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學生學習方式與學習質量,能夠有效轉變傳統教學方式,落實以人為本理念。利用大單元教學策略,更有利于學生感受單元主題,使學生能夠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識框架,實現其學習質量的提升與成效的鞏固。而初中語文教師也應當充分把握教材內容,提升自身教學水平,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等綜合素質的共同發展,為教學活動的多元建構帶來豐富動力,以此提高學科教學品質。
1 大單元教學的應用意義
首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大單元教學模式,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全面的知識系統。傳統初中語文教學活動建構過程中,教師會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材順序展開課堂活動設計,忽視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性。而這樣的教學手段會導致初中生在知識應用時受到一定阻礙,無法更加自如地進行語文實踐,并且學生對知識的綜合理解程度也不夠深刻。而大單元教學是一種通過將相關知識點進行整合,并推動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促進初中生對綜合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以此實現知識體系與框架的建構。通過對有關聯的知識點進行分析與探究,搭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橋梁,讓學生在實踐時,可以基于某一個點進行更加多角度的聯想,為學生的深度學習和核心素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大單元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大單元教學活動建構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對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與比較,能夠有效激發初中生思維水平,使其通過探究、質疑與分析,得到各項能力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問題的探究過程也是學生進行批判的過程,初中語文作為推動學生思維以及觀念建構的重要學科,在學生發展的關鍵階段,對其批判性思維進行引導和培養,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意義。
最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大單元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傳統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會以教師講述為主體,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實際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都達不到預期。然而,大單元教學模式更強調讓學生自主掌握并探究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與指導,使其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獨立且深刻地進行問題分析。以此落實對初中生獨立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鍛煉,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得到優化,也充分發揮課堂活動應有的育人價值。
2 探究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遇到的問題
2.1 忽視學生個體差異
由于發展環境等多方面影響,使得初中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社會的看法都有著一定差異性。然而,初中語文教師在建構大單元教學時,依舊會忽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質量達不到預期。面對同一種知識時,不同學生所建構的知識框架便存在著區別,基于理解的角度和基于知識所形成的觀念也會產生一定差異。正因如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大單元教學活動建構時,應當反思自身教學方式是否能夠適應學生當前階段學習與發展需求,以及教學活動的建構,能否調動初中生語文學習興趣,也就是說,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特點進行深入了解,切實遵循以生為本理念,并根據學生實情制定出更加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以此適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使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有效。
2.2 深受傳統思想影響
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深遠影響,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基于大單元教學模式進行實踐時,依舊會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與成長。與此同時,許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無意識地將大單元教學模式轉為傳統教育方式,最終造成課堂活動的形式化。面對這一問題,需要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增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轉變自身教育思想與教學方式,更加科學且充滿趣味性地推動大單元教學的應用與落實,以此保證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那么,教師也應當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發揮其主體性,避免對學生的過分干預,盡可能地使學生有機會通過自身的努力與探究了解語文知識,提高其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程度,為學生今后知識框架的建構與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3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建構應遵循的原則
3.1 因材施教
在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建構過程中,需要教師首先遵循以生為本與循序漸進原則。切實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與特點,掌握其知識框架、與當前年齡階段相宜的認知規律,靈活運用教學方式與手段,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中有所收獲。那么,教師則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差異,并注重個性化的教學引導,使教學活動更具有遞進性,確保學習能力強與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都可以逐步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以此推動其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使課堂設計具有系統性與層次性,發揮大單元教學應有的育人價值,引導并幫助學生建構更加完整的知識框架。
3.2 以生為本
伴隨著現如今教育理念的不斷優化,需要教師能夠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語文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是拓展學生知識儲備并推動其全面健康發展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正因如此,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全面考慮到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方位培養。在大單元教學設計過程中,推動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文技能的鍛煉和發展。同樣的,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入手,調動初中生語文課堂活動參與程度與主動性,使其可以在主觀能動性的驅使下更加自由且積極地對語文知識進行探究。而有了趣味性的引導,便可以使學生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進行獨立思考與探究,結合教師所設計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以及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觀察能力、學習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共同成長,為其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建構策略思考
