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幣制是運用代幣對目標行為進行獎勵或懲罰的激勵系統,能夠有效幫助兒童增強正向行為、減少負向行為。本文首先回顧了代幣制的研究起源,強調目標行為、行為價值表、代幣價值表是影響代幣制實施有效性的三個重要成分。然后,系統梳理了應用代幣制對單個兒童、多個兒童以及兒童團體行為干預的國內外研究成果。文章重點就代幣制是否會使兒童喪失自主性、是否適用于兒童群體、是否更適用于特殊兒童、代幣制終止后目標行為是否會保持四點爭論進行了深入探討。最后,針對代幣制實施過程中現存的問題以及“數字化代幣制”研究提出展望,以期為未來實踐和研究提供借鑒,更好促進兒童發展。
兒童的攻擊行為、不良學習和生活習慣、不禮貌行為等不僅嚴重阻礙其身心發展,而且不利于同伴交往和教師班級管理,因此對這些行為進行干預具有重要意義。代幣制基于強化原理是行為干預的重要方式之一,已被廣泛應用于幼兒園、中小學、特殊教育學校等場所,能夠有效降低兒童的問題行為,增加適應性和親社會性行為,改善學習投入和學業成績。
1 代幣制概述
代幣制是一套行為改變系統,個體通過表現出期望行為以獲得代幣,從而換取具有價值的后備強化物。代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可以是任何物品或符號,例如,貼紙、籌碼、印章、票券等,但由于它與物質或精神強化物存在關聯,因此被作為一種條件強化物來加強和維持正向行為。Wolfe(1936)最早使用黑猩猩為實驗對象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通過比較不同交換價值代幣間的差異、代幣和食物強化物對行為習得和維持的作用,以及延遲和及時強化帶來的不同效果,結果發現代幣作為條件強化物可以達到與非條件強化物同樣的行為激勵效果。Kelleher(1956)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行為強化程序形成了代幣制系統,其中包含目標行為、代幣、后備強化物、行為價值表、代幣價值表、兌換規則、反應代價七個基本成分。Ayllon和Azrin(1968)率先將該系統運用至重度精神病患者群體,發現通過獲得代幣并兌換物品和特權能夠有效增強患者的自我照護能力,從此掀起了代幣制應用和推廣的熱潮。
在代幣制系統中以下三個重要部分與實施有效性緊密相關。(1)目標行為。指期望兒童發生的正向行為。制定目標行為時,教師應邀請兒童和家長共同協定,以此獲得兒童的認可和配合,促進行為在家庭和生活中的泛化,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對目標行為的描述應清晰、準確、具體、客觀,確保任何人都能用一致的標準觀測行為。為了促進所有兒童行為改變的發生,在班級中還可設置差別化目標。(2)行為價值表。指為了獲得代幣,個體需要在何時表現出何種程度的目標行為。例如,當兒童在整節語文課(時間段)中能夠舉手發言(目標行為)三次(頻率)即可獲得一枚代幣(對應代幣數)。(3)代幣價值表。指使用一定數量的代幣在何種條件下兌換多少價值的后備強化物。例如,當兒童積累了兩個代幣(代幣數)后可以在每天放學時(周期)兌換一個價值1元的小發卡(后備強化物)。其中,后備強化物必須符合兒童的興趣愛好,并合理搭配物質、精神、活動、機會四種獎勵。在代幣制實施之初,教師需要利用圖片、實物等可視化方式,向兒童詳細講解行為價值表和代幣價值表,以保證兒童理解代幣制規則。此外,Scheithauer等人(2016)對24個使用代幣制進行治療的認知發展障礙兒童分析顯示,代幣制更適合用于在教學背景下對替代行為和其他行為的差別強化,同時一份后備強化物清單、適度的反應代價和初期密集的強化程序將更有助于鞏固行為矯正成果,研究中91.67%兒童的偏差行為均通過代幣訓練得到改善。
由此可見,代幣制是對行為分析和干預理論的綜合應用策略,具有便于積累、便于分發、便于對行為進行量化,能夠在目標行為出現后立即強化等優勢,適合用于兒童問題行為干預研究和實踐。
2 代幣制對兒童行為干預的綜合實踐
2.1 代幣制對單個兒童的行為干預
