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校教育制度改革不斷深入,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就是其中之一。如何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成為當前高校大學語文教師的重要課題,文中對此展開分析,希望為高校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提供參考。
1 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的作用
人文關懷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它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愛?!叭恕笔墙逃闹行?,也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就是要突出人的價值,注重人的需求,使學生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具體說來,人文關懷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和個性化發展,通過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精神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促進他們健康成長。人文關懷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標志,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大學語文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學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可以培養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解、尊重與傳承,提高大學生對社會進步、時代發展的關注,從而為建設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在高校,大學語文課不僅是一門重要的學科,而且還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大學語文課作為一門知識和精神并重的學科,在學生素質培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導致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現象普遍存在。人文關懷作為一種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能夠使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并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因此,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不僅能夠培養大學生高尚人格和美好品德,還能夠為他們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2 現階段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雖然有部分高校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是現階段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需要解決的。
首先,大學語文教學觀念滯后,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大學語文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但是,現在的大學語文教育教學觀念卻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不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影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其次,大學語文教學內容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雖然現在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應試教育,忽視了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和對人文精神的培養。
最后,大學語文教學缺乏吸引力。雖然現在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但是課程內容沒有突出大學語文學科特點、沒有體現大學生所需,課程內容缺乏趣味性、理論性和實用性。很多大學生不愿意上語文課,也沒有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
3 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的有效性實踐研究
3.1 提高大學語文教師人文素養
大學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是由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經濟狀況、文化環境、教育環境等決定的。當前,社會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經濟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是人們追求的主要目標,而人文精神卻被忽視了。而大學語文教師作為高校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重要橋梁和紐帶,肩負著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任務。因此,大學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才能更好地完成大學語文教學工作。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關懷需要大學語文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在新課程改革中,要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大學語文教師作為大學生學習過程中主要引導者,要有較強的專業素質、文化素養和人格魅力。高校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陣地。只有大學語文教師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如在講解《巴黎圣母院》時,大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情感因素;在講解《儒林外史》時,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中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表達出的情感;在講解《出師表》時,大學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諸葛亮一心為蜀漢著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質;在講解《老人與海》時,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海明威面對困難時百折不撓、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品質。
3.2 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句話,一次眼神的交流,甚至一個動作的暗示都可能成為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或者接收信息的方式。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并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選擇適合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文章進行教學。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文章中主要人物以及事件發生的時間和背景,讓學生對該文章進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然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相互討論,彼此之間交流觀點,在交流過程中相互啟發、相互學習。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文章內容,使其對文章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比如:在教授《邊城》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邊城》中主要人物的生活環境、民族習俗、思想情感等方面,這樣就能夠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事情或者事件進行教學。例如,在教授《將進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酒文化”這一領域中進行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到酒在古代文化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師再讓學生欣賞一些關于“酒”的古詩詞或者是關于“酒”的故事等。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效率,還能夠提高他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
3.3 注重大學語文教材內容的整合教學
大學語文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按照學生的成長規律進行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大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與人文關懷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都是在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最能體現人文關懷的內容。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對這些內容進行整合教學,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人文關懷。比如,在大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寫戰爭背景、戰爭殘酷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是作者所經歷過的戰爭場景,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講解時教師要從這些文章中提煉出相應的人文關懷內容。再比如,在大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寫愛情的文章,在對愛情進行講解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比如,在講解《孔雀東南飛》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孔雀東南飛”這句話中所蘊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所要表達出的情感,并且讓學生知道愛情是非常美好的,但也非常短暫。愛情應該是雙方共同努力經營出來的果實,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出的情感以及人文關懷。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的話,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將人文關懷滲透到教學當中去。只有教師能夠將教材與人文關懷相結合,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教學的魅力以及價值所在。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4 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關懷因素
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要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因素,大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文章,這些文章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內涵,這是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的良好素材。比如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故鄉》《藥》等作品,它們都是反映了當時社會黑暗、腐朽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但是文章中卻飽含了對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與關愛之情。在閱讀這類作品時,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現象,而且也能讓學生感受到魯迅先生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和對底層人民生活狀況的關心。此外,這些文章還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如《白楊禮贊》《我與地壇》等作品中所蘊含的生命意義、人生價值和情感表達等都是人文關懷思想在文章中的具體體現。
