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生態治理面臨著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和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分析破解農村生態治理的現實困境,多措并舉提高農村生態治理的現代化水平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石。
關鍵詞: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實施路徑
由國家管理到國家治理的歷史性轉變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治國理政方面取得的重大進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總目標。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各方面治理制度更加完善、治理能力顯著提高的全面現代化。我國農業大國的特征賦予農村生態治理對于整個國家治理的重大意義,如何有效推進農村生態治理,統籌農村生態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是當前亟待回應的重大問題。
1 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理論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農村生態治理作出了重要部署,為新時代農村生態治理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治理理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村生態治理的重要論述是一個深刻闡明了農村生態治理的理念遵循、實現模式、價值指向等重要問題的完整體系,也是推進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根本指南。
1.1 “兩山”理論是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1]。“兩山”理論著眼于人民群眾的根本福祉和長遠利益,突出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為深化農村生態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以此為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述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的內在關聯,即價值共通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可以有效提升我國農業可持續生產力。“兩山”理論平衡了經濟與生態的權重,理清了環保與發展的關系,破解了農村經濟增長與生態建設的悖論,為推動二者融合發展提供了根本理念遵循。
1.2 系統治理是實現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治理觀包含對治理對象、治理體系以及治理主體等多方面的規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以及自然各要素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須臾不可分離的共同體關系要求生態治理一定要統籌大局、放眼長遠,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同時,生態治理是一項與生產、生活及消費等領域的變革相互關聯的系統工程,因而要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著眼于治理體系的健全化、治理主體的多元化,采取協同治理的方式“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2]。
1.3 民生福祉是價值旨歸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治理的重要論述是以保障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以福祉民生為價值導向不僅是黨執政為民這一治國理政核心要義的重要體現,也是順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必然要求。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要牢牢把握生態向度,有效推進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還廣大農村居民一片碧水藍天,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2 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現實困境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生態治理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但在實踐過程中農村生態治理仍舊面臨重重困境。
2.1 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機制困境
我國已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但在專門針對農村生態治理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第一,從性質上看,號召性規范多,法律責任規范少,可操作性和落實性不強。當前,農村生態治理的地方性政策大多停留在號召性、宣傳性規范層面,沒有落實為目標明確、權責清晰的法律制度,這很大程度上導致農村生態治理實踐無章可循。第二,從內容上看,考核評價體系不科學,責任追究體系不健全,生態治理可持續性不強。當前,我國農村生態治理評價考核主要由地方政府部門全權主導,這種集“運動員”與“裁判員”身份于一體的模式容易導致評價標準不科學、評價方式不客觀、評價結果不公正等弊端。第三,從運行上看,政府統攬、權責一體的普遍治理模式使得政府治理權力高度集中的同時也導致自身責任無限擴大,然而單一的治理主體難以完成復雜艱巨的生態治理任務。
2.2 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主體困境
治理主體的生態共識有待加強。受傳統的政府主導、統攬包辦管理模式的影響,許多農村居民把農村的生態治理問題視為與自身無關的政府責任。這種慣性思維方式和消極懈怠心理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生態治理共識的形成。另一方面,鄉鎮政府對農村生態治理的認知僅停留在環境保護層面,尚未認識到這是一項需要從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村的產業經濟結構出發全面部署調整的系統工程。
治理主體的實踐能力有待提高。當前我國有關農村生態治理的法治體系尚待完善,各地結合自身實情的地方性法規也尚未健全,加重了農村生態治理過程中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碰撞,導致執法不嚴、監管不力等問題泛濫,嚴重削弱了鄉鎮政府主體的依法治理能力。另外,我國農村居民自身生態治理素養不高、利益訴求以及信息獲取渠道不暢、生態治理參與途徑和方式受限,導致其參與生態治理的實踐能力不足。
治理主體的團結協作有待增進。農村生態治理并非鄉鎮政府的單一責任,它關乎農村居民以及鄉鎮企業的根本利益,是多元主體的共同使命。當前我國農村生態治理多元主體缺位、共識意識尚未形成,同時,碎片化、短期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分散治理普遍存在。
2.3 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客體困境
農業生產模式和組織形式落后影響了農村生態治理的現代化進程。我國農業生產以機械化程度較低和藥物化程度較高的粗放型生產模式為主,大量農藥、化肥、地膜的使用以及秸稈焚燒等造成了農村土壤、水源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從生產的組織形式來看,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主要采取兩種模式,一種是高度合作化、組織化的集體主義生產,管理僵化、缺乏生機與活力;另一種是以農戶家庭為中心、封閉孤立的分散經營,存在故步自封、輕視合作等弊端,為農村生態治理帶來更多挑戰。
農村地區環境設施配置不全制約了農村生態治理的現代化發展。長期以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投入欠缺,生產基礎設施、服務基礎設施、流動基礎設施支持薄弱;道路無硬化、廁所不衛生等問題突出致使本就復雜的農村生態治理工程面臨更多壓力和困難。