最初,代幣制系統被應用于矯正個別兒童的行為問題。邊玉芳和邵春輝(1995)最早在我國使用代幣制對一名10歲小學生作業潦草行為進行了為期9周的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兒童的作業書寫狀況不僅得到顯著改善,而且產生了對生活衛生習慣的溢出效應,并且這些良好行為沒有因代幣制的撤銷而消退,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代麗莎(2015)使用相同程序進一步探究代幣制對5歲男童進餐行為的影響,結果支持了以往研究,證明代幣制是矯正幼兒偏差行為的有效方式。除關注突出的某一問題行為外,研究者們還考察了代幣制對個體多個問題行為的干預作用。針對兒童在幼兒園和小學課堂中隨意離開座位、尖叫、破壞桌椅、拒絕參與活動和回答問題等多種表現,分別采用單被試和多基線設計的研究均顯示,不論是正常兒童還是特殊兒童(發展遲緩兒童、學習障礙兒童)都能從代幣制方法中獲益,學業和社會行為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2.2 代幣制對多個兒童的行為干預
隨著個案成果的不斷積累,部分研究開始驗證代幣制同時對多個兒童問題行為的矯正效果。Petursdottir和Ragnarsdottir(2019)采用基于代幣制的行為支持計劃對3名7至8歲患有多動和自閉癥兒童進行干預,結果發現與基線相比兒童的破壞性行為平均減少85%,學業參與程度平均增加78%。對多名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而言,代幣可以起到和一般強化物同樣的積極作用,改善兒童在班級的行為表現。另一項對8名情緒障礙兒童的研究也表明,代幣制能夠降低兒童不受控制的哭鬧、大笑和發脾氣等偏差行為,并且重塑的適應性行為具有泛化效應,可以遷移到除班級外的其他情境。在以上這些研究中,多基線設計均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評估多被試代幣制干預效果的方法。
2.3 代幣制對兒童團體的行為干預
基于單個和多個兒童的研究結論,代幣制逐漸被推廣應用至團體中。對20個中度智障兒童班級實施代幣制訓練證明,代幣制能夠幫助殘障兒童建立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人際交往、活動紀律和勞動等行為,提升兒童的交換意識,并且可以成為有效的數學學習工具,其行為矯正效果受到教師們的一致認可,大多數教師表示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繼續使用該方法。除殘障兒童外,幼兒和小學生是代幣制整群應用的另一重點人群。由于3~12歲兒童身心發育水平不成熟,仍處在行為習慣養成和塑造的關鍵期,再加之他們易受強化物吸引,十分渴望和重視外部評價,因此代幣制被廣泛使用在幼兒園和小學,成為教師班級管理和學生行為矯正的工具。Hendy等人(2005)結合代幣制、自我選擇和同伴參與三種方式對188名平均年齡為8歲的小學生開展學校午餐計劃,以期增加兒童對水果和蔬菜的喜愛程度和攝入量,改善營養健康狀況。與基線相比,學生在12頓午餐干預期間和干預結束兩周后均表現出對水果和蔬菜的明顯偏好,然而在7個月后這種偏好恢復至干預前,這說明代幣制具有較好的行為干預效果,但需要在一段時間內被長期、穩定使用才能達到持久的行為改變目的。王巖(2020)和張玲(2018)分別在小學語文和科學課上使用代幣制對一年級整班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和課堂紀律進行培養,通過為期一學期的實踐發現代幣制系統不僅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紀律和習慣、激發參與積極性,而且能夠強化兒童的自我管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研究結果支持了代幣制群體干預的有效性。