通過閱讀大學語文教材中優秀文章,不但能讓學生了解到作者所處時代背景以及作品本身所蘊含的人文思想,而且還能讓學生了解到作者所處時代人們所具有的一些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同時還能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在創作這些作品時所表現出的樂觀態度以及堅強意志,進而使學生獲得心靈上的精神洗禮。通過閱讀優秀文章,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感悟,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和認知。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文本中人文因素,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優秀文章來讓學生領悟到文本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內涵。例如,在講解魯迅先生《孔乙己》這篇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好現象以及人們對孔乙己的冷漠態度,并讓學生理解作者對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形象以及人生價值追求上所表現出來的不滿情緒。在這樣深入挖掘文本中人文因素后,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內涵,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對社會和人生價值追求方面的認識。
3.5 豐富教學內容,滲透人文關懷
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將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人文關懷。例如,教師可以以《邊城》為例,介紹作者沈從文的生活經歷和作品中體現出的人文關懷。通過教學內容的豐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文章中蘊含的人文關懷。
例如,在教學《邊城》時,教師可以將文中“不愿做情人的人”和“被遺忘在邊城角落里的人”作為標題,讓學生了解到邊城人民對愛情的執著。在學習《阿長與〈山海經〉》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到《山海經》中蘊含著作者對“善”“美”“丑”等價值觀的思考。教師在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能夠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豐富教學內容之后,教師要抓住文章中蘊含的人文關懷意識進行引導與啟發。例如,在講解《詩經》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關注百姓生活。教師可以將這個意象與《詩經》中的其他意象相結合,讓學生認識到作者對百姓生活的關懷。教師在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能夠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在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3.6 通過文學作品來感受人文關懷
文學作品是一種十分具有感染力的文學形式,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感受到豐富的人文關懷,并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豐富學生的情感。因此,大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時,應該加強對文學作品的研究,并且加強對人文關懷的滲透,這樣能夠使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到人文關懷。
例如,在教授《論語》時,可以讓學生結合孔子所處時代背景進行閱讀理解。《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墩撜Z》中有很多內容都體現了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人文關懷精神。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論語》中有關“仁”與“禮”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學習。在這兩個方面內容中,孔子認為“仁”就是要關愛他人、關愛自己、關愛社會。而“禮”則是對他人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通過閱讀《論語》可以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孔子所提倡的人文關懷精神。《關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最為經典的一首愛情詩。例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情況來學習理解《關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內容。通過對《關雎》這首詩歌中人文關懷精神的學習理解,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古代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精神。例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際情況來學習理解《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內容。
3.7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結合具體的社會熱點話題來體現人文關懷
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社會熱點話題來進行滲透人文關懷,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發展動態,進而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意識。比如,在大學語文課程《論語》《莊子》等傳統經典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社會熱點話題來進行滲透人文關懷,如“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等,引導學生思考人之為人的價值,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要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獲得思想上的升華,進而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大學語文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文學經典課文的引路人,應該不斷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進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濃厚的文學氛圍和文化氛圍。因此,大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和文化底蘊,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文化內涵、有較高文化素養的語文教師。
另外,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還要將人文關懷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當中。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論語》等經典課文時結合社會生活實際來進行滲透人文關懷的教育。比如在《論語》等經典課文中,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張“仁者愛人”,這就體現了孔孟思想在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仁愛之心。又如《孟子》中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边@就體現了孟子作為一名教育家所具有的仁愛之心和仁愛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精髓所在。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將這些經典課文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起來進行滲透人文關懷教育,讓學生對經典名著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有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認知??傊髮W語文教育教學中要重視人文關懷的滲透與教育教學活動開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人文關懷是人類文明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撐和思想內核。只有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仁愛之心、健全人格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高素質人才。
3.8 強化學生對情感的體驗,實現人文關懷教學
大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意義和價值,這就需要教師對所授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從內心出發,深入挖掘文章內涵,通過豐富的想象,將文章內容與自身情感進行結合,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例如,在教授《我的母親》時,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讓學生對母親的情感進行表達和抒發。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本人與母親之間發生的故事,并通過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恩之情。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進行朗讀、背誦。在對文章內容和情感進行感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思考自己與母親之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在思考過程中,學生對母親有了更多的了解,并通過情感上的共鳴,增強了自身對母親這一人物形象的認知和情感上的體驗。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文章中作者所描寫到的一些細節進行詳細解讀。例如,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 作者主要描寫了對于地壇人物形象的思考。通過對這一人物形象進行解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作者與母親之間發生過的故事入手,對地壇這個地方產生濃厚興趣。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將自己代入到作者本人所處的情境當中。在學生體驗了作者自身所處情境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感受作者對于地壇這個地方所產生的情感變化,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文章中“母愛”這一主題內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讓學生的思維能夠進行發散,并使其能夠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例如,在教授《故鄉》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文章進行通讀,并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寫作這篇文章時,是以一個怎樣的視角來展開文章內容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是現代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必然要求。大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充分認識到人文關懷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努力滿足學生的需求,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將人文關懷滲透到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去,實現人文關懷與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之間的相互融合。人文關懷與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只有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才能實現學生素質提升、高校教育教學發展及人才培養目標。
(作者單位:福州軟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