
[10]楊晶,保成英,樊金花,等.明尼蘇達心衰生存質量量表在慢性心衰患者個體化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青海醫藥雜志,2022,52(3):21-24.
[11]符竣杰,楊雪卿,李俊平,等.心衰合劑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認知功能及焦慮抑郁狀態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2022,41(12):1368-1371.
[12]朱韶萍.參附養心湯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陽虛水泛型病人血管內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17(23):3658-3662.
[13]李吉旭,張林,張娜,等.基于Meta分析探討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證型與B型利鈉肽的相關性[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3,21(8):1367-1373.
[14]常銀濤,朱翠玲.苓桂術甘湯研究新進展及質量標志物預測分析[J].中醫學報,2023,38(7):1475-1487.
[15]高敏,周淑麗,解紅霞,等.苓桂術甘湯化學成分及藥理學作用研究進展[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9,41(4):442-445.
[16]洪莉麗,楊晨玙,趙研,等.真武湯治療慢性心衰藥效基礎、作用機制研究進展及質量標志物預測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21,46(21):5512-5521.
[17]史攀博,李亨達,薛寧,等.附子藥理、毒理及解毒機制研究述評[J].中醫學報,2023,38(11):2347-2353.
[18]張維君,韓東衛,李冀.澤瀉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21,49(12):98-102.
[19]葛勝宇,范琢玉,田玉順,等.川芎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提取工藝的研究進展[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23,44(6):465-467.
[20]胡蕊蕊,付慧,韓曉燕,等.丹參“藥對”及制劑對心血管保護的藥理作用與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23,51(5):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