為培養兒童早期閱讀興趣和能力,以往研究使用基于代幣制的班級管理策略和幼兒同伴支持學習策略對整班幼兒進行干預,結果表明幼兒的閱讀技能和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同時使用代幣制和同伴支持策略的效果顯著優于僅單一使用同伴支持,證明代幣制是幼兒整群行為改變的有效方式。然而,幼兒行為塑造還涉及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人際交往、社會適應、數學認知、表現與創造等多個目標,并且國內現有研究僅從理論層面論述了代幣制對幼兒行為的促進作用,因此有必要開展實證研究和實踐探索進一步考察代幣制在幼兒園中對3~6歲兒童群體多種目標行為的干預效果。另外,我國大部分幼兒教師都曾在班級中實施過小紅花或獎章獎勵,這一過程與發放代幣存在相似性,因而代幣制推行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不僅不會增加教師認知難度和實施阻抗力,而且設置強化物后有助于進一步改善學生的不良行為。同時,兒童的延遲滿足能力與其自我管理、認知控制、學業成就、人際關系和未來的社會經濟地位等密切相關,而實行代幣制通過積累代幣換取強化物是訓練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對兒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實施代幣制干預兒童行為的爭議與討論
代幣制因簡單易行、成本較低、吸引力強等特點,已被一些學校、家庭大力推崇和應用,但與此同時其在倫理道德和有效性等方面的質疑和爭論也始終存在,主要表現為以下四點。
3.1 代幣制是否會使兒童喪失自主性
部分學者擔憂通過代幣量化兒童的行為表現,并使用外部強化物給予獎勵將培養出“功利性”的兒童,使他們只在代幣制實施情境,面對代幣的發放者,才會表現出特定的目標行為,即喪失內部動機、缺乏行為自主性。然而,另一些學者則通過研究發現,雖然代幣制可能會使兒童將注意力集中于達成外部目標,但并不一定阻礙其自主性的發展,這受到年齡、文化背景、外部動機類型等多種因素影響。還有學者認為,從行為干預的視角而言,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之間并沒有明顯差別,確保兒童表現出目標行為并獲得隨之產生的積極結果才至關重要。對于這一可能存在的危害,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式解決。首先,豐富強化物種類,注重增加社會強化物。當教師為兒童發放代幣和強化物時,應該伴隨語言贊賞并具體說明獲得獎勵的原因,比如與之前相比在什么行為上有何種程度的進步,未來應怎樣做。如果兒童因偏差行為被扣除代幣時,教師應安撫兒童情緒并說明是因為何種行為及其造成的不良影響,所以才受到懲罰,同時明確指出未來應該怎樣做,鼓勵兒童通過表現良好行為獲得代幣。其次,改變強化程式,系統地引入代幣制撤銷程序。當兒童形成目標行為且相對穩定后,有必要使用間歇強化方式,逐步延長代幣獲得和強化物兌換的時間,隨機呈現兌換頻率,淡化代幣形式,降低強化物價值,直至完全消除代幣制。最后,培養兒童的自我監控能力。代幣制雖然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行為矯正方式,但并不適宜長期使用,因此,要徹底改變兒童的行為,必須依靠兒童自身的力量,尊重兒童的主體性作用,發展其對行為的自我管理和調節能力。這三種方式在保證代幣制實施有效性的前提下,不僅有助于削弱代幣和強化物的作用,增強個體內驅力和自我效能感,而且有利于良好行為的鞏固和泛化。
3.2 代幣制是否適用于兒童群體
有學者認為代幣制的群體干預方式易忽視個體差異,因此效果差于個案研究。與群體干預相比,個體干預的確能夠對單獨兒童行為問題進行更細致且全面地跟蹤觀察,并且設計專屬的行為矯正方案,然而其也存在成本高、受益面窄、不易推廣等局限性。Reitman等人(2004)在一個實施“開端計劃”項目的幼兒班級中就這一爭論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個體和群體代幣制干預策略都能顯著降低兒童的偏差行為,并且群體方式可以達到和個體方式同樣的行為改變效果。不僅如此,一些教師還在實踐中發現整群代幣干預能夠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帶動氛圍,促進同伴支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這些都是個體干預所不具備的。但總體而言,如果能夠在群體干預過程同時照顧到某些兒童的個體差異,這將是更優的代幣制實施方案。例如,可以根據全班平均情況設置基本目標行為,根據能力突出和能力稍差兒童的情況以及特殊表現設置附加目標行為,或針對個別兒童設置差異化的行為評價標準,以期使每位兒童都能有機會參與到活動中,并且每次努力都能獲得強化,達到自身的最近發展區。在全校或整班代幣制應用場景中采用依賴型團體后效方法也能同時兼顧個體和群體的不同行為改變需求。
