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助力農村脫貧、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本文從鄉村產業的發展現狀入手,分析了關于鄉村產業發展的思路設計,并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深入探究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對策,以期為同行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鄉村產業;鄉村振興;技術創新;精準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會議中明確強調鄉村振興戰略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我國視農業為第一產業的大國,抓住糧食發展才能推動鄉村地區的經濟增長。近幾年,隨著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逐步走入鄉村中,產業興旺已然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礎條件,要將鄉村產業做大做強,就要求當地有關部門圍繞農產品的生產與加工,持續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產業的長效增長。尤其是在電商平臺日益壯大的當今社會,具有地區特色的農產品涌入電商銷售市場,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創造了廣闊的平臺,但同時也暴露出鄉村產業規模不足等一些問題,有待各地區的管理部門協調,并積極引流社會中的高等人才,共同促進鄉村產業的繁榮,早日實現全面鄉村振興。
1 鄉村產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是超級農業大國,年均糧食產量較高,但現代農業科技的融合程度還稍顯不足,雖然部分地區已經全面推廣了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設備,但仍有一些地區處于傳統耕作模式中。傳統的耕作模式屬于“看天吃飯”,天氣因素及勞動力因素決定著糧食的產量,導致該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屬于“貧困地區”,具有交通不便、通信落后及居民聚集程度不高的特點,當地的農業生產者嚴重缺乏現代化的生產勞作意識,認識不到現代化生產模式對農業增產的作用。從農業經營的實踐來看,不少農戶的生產模式不規范,甚至存在非法經營的情況。對此,有關部門采取“行政+技術+經營”三位一體的整合管理模式,從鄉村地區產業的現狀出發,改善了過去執法主體不明、行業發展受阻等問題,在我國農業政策的扶持下,嘗試在鄉村地區建立特色產業,用于發展鄉村地區的經濟。然而鄉村地區所面臨的發展困境之一,來源于當地的農民群眾文化水平較低,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弱,比如在嘗試將農產品引入電商平臺時,農民群眾對電商平臺的了解程度不足,使得部分地區的電商發展受到限制,況且農產品的產量有限、生產規模有限,影響著鄉村產業在總體市場環境中的競爭力。在鄉村產業的監督管理方面,有關部門更看重對產業的扶持,缺少對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監督;各地區管理部門要將切實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最重要的目標,才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要點的關鍵途徑[1]。
2 鄉村產業發展策略
2.1 向社會招商引資,打造特色產業
就我國鄉村地區的產業園區建設現狀而言,一些產業園區的聚集發展程度并不高,所處位置較為分散,但這種特點未必是劣勢,反而可以將鄉村產業聯動起來,串聯成完整的產業鏈,帶領一片鄉村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國外的鄉村產業偏向農場經濟,我國的鄉村產業園區則缺乏充足的成功經驗,其發展潛力較大,是我國打造鄉村特色產業的基礎條件,當鄉村地區的產業園區形成宏觀意義上的聚集效應后,就可以逐漸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但要注意不依托于過去的“靠山吃山”理念,更不能在此過程中盲目地學習別國經驗。在促進鄉村產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保證資金鏈的持續供應,多數地區的鄉村產業發展依靠政府部門的財政撥款扶持,此類資金雖然來源穩定但必然有限,如果能夠從社會層面招商引資,加大社會資本對鄉村特色產業的資金投入,則有利于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考慮到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及環境的綜合承載力均有不同,必須保持長期向社會招商引資,將鄉村產業和國際貿易接軌,讓全球化發展的經濟態勢持續影響著鄉村產業的發展,逐步顯現出各類產業的規模效應,提升社會資金在鄉村產業中的吸附力,為其擴大規模創造空間[2]。
2.2 培養高素質人才,擴大產業影響力
人才資源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本要素,也是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從當代互聯網平臺的推廣可以看出,電商營銷的模式為農產品銷售打開了新的市場,越來越多的營銷主體加入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構建了完整且發展水平較高的電子商務平臺,但平臺的發展也意味著對人才需求的渴望增加,要求鄉村地區的產業經營引入更多的青年人才,以適應電子商務的營銷模式。此外,盡管鄉村產業的人才需求缺口已經打開,可還是難以吸納高端人才,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接受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往往傾向于走向更大的平臺,在選擇鄉村地區的工作時,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目前工作的困難程度,都是人才首要考慮的。鄉村振興工作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區的脫貧切入點均有不同,所需要的人才傾向也并不相同,基層單位還可與高校開展人才合作計劃,對在校生進行定崗培育,一方面確定正準備擇業的優秀人才來鄉從業,另一方面可以將正在崗位工作的人員送到高校再次培訓。如農村電商人才的培育對象,既包括已經從業的工作人員,還有農村合作社的成員、創業大學生等群體,接受教育的內容包括農技、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的知識,所需要的人才是復合型的,教育的內容也將是多層次的[3]。
2.3 強化設施層投入,建立幫扶式機制
