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美國在呂宋島部署了“堤豐”導彈系統,用于參與年度美菲“肩并肩”和“盾牌”聯合軍演。該系統可發射射程約為450千米的“標準-6”(SM-6)超音速導彈和最大射程可達2500千米的“戰斧”(Tomahawk)巡航導彈。這是冷戰以來美國首次在亞洲部署中程導彈系統,且部署在“第一島鏈”上的呂宋島北部,其射程不僅能覆蓋整個臺灣海峽、呂宋海峽,還包括中國東部沿海絕大部分重要城市及軍事基地。
2019年8月2日,美國正式退出《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導彈和中短程導彈條約》(INF,簡稱《中導條約》)。隨后,美國陸軍加快了陸基中導的研發及部署,至2023年底,美國陸軍已大體完成了三個型號的研發:一是精確打擊導彈(PrSM),這是一款從2016年開始研發的戰術導彈,最大射程1000千米,用于替代現役的“陸軍戰術導彈”(ATACMS),可由“海馬斯”或M270火箭炮發射,射程達500千米。二是“暗鷹”(Dark Eagle)高超音速導彈,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可通過發射車進行陸基機動發射,最大速度達17馬赫,主要用于對高價值目標進行精確打擊,預計射程超過2775千米。三是“堤豐”(Typhon)導彈系統,用于發射多用途“標準-6”地對空導彈或戰斧Block IV/V巡航導彈,“臺風”發射器將配備四個可重新裝填的Mark 41垂直發射系統,與美國海軍目前的艦載垂發系統相同。
在大國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陸基中導是美國防務部門戰略焦慮的產物,被看作“多域戰”概念下的重要打擊手段。公開的說法是,美軍希望通過在“第一島鏈”附近的陸基導彈部署,來發展美國版的“反介入與區域拒止”戰略,提高針對“中國威脅”的反應能力。此舉在戰略上有利于緩解美國國內的焦慮情緒,表明美國政府和軍隊在切實地為大國競爭做準備。就美軍大體系而言,陸基中導解決的是“有無問題”,并且豐富了美軍的中遠程打擊和投送工具。對于美國陸軍而言,中導項目則是在亞太地區參與大國競爭的“救命稻草”,使其有機會在以海洋空間為主要競爭區域的亞太地區刷存在感。
不過,陸基中導不太可能在短期內進行大規模部署。要大幅增加陸基中導部署,五角大樓必須進行大額的預算增加或調整。在財政赤字不斷加劇的情況下,美國國防預算已經“到頂”,今后的增量十分有限。而在大國競爭的背景下,美國各軍兵種都在哭窮,要在它們之間進行大額預算調整并不現實。事實上,美國海軍和空軍一直反對中導項目,認為海基與空基的載具已經夠用,陸基中導純屬“浪費資源”。雖然五角大樓支持陸軍部署中導,每年也有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但無論是相對于美軍預算的總盤子,還是美國的整體軍力,這只能算是象征性的,影響不大。
而且,對美軍而言,陸基中導的性價比并不高。受導彈射程的影響,美國陸軍需要在“第一島鏈”同時部署中程導彈和遠程高超音速武器,才能對中國構成實質性的打擊威脅。而美國空軍的隱身轟炸機憑借航程遠和隱身等優點,可以從“第二島鏈”、澳大利亞北部和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基地,甚至美國本土起飛,實現其上述目標。同時,隱身轟炸機可通過空中加油擴大航程,從而能從不同方向實施打擊。此外,隱身轟炸機可攜帶射程近、尺寸小、成本低、戰斗部質量大的彈藥,每次出動可打擊多個目標。
美國海軍的選擇則更多,其日常游弋于“印太”海域的數十艘艦艇、特別是水下攻擊型核潛艇,有充足資源進行中遠程打擊。更何況,陸基導彈的生存能力遠不如海空基平臺高。
受軍政關系和美軍內部競爭的影響,其各軍種為了爭預算,所謂的“重大變革”有很大的噱頭成分和表演色彩,實際效果需要謹慎評估。圍繞大國競爭敘事,美軍各軍種都在積極“講故事”,凸顯自己的存在、能力及潛力。比如,美國陸軍的陸基中導項目,號稱是應對所謂大國競爭的重要舉措,但事實上,該項目增加的些許打擊火力對改變中美在西太平洋上的力量對比影響微乎其微。美國海空軍對此也是嗤之以鼻,認為海空軍已有足夠的投送平臺和火力單元,且生存能力要遠超陸基中導。
因此,陸基中導將對中國產生一定的威脅,但不太可能對目前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力量對比態勢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不過,此次美軍陸基中導的部署速度仍超出了外界預期。
中遠程導彈系統的發展是美國各軍種部隊現代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各軍種特別是陸軍能夠滿足大國競爭,特別是“印太”地區大國競爭的需求。
陸基中導項目也是美軍內部競爭的產物。加強遠程打擊力量建設已在美國國防部內部達成廣泛共識,但美國各軍兵種對于如何建設遠程打擊力量存在分歧。目前,美國陸軍正在研發陸基中程、遠程導彈,并計劃裝備在“印太”和歐洲地區的多域特遣部隊(MDTF)。美國空軍正在研制“B-21”新一代隱身轟炸機及機載彈藥。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正在研制新型的艦載遠程高超音速助推—滑翔武器和陸基中程導彈。這些項目之間存在競爭關系,各軍種都有壓力,陸軍尤甚。
即便陸基中導對于美軍和五角大樓而言戰略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但對于美國陸軍而言,卻是關系到其未來角色和發展的“生死攸關”項目。2024年,《未來陸軍建設相關規劃》公布了美國陸軍未來火力打擊的核心力量,其中,陸基中導項目被寄予厚望,具體包括射程1000千米的精確打擊導彈、射程500千米至1800千米的“堤豐”導彈系統和射程2775千米的遠程高超音速武器。

此次美國陸軍在菲律賓部署“堤豐”導彈系統有較大的偶然性和試探性。陸基中導的部署非常敏感,包括菲律賓、日本、澳大利亞在內的相關國家過去在部署美國中導系統問題上都非常謹慎。近來中菲關系因南海問題高度緊張,使得美國陸軍有機可乘,借美菲聯演之機實現了在“第一島鏈”的臨時部署,此舉既是在試探菲律賓等國的反應,引誘或綁架它們“入伙”,也是在試探中國的反應。
美國在中國周邊舞刀弄棒,加緊部署包括中導在內的各種先進武器裝備,不斷攪擾、惡化中國的周邊戰略安全環境,中方在加強軍備方面和戰略政治姿態上做出相應的反應和反制,是必要的。
(作者為“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