4.1 推動合作實踐,豐富教學形式
在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展開合作實踐。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提升,并有利于使學生形成正確觀念,也在同伴的引導下增強其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在這之前,需要初中語文教師掌握各個單元的教學重點,再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使每個小組當中都包括學習能力強和學習能力弱以及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學生。在這之后,結合教學內容與單元主題為學生設計相關思考問題,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思考與分析。而學生則能夠在這期間吸取他人意見與長處,彌補自身不足,且逐漸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促進其語文學習質量的提升。同樣,教師也應當明確核心素養及新課標指導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教育目標,充分應用大單元教學模式,讓初中生通過合作與實踐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
例如,初中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時,便可以基于大單元教學,推動學生文化傳承意識及愛國主義情懷發展。基于教材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文章,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使其在閱讀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國家發展歷程的偉大事跡。與此同時,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相關小組實踐問題,以問題為目標推動學生的探究和深度學習。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分析這些文章中所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其相同之處,又或者引導學生通過制作手抄報、思維導圖等形式對單元整體內容以及文章主旨等信息進行整理。同樣,初中語文教師也可以基于四大名著內容,推動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優秀藝術作品的認知和學習。如結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內容《智取生辰綱》《范進中舉》《三顧茅廬》《劉姥姥進大觀園》四篇文章,結合教材中的注釋配圖等材料,引導各個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分別探究這四篇課文想要表達的主旨,再以簡潔的話概括自己對這四篇文章異同的理解。通過學生的閱讀推動,其實踐與探究切實落實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歸還,并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樹立文化自信,使學生逐漸養成自覺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與習慣。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確保學生能夠在合作過程中進行更加全方位的交流、思考與總結,使學生能夠在探究過程中形成對大單元內容的獨特認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與理解等能力的有效發展。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由分享除教材內容之外的其他四大名著片段,激發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究興趣,并提高課堂有效性,使核心素養能夠更加自由地滲透到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活動當中,發揮大單元教學的育人價值。
4.2 理解單元內涵,促進學生思考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建構不僅需要對課程資源以及相關內容進行重組,還需要教師能夠以推動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而初中語文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素養的培養無法通過單獨的教學或重復的練習而獲得,這便需要教師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對大單元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引領初中生切實感受單元內涵,將碎片化知識轉為整體性的框架,提高其學習質量,也使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與理解更加深刻。基于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建構語文學習情境,將單元所學內容、文章形式、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目標等元素有機融合,基于與學生有關聯的教學主題,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并推動初中生與教學內容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可以深入教材內容當中,再基于生活元素進行思維發散。
例如,在帶領學生對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進行學習時,面對整體指向自然且表達作者理想與情感的文章,初中語文教師便可以建構“我最愛的故鄉的季節”等主題情境。通過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讓學生有機會沉浸于情境當中,并親身走進作者所描繪的景色之中。彼此有利于激發學生感悟并推動學習效果的提升和優化。那么,初中語文教師便可以選擇以信息技術為教學輔助工具,用圖片與視頻的融合,推動學生對文中景象的想象與描繪,有學生可以更加直觀且深刻地領略作者想要呈現的景物之美。如果教師可以基于文章中對季節的描述,以此為依托建構微課視頻,結合“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兒上頂著一髻兒白花”等語句,搜索網絡信息搭配與其相輔相成的圖片、視頻與音樂,給初中生帶來身臨其境之感的同時,使其在閱讀與學習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感受單元主題及文章中的情境。
在這一基礎上,通過為學生設計學習任務如“朗讀文章,品味并欣賞文章中的情感”“探究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寫作或語言描述表達自己的獨特感悟”等等,推動學生對單元內涵的理解和認知,在任務的驅動下,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對文章與單元主題形成更加感性的了解。通過學生對文章的閱讀,可以逐漸優化其對語言的建構與應用,并促進學生理解等能力發展。而結合學生對作者想要表達情感的探究,可以促進其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加強學生對作品的欣賞與理解。最后,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手法,對自己最愛的故鄉的季節進行創新,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應用,并實現對學生各項能力的綜合鍛煉。
4.3 拓展教學內容,滲透課外素材