3 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多維協同、多管齊下是實現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當前,針對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面臨的現實困境,從治理機制、治理主體、治理客體三方面著手,不斷加強頂層設計、主體建設和基礎規劃,構建一個系統完善的農村生態治理體系是有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3.1 加強頂層設計:推進治理機制現代化
健全的機制體系是有效推進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突破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機制困境需要從健全治理體系、創新治理手段入手,構建農村生態治理的現代化機制。
3.1.1 健全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制度體系
健全農村生態治理責任管理體系。我國地方政府在農村生態治理工作中存在著權責界限不明、職能定位不清等問題,制定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責任清單、配齊農村生態治理專職人員、設立農村生態治理專門機構,逐步明確多級治理主體間的責任義務,強化責任意識,形成權責分明、職能清晰的管理體系是有效規避農村生態治理過程中責任推諉和責任真空問題的重要措施。
完善農村生態治理考核評價體系。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是增強黨政干部生態環保意識、落實農村生態治理工作的重要鞭策。在評價主體方面,積極動員農村居民、地方企業等主體的廣泛參與,多方聽取不同主體的意見和利益訴求。在評價標準方面,適當增加生態治理成效在政績考核中的權重,把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各項生態治理指標中。除此之外,還要形成農村生態治理長效機制。建立農村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以及常態化的投融資支持體系等是持續推進農村生態治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3.1.2 改進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方式方法
堅持多元共治和全面治理的總體模式。農村生態治理的現代化轉型內含多元主體的切身利益和責任使命,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是新時代加強農村生態建設、深化農村生態治理的方位目標。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和政府建設,構建黨領導下的多主體互惠共生、協調配合的多元共治模式。同時,農村生態治理并非環境保護的代名詞,更不只是針對某些突出環境問題的整治工作,而是一項需要全面治理、綜合施治的系統工程。在治理內容和手段上,既要著力解決現存問題又要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因地制宜促進各地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系統長效推進農村生態治理工作。
運用科技手段賦能農村生態治理。積極運用創新型技術手段是推進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技術保障,要加強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改善農村能源消耗結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農村生態治理注入活力。
3.2 強化主體建設:推進治理主體現代化
治理主體是農村生態治理的組織者、實施者,是促進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直接力量和關鍵因素。然而當前我國農村生態治理多元主體失責、缺位現象嚴重,為此,進一步圍繞構建共識理念、提升治理能力兩方面加強治理主體建設,是當下把握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關鍵。
3.2.1 構建農村生態治理多元主體的共識理念
發揮地方政府在農村生態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地方政府是農村生態治理的主導力量,掌握權力、資金、資源等絕對優勢。地方政府需積極轉變自身職能、理念,將資源、管理與服務下沉,實現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在此基礎上為“鄉政”提供權力運行空間,既引導“鄉政”積極作為,又保障“鄉政”與“村治”的良好對接。
強化農村居民在農村生態治理中的主體地位。一方面,要普及環保知識,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和主體責任意識,引導他們自覺踐行綠色生產生活理念;另一方面,要以技術進步以及管理改進為依托,引導農民掌握綠色農業生產知識技術,優化農業供應鏈、價值鏈,完成農業的改造升級。
提升地方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生態治理中的基礎作用。通過產業調整升級、構建綠色企業文化等措施,積極轉變地方企業生態“加害者”的身份。同時,建立農村生態治理信息共享共治機制,為企業及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生態治理提供機會和渠道,夯實農村生態多元共治的社會基礎。
3.2.2 提升農村生態治理多元主體的共治能力
提高地方政府主體農村生態治理的法治能力。各級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完善符合地方實情的農村生態治理法律法規,為農村生態治理提供制度保障;配備專職人員、設立專門機構有序開展農村生態治理工作;健全督察問責體系,加強執法監督,切實提高黨政干部的責任意識和法治能力。
提升農村居民主體生態治理的自治能力。農村居民是農村生態治理的主體力量,農村居民生態自治行動的開展亟需將精神動力外化為實踐力量的現實基礎。為此,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環保監測基礎設施的投入,健全農村居民參與生態治理的體制機制,在實踐中提高農村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完成從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歷史轉變。
培養農村生態治理多主體的德治能力。農村生態德治要求著眼于“美麗農村”、鄉村振興戰略部署,通過促進農村產業轉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等方式強化農村生態治理的倫理向度。地方政府、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多方主體協同配合,自覺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農村生態治理的根本出發點是實現農村生態德治的核心。
3.3 增強基礎規劃:推進治理客體現代化
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轉型。綠色產業體系是農村生產現代化的重要支撐,要積極推動農村綠色產業體系的構建,增加農村生態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以綠色產業推動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強農業科技領域的人才培養,鼓勵農業科學技術的重大創新,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產業鏈改造升級。
加強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搶抓“四好農村路”建設機遇,加快農村公路開通、改建工作;完善農村污水管網系統,提高農村自來水入戶率和集中供水覆蓋率;完善環境治理設施建設,改善規模畜禽養殖問題;采用集中分類處理生產、生活垃圾的方式,減少對農村土壤、水源、空氣等自然資源的污染,多措并舉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升級。
加強農村生態治理是新時代健全社會治理格局的必然要求,在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中處于基礎性地位。農村生態治理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理論指導,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積極應對農村生態治理的現實挑戰,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治理之路。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