鄉村產業發展之所以緩慢,核心原因在于生產設備相對落后,未能及時完成產業升級的任務,因此要擴大在基礎設施層面的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政府部門對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堅持公平公正的發展原則,優先幫扶有需要的農戶,安排技術人員到戶指導,逐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對鄉村農業生產的扶持審查工作要落實到位,為使相關機構得到健全化發展,幫扶工作應逐戶進行,遵循詳細的要求與標準,對設備做出常態化的維護與管理,如建立完善的設備租借管理制度,詳細記錄各戶租借設備或者使用設備的情況,形成幫扶制度后,令當地的農戶可以在科學觀念的指導下,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開展農業生產工作,享受到當地基礎設施提供的便利。其中還需要基層部門有效引導農民群眾,通過多樣的形式深化農民對鄉村振興的認識,可以定期組織基層的農技講座、產業研究會等,邀請當地的農業種植大戶、生產模范先鋒及標兵等傳授經驗,在基層中建立起良好的農技學習風氣,鼓勵農民群眾積極學習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能,以貼合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求[4]。
3 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對策與建議
3.1 推進特色加工產業的發展,創新現代化農業產業園
《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新時代鄉村振興工作的總體要求及重點任務等內容,圍繞資金投入及人才保障等方面,頒布了具體的扶持政策,創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著力推動新時代鄉村產業的長效發展,要圍繞當地的區域性特色產業,先打造出一批特色化明顯的聚集區,通過“一帶一區”的發展模式,先總結發展的經驗。就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而言,種植業、畜牧業與漁業是常見的三大基礎產業,當地有關部門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合理發展創意產業,先塑造一批“本土字號”的品牌,讓品牌進入到社會市場中,根據銷售的反響推動產業的規模化生產,建立標準化生產流程,同時強化對品牌的保護力度。即使是由地方負責的鄉村產業,也需要按照高標準、高要求的兩點原則來發展產業,創建一批現代化的農業產品產業園,致力于改善這些產業園的生產能力與產品品質,加強對基礎設施的持續優化,日常中對這些產業園的生產流程加以監督與考核,對于已經取得一定成績的產業園,可以擇優評定為更高級別的產業園區,將之作為當地的模范園區,提升標準化生產的要求,并加強對知識類生產技能的保護[5]。
3.2 支持鄉村產業的聯合發展,建設重點鄉村產業重鎮
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過程中,各地的管理部門應注重將鄉鎮作為組織活動的平臺,以打造經濟繁榮的農業強鎮為目標,在前期先評選一批有資質或者有發展潛力的鄉鎮,關注并完善其產業鏈,逐步壯大其生產規模,加速培育出一批能夠快速適應現代經濟市場發展的產業主體,引領當地的其他產業不斷前進。此過程中可以創新農民利益的聯結機制,推動各產業與鄉村發展之間的快速融合,待本階段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完成后,政府部門再為下一階段的建設費用進行撥款,或者考慮增加建設資金。同時,各地管理部門應支持產業化的聯合體發展模式,由各地區的模范試點或者農村合作社等新興的主體作為引路者,各經營主體之間分工協作,依托于規模化的經營模式,將總體的利益聯結作為紐帶,每年由財政部門撥款扶持,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的新業態。該模式的應用優勢明顯,可以強化農村合作社的服務能力、發展能力,重點支持家庭農場的專業化與規模化發展,銀行可以根據產業的發展情況,查驗是否符合貸款的資質,對于滿足要求的可以優先安排貼息與信貸資金,或者以銀行為主體對產業進行投資。在形成一定規模后,鄉村產業可以獲取資金的渠道更多,向前發展的后顧之憂越來越少。
3.3 實現綠色化、智能化改造,支持技術裝備研發應用
鄉村振興依靠的是人才振興和技術振興,現代化鄉村建設與技術研究之間不可分割,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同時,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必須二者兼顧。這就要求各地有關部門要加大技術方面研究的投入力度,農業生產的技術要求要注重其實用性,支持企業的綠色化技術改造,對于重大節能、節水等示范項目,有關部門可以按照項目規模給予一定補助。綠色化、智能化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兩大方向,前者助力生態環境的改善,后者助力生產條件的優化,二者均對鄉村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有關部門還應支持當地企業對技術裝備的研發與應用,對于已經得到認定的成套設備或者單件設備,可以按照其研究成本的一定比例提供政策扶持,如果能夠獲得國家級的認定并得到推廣使用,那么可以優先扶持負責研發的企業。在此背景下,鄉村產業的發展同時獲得了技術的支持和資金的扶持,提升了發展速度,鄉村振興的目標也可以加速實現,二者融合能夠為鄉村產業的項目升級或轉型提供核心動力的支撐,為之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4 結語
鄉村產業的發展之所以比較緩慢,是由于產業中的各項設施及基礎條件還需要不斷地完善,有關部門對鄉村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要不斷加大,提升鄉村產業的根本價值,在促進鄉村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強對基礎設施方面的資金投入,優化基層崗位的人才待遇,以吸引高水平人才投入鄉村產業建設中。為此,鄉村振興的發展還需要長久的努力,獲取社會資金的關注,從鄉村當地的特色產業出發,優化總體產業鏈生產模式,以達成最終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潘海鵬,梁龍,吳雪梅.鄉村振興背景下水族馬尾繡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貴州省三都縣為例[J].南方農機,2024,55(6):110-113+117.
[2] 李鳳玲,曹超學.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對策——以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大橋鄉為例[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4(3):28-30.
[3] 馮廷佺.“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融合助“三農”,推動鄉村振興產業高質量發展[J].福建茶葉,2024,46(3):1-3.
[4] 陳雨,潘嬋娟,李諾.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探究——以桂北地區部分示范鄉村為例[J].廣東蠶業,2024,58(2):97-99.
[5] 呂思航.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對策探究——以福建省安溪縣為例[J].廣東蠶業,2024,58(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