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正處于各項能力發展且好奇心強的階段,而面對這一時期的學生,拓寬其知識視野與知識儲備量,有利于推動其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初中語文教師在基于大單元教學進行課堂設計時,可以將課外的閱讀作品帶入課堂,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并實現教學內容的延伸。而在這一期間,教師需要確保課外讀物的選取不能偏離學生所學習的單元主題,以課內外的聯合為驅動,使學生對學習重點的把握更加深刻,由此實現語文教學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性,以及學生知識儲備量的有效拓展。那么,課外讀物的選取便可以由教師根據單元教學主題進行選擇,如選取文章作者所創作的其他文學作品、選擇與文章情感共通的其他素材等等。基于大單元教學模式推動學生的多元閱讀,再引導學生展開分析與思考,提高學生對文章情感以及寫作方式等內容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基于以生為本理念,將選擇的權利歸還給學生,由學生自由選擇對其學習與成長有幫助的課外讀物,在分享與閱讀過程中,推動學生正確思想觀念與價值觀念的形成。也就是說,課外素材的滲透需要使學生能夠在大單元的學習環境下得到正向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促進其知識框架的科學建構。
例如,初中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對魯迅先生的文章進行學習過程中,便可以選擇將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及七年級下冊《回憶魯迅先生》和《阿長與〈山海經〉》三篇文章進行整合,再拓展課外《狂人日記》《孔乙己》《吶喊》等節選片段。基于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可以使學生對魯迅這一人物產生初步認知,在這之后以探究式的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讓學生通過展開課外閱讀,對魯迅的性格、寫作手法以及不同文章中想要表達的共同情感進行思考。課外內容的滲透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興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使學生敢于并愿意提出問題,再根據問題展開討論與思考,以此有效實現對初中生邏輯思維、獨立思考等能力的鍛煉。當學生結合教材內容以及教師所拓展的文章進行閱讀過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間相互分享自己所閱讀過的、魯迅所創作的其他文章片段或書籍,而在分享之后,需要學生根據自己讀到的文章以及聽到的描述提出相關問題,再根據這些問題深入文章當中,對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通過以大單元為驅動充實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使學生對作者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認知得以提高,不僅可以感受到文章中所表現出的魯迅先生的堅強個性,以及其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也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受到魯迅先生的影響,從而形成更加正確的思想觀念與豁達的性格,為學生今后融入社會與集體奠定基礎,也真正通過大單元教學推動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建構。
4.4 優化評價機制,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活動建構過程中,充滿趣味性的引導、具有實效性的問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都能夠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并起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作用。良好的教學評價以及課程總結,同樣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當前學習進程以及其自身實際發展情況,有利于推動學生接下來的自主學習,更有利于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學習動向,并對接下來的教學活動進行優化。然而,傳統初中語文教學活動建構過程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影響嚴重,教師很少會為學生提供課程總結的時間。又或者在進行教學評價與總結時,教師會更加注重以學習成績和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這樣不僅僅會造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壓力增加,還會使學生無法明確自身學習目標,更無法了解自己當前的學習進程。那么,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優化,初中語文教師基于大單元教學模式,推動學生的思考、探究與知識整合之后,應當通過良好且完善的評價機制,推動有效性課堂建構,使學生能夠收獲更加全面的結尾,并為本節課畫上圓滿句號。也就是說,單元評價機制的設立需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評價及指導的理念,突出教學評價所具有的學習支架作用,讓學生以實證進行觀察,掌握自己的學習動態,并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對接下來的學習目標進行設立與更改。
例如,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將傳統單純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評價模式,轉變或增加為學生展示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成果、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等多種形式。首先,基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為初中生提供展現其學習成果的舞臺,有利于使初中生在課堂中體會到自信心與成就感,有利于使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給予干預,引導學生進行調整和自省。如大單元學習過后,教師可以首先選擇學生對自己在單元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完成的任務進行展示,基于學生的口頭描述,學生學習過程中設計的手抄報、制作的思維導圖等素材,讓學生真正了解到自己在課堂中所得到的知識和體驗,發現語文大單元教學所具有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也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所具有的樂趣。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本節課的學習體驗進行自我評價,談一談自己的收獲,以及在本節課的表現,讓學生學會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并能夠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將其進行優化。最后,教師可以設立師生互評與生生互評環節,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使學生切實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以評價作為支架,推動學生今后的發展和成長。而通過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使教師能夠及時結合學生的反饋,對教學進程和教學方式進行調整,為大單元教學的有效性建構提供輔助。在這之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可以使其學會發現他人的優點,能夠讓學生通過受到同伴的夸獎而增強其語文學習自信心,最后進行調整與反思,達成使學生學會學習的根本目的。
5 結論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是時代發展下的新型教學模式之一,更是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有效途徑。基于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合理運用教學模式與手段,豐富教學策略,使課堂活動的開展更加科學有效。結合傳統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優化,進行大單元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通過小組合作、問題引導、課外內容滲透等多種形式,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強化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六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