3.3 代幣制是否更適用于特殊兒童
雖然與普通班級相比,更多的特殊教育班級中廣泛應用代幣制來干預兒童行為,但大量研究證明代幣制對正常兒童和特殊兒童都非常有效,并且兩者的效果之間不存在統計學差異。代幣制均能明顯減少兩類兒童的不良行為,增加適應性行為。然而,在代幣制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普通班級和特殊教育班級存在著各自的特點。首先,在目標行為設定方面,兩類班級的教師都使用代幣制對兒童的課堂行為(如遵守課堂規則、完成學業任務)進行管理,但在普通班級中教師更關注如何減少兒童的破壞性行為,在特殊教育班級中教師更關注如何增加兒童的正向行為,并且還將代幣制用于培養特殊兒童的學習技能(如閱讀)。其次,就反應代價設置而言,兩類班級的教師都以正強化為主,但與特殊教育班級相比,普通班級中的教師更經常使用反應代價這種負懲罰手段。再次,在后備強化物方面,食物和小物品是兩類班級中最常見的后備強化物,但在普通班級中老師的神秘獎勵更受兒童喜歡,在特殊教育班級中活動類的強化物更受兒童喜歡,并且針對特殊兒童的強化物應滿足兒童的個性化需求。最后,就強化程式而言,普通班級中的教師更傾向于采用定時強化方式(如在一天結束后或一節課結束后給予兒童強化),而特殊教育班級中的教師更傾向于采用定比強化方式(即在固定的比率/次數后給予兒童強化)。相比于抽象的時間概念,具體的數字概念可以幫助特殊兒童更好地了解代幣制的兌換規則。
3.4 代幣制終止后目標行為是否會保持
代幣制效果的持續性一直備受關注,Regnier等人(2022)通過分析大量研究歸納了四種保持方法,分別是削弱、消退、控制轉移、策略組合,它們均能促進代幣制干預停止后目標行為的維持。削弱策略中包括三種具體做法:①在代幣制實施后期逐步增加獲得代幣所需目標行為的數量;②逐步增加后備強化物所需的代幣數量;③逐步增加兌換后備強化物的時間周期。消退策略包括:①改變代幣制所涉及物品的物理屬性(如大小、形狀、顏色);②逐漸降低教師/家長在代幣制實施過程中的作用。控制轉移策略包括:①逐步用社會強化物(如稱贊)代替代幣;②發展兒童的自我監控能力。策略組合指將削弱與控制轉移或者消退與控制轉移聯合使用。已有研究顯示,在平均8周的隨訪期間,就增強正向行為而言,策略組合的保持率>削弱>控制轉移>消退;就減少負向行為而言,消退策略的平均保持率>削弱>策略組合>控制轉移。此外,代幣制效果的持續性還受到代幣制實施時間和隨訪時間的影響。過短的實施周期(如少于三周),容易導致舊行為恢復。同時,隨著隨訪時間的增長(如數月或數年),可能也會發現代幣制成效的下降。因此,如何促進代幣制終止后目標行為的長期保持仍需進一步研究。
4 總結與展望
本文回溯了代幣制的產生歷程,強調目標行為、行為價值表、代幣價值表是代幣制系統中影響行為干預效果的三個重要成分。此外,梳理了代幣制在單個兒童、多個兒童和兒童團體中的實踐研究成果。最后,就代幣制是否損傷兒童自主性、適用范圍、適用人群、持續性四點爭論進行探討。代幣制作為兒童行為干預的有效方法,適合在幼兒園和小學中以整群或個體形式實施。然而,目前大多數教師和家長由于沒有接受過代幣制的系統培訓,錯將使用“代幣”誤認為“代幣制”,大大降低了代幣制的行為干預效果,甚至培養出極端功利性的兒童。另外,在代幣制的應用過程中,不應只著眼于糾正兒童的問題行為,還可用于發展和塑造學習技能。值得提醒的是,在后備強化物選擇、目標行為設定,以及代幣制實施的各個環節,教師和家長都應該具備性別敏感性,奧特曼不應只為男孩準備、芭比娃娃也不應只為女孩準備。最后,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以及線上課程的普及,如何使用“數字化代幣制”激勵兒童的學習行為,對比“傳統代幣制”和“數字化代幣制”的干預效果,探究“數字化代幣制”的影響因素,都是值得關注的研究問題。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項目“陜西省幼兒教師心理健康體系的建構與探索”資助項目,項目編號:SGH22Q279。
(作者單位:1.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教育學院;2.咸陽職業技術學院;3.陜西婦源匯性別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