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2日,尼泊爾總理普拉昌達在眾議院信任投票中未能獲得半數以上的支持票,被解除總理職務。7月15日,尼議會第二大黨、尼共(聯合馬列)主席奧利宣誓就任新政府總理。新政府由尼共(聯合馬列)與議會第一大黨大會黨聯合組建。這是普拉昌達自2022年12月就任總理后所經歷的第五次眾議院信任投票,也是2022年大選后尼政府的第三次重組。
事實上,此次政局變動早已有跡可循。據報道,7月1日,作為普拉昌達執政聯盟的重要伙伴,奧利與在野的大會黨主席德烏帕秘密會晤,就聯合組建新的“全國共識政府”、修訂2015年版憲法等問題達成初步共識。雙方還同意,新政府組建后,先由奧利在未來一年半出任總理,再由德烏帕接任該職位直至2027年大選。自1990年恢復議會民主制后,尼政府在近34年里已經歷29任總理和兩次國王直接統治,平均每屆政府僅能維持13個月,最短一屆政府則僅執政了60天,沒有一屆政府能任滿五年。尼政局為何易反復出現重大變動?
在某種程度上,尼政黨間已形成“合作是暫時的,斗爭是經常的”關系,很難長期穩定合作。縱觀尼政黨發展史,幾乎所有政黨都經歷了數次分裂組合,政黨間因利而聚的合作也常因利益沖突導致的相互攻訐戛然而止。政客們脫離母黨組建新黨的政治成本也很低。例如,尼泊爾共產黨于1949年成立后不久,其內部便因對君主制的立場差異及中蘇關系破裂,分裂為尼共和尼共(雷亞瑪吉)兩派。時至今日,經多次分化組合,尼共(聯合馬列)、尼共(毛主義中心)等數十個左翼政黨組織相繼形成。
同時,該國政黨政治碎片化不斷加劇。2017年大選后,尼曾形成尼共(聯合馬列)、大會黨、尼共(毛主義中心)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但在2022年大選后,尼政黨政治碎片化特征進一步凸顯。議會第一大黨大會黨在眾議院僅占89席,不到全部275個席位的1/3,尼共(聯合馬列)和尼共(毛主義中心)分別占78和32席,實力較此前差距較大。部分新黨和小黨則異軍突起,分走不少席位。例如,民族獨立黨成立僅半年便在大選中一舉奪得20席,民族民主黨則從1席上升至14席。大黨無一能單獨組閣,只能尋求組建聯合政府,但尼歷屆聯合政府幾乎均因利益分配矛盾難逃“短命”厄運。
外部勢力的長期干涉也是重要原因。由于尼具有特殊地緣政治地位,自1990年該國恢復多黨議會民主制后,美國、印度等外部勢力一直暗中干涉尼政治發展進程,在政黨斗爭、大選、憲法制修、國家重建等重大問題上頻頻介入,借助媒體、援助、貿易等手段不斷施加影響。部分尼政要也常在本國政治發展關鍵期出國訪問接受“指導建議”。這些外部勢力間也有利益分歧,其對尼的干涉加劇了尼各政治勢力間的利益分歧,并削弱了尼獨立發展的能力。
除政壇頻現動蕩,尼在國家治理方面也面臨多重挑戰。一是憲政制度運行不暢。在2006~ 2008年合作反對賈南德拉國王專制統治的過程中,尼各主要政黨就未來國家的政治安排進行了長期斗爭,最終勉強在采用聯邦制(國家結構)、共和制(國家政體)、混合選舉制(議會選舉制度)等問題上達成妥協,但相關制度的運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以聯邦各省命名為例,自2015年頒布憲法正式將全國劃設為七個省開始,“第一省”直到2023年3月1日才被命名為柯西省,但隨即招致該省部分民眾的長期反對,更名呼聲不絕。目前,尼央地權力劃分嚴重失衡,中央政府壟斷地方財政并掌握部分人事任命權,聯邦各省權力有限但職責相對過重。作為一個面積狹小且經濟較為落后的國家,尼是否適合采用目前形式的聯邦制已引起不少人士深思。
二是世俗化道路面臨質疑。尼曾是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為國教的國家。2006年,為徹底推翻賈南德拉國王的統治,尼議會宣布廢除印度教的國教地位,自此尼正式走上世俗化道路。不過,尼至今仍有全世界最高比例的印度教徒人口,印度教思想在該國政治與社會生活中仍具重要影響力。隨著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義不斷升騰外溢,加之民眾對現實政治的失望不滿,近年來重建印度教國家的呼聲在尼不斷增強。2023年11月和今年4月,尼醫療企業家普拉薩伊和民族民主黨就曾分別組織大規模示威游行,要求尼恢復君主立憲制與印度教國家。
三是經濟萎靡不振。尼經濟基礎長期薄弱且增長乏力,近年來受地震、新冠疫情與政局動蕩等因素影響,該國經濟持續惡化。據世界銀行信息,尼在2019年才由低收入國家轉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其202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僅有2%,而失業人數占比和通貨膨脹系數則分別高達10.7%和7.1%。傳統政黨和新興政黨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均難有真招實績,同時還不斷爆出負面新聞,選民態度搖擺不定,加劇尼政治復雜度。
此次尼新政府尋求組建“全國共識政府”并修憲,有試圖突破該國近年來的政治困局之意。然而,受多方條件限制,新政府恐難取得預期效果。
一是尼共(聯合馬列)與大會黨間難以實現平穩有效合作和權力轉移。當前,兩黨僅就權力劃分達成初步共識,但在議會兩院領袖、副總理、各部部長等重要人事任命和省級權力格局變更等關鍵問題上,雙方仍存爭奪可能。此外,一年半后如何確保德烏帕平穩接任總理也尚無有效保障機制。回顧尼近年政局情況,合作分享總理任期的多個“君子協議”多以失敗告終。奧利和德烏帕的此次合作,更多是為阻止普拉昌達繼續出任總理,如今目的實現,雙方或將進入新一輪總理職位爭奪賽中。
二是,“全國共識政府”的組建和運行困難較大。在政治博弈激烈化、政黨格局碎片化的背景下,如何吸納立場迥異的政黨加入新政府并實現其有效運行,具有較大難度。特別是,如何吸引在本次政府更替中“斗爭失敗”的尼共(毛主義中心)和民族獨立黨這兩個議會第三、第四大黨,如何回應右翼政黨和馬德西等族裔政黨的特殊利益需求,將考驗新政府的執政能力。
三是,新政府即將度過現行憲法對本屆政府的“信任保護期”。尼現行憲法規定,大選后的新一屆政府在前兩年免受不信任動議。2022年大選后,普拉昌達領導的政府已執政18個月,留給新政府的信任保護期僅有六個月,此后,新政府恐將在議會面臨空前挑戰。
(作者分別為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尼泊爾語專業講師、四川師范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