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星關區是傳統農業大區,水稻是當地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確保水稻安全高效生產尤為重要。傳統人工栽培技術模式下,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成本較高,影響水稻種植效益。將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應用于水稻栽培中,具有省時省工省成本的優勢,進而實現水稻增產增收的目標。本文以七星關區為例,著重對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栽培技術的優勢及其應用要點展開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水稻;機械化種植;育秧;插秧;栽培技術
七星關區地處貴州省西北部,境內平均海拔1511 m,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2.5℃,年均日照時數1101.8~1780.2 h,年均降雨量954 mm,無霜期250 d。獨特的氣候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非常適宜水稻等農作物生長,這極大地促進著七星關區水稻產業發展。據統計,目前七星關區水稻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
0.1萬hm2左右。新時期,傳統人工栽培技術逐漸無法滿足水稻栽培需求,積極推廣應用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栽培技術勢在必行。
1 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優勢
1.1 高產穩產
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應用于水稻栽培中,具有高產穩產的優勢。機械化插秧時,大多采用寬行密株插秧法,大邊行更利于營造良好的采光條件,提高成穗率,保證水稻產量。同時,機械化插秧時實行帶土、立苗移栽,秧苗成活率更高,可結出更多的有效穗,實現水稻高產穩產的目標。研究表明,和傳統插秧技術相比較而言,機械化插秧平均增產40~45 kg/667 m[1-2]。
1.2 省時省工
傳統人工育秧插秧技術模式下,對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非常大,而且作業效率非常低。采用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的作業效率要比人工作業高得多。以手扶式插秧機為例,每天可插秧1~1.33 hm2左右,乘坐式插秧機每天可插秧2.67~3.33 hm2,其作業效率是人工的20倍多,能夠極大地減少人工勞動力的投入,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節省人工及時間。
1.3 降低成本
近年來,人工勞動力成本明顯上漲,機械設備替代人工作業已成為農業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利用插秧機進行水稻插秧作業,替代人工勞動力,有助于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益。不僅如此,閑置的勞動力進城務工或從事其他工作,可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
1.4 助推農業標準化發展
將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應用于水稻栽培中,在育秧環節實行統一化選種和育秧作業,并進行統一化秧苗供應和機械化插秧作業,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栽培、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更加有利于推動新時期農業標準化發展。
2 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應用要點
2.1 種子準備
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對稻種質量有著較高的要求,為達到機械化育秧插秧標準,應當認真做好種子選種和處理等幾項工作,具體如下:要科學選擇稻種,結合歷年經驗及氣候環境等因素,優先選擇適應在七星關區種植的水稻,確保所選品種具備較強的適應性、抗逆性、抗倒伏、抗病抗蟲和高產穩產的特性。以七星關區為例,適宜在當地種植水稻主要包括:鵬優1269、川種優3607、糯兩優561、瑞紅優175等;要嚴把水稻種植質量關,推薦使用雜交水稻種子,其質量標準要求純度≥96%,凈度≥98%,發芽率≥80%,含水量低于13%;禁止使用來源不明的劣質稻種[2]。水稻育苗前,要適當晾曬稻種,在殺滅種子表皮致病菌的同時,達到整齊發芽的目的。要進行篩選種子,推薦采用風選法,將其中的雜質和秕谷去除掉,留下優質飽滿的稻種備用。水稻大規模育秧播種前,應當做好種子發芽測試工作,確保稻種發芽率達標的情況下才能夠進行播種,若發芽率不達標,應當更換稻種。此外,為降低育苗期病蟲害的發生率,應當提高種子消毒、浸種意識。要結合所要預防的病蟲害類型科學選擇消毒藥劑和浸種溶液,確保達到理想的消毒和浸種效果。稻種經消毒和浸種后,即可進行催芽作業,當70%以上的種子露白之后即可進行播種育苗。
2.2 機械化耕整田
土壤是影響水稻生長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在水稻育秧播種前做好土壤耕整工作非常重要。土壤耕整環節,要重視對機械設備的應用,提高土壤耕整作業效率和質量。要充分結合稻田情況對作業方向予以靈活地確定,作業至地頭、轉移過田埂時要提起機具20 cm。要選擇在適宜的土壤含水量下進行耕整作業,確保達到理想的土壤耕整作業效果。推薦使用微耕機、拖拉機(37 Kw以上)配套鏵式犁、旋耕機等進行耕翻作業,確保無重耕和漏耕等現象。尤其是常年旋耕的地塊,建議每間隔2~3年深耕1次,破除土壤板結,增加土壤通透性,為水稻生長創造有利的條件;要合理控制耕作深度,以20 cm左右為宜,不可太深或太淺,泥漿深度以6 cm為宜,稻田高低差要控制在3 cm以內[3]。經過耕整后的稻田,要求地表平整無殘茬、無秸稈、無雜草,達到泥均、肥均、水淺的標準。稻田耕整的同時,應當施加充足的基肥,提高土壤肥力。耕整后的大田應當充分沉實,結合稻田土壤類型合理控制沉實時間,一般沙壤田應當沉實1 d,黏土田應沉實2~3 d。
2.3 機械化播種
水稻機械化育秧前,要做好育秧盤準備工作,控制好秧盤的規格,以55 cm×28 cm×2 cm為宜;同時,要合理確定育秧盤數量,準備20~25個/667 m2為宜。機械化插秧時,要確保育秧盤無裂痕、殘缺等現象,表面要光滑,底部滲水孔要求整齊排列;要做好苗床土準備工作,以未噴施除草劑的菜園土最為適宜。苗床土應當經過消毒、堆悶處理后再使用,需準備營養細土70~80 kg/667 m2,每盤干土約3~3.5 kg,同時還應準備未拌肥的細土10 kg,方便蓋土使用;要合理確定水稻育秧田,以背風向陽、平坦便于操作、靠近移栽田的地塊為宜。育苗所使用的育秧盤,底土厚度控制在2 cm,鋪放時要求平整、均勻,覆土厚度控制在0.5 cm,確保無露籽等現象。機械化播種作業時,要控制好播量,建議播種45g/667 m2左右,均勻度要求達到90%以上,空穴率要求低于5%。水稻機械化播種時,推薦使用毯狀苗播種流水線、缽苗播種流水線等機具[4]。
2.4 苗期管理要點
水稻機械化播種后,應當做好保溫保濕等工作,促進種子發芽和秧苗生長。秧苗擺盤后應當覆蓋無紡布,等到長出1葉1心時應當及時揭布煉苗。要增強水分管理意識,育秧時推薦采用微噴灌溉技術,合理布設管道及噴頭,確保滿足灌溉需求。灌水時,每次噴灌時間以15 min為宜,保持苗期土壤濕潤,促進秧苗生長,實現壯秧培育。移栽使用的秧苗,應當達到壯秧標準,即根系發達、莖部粗壯、葉挺色綠、均勻整齊,以高度達到16 cm且長出3~4片葉時進行移栽作業最為適宜[5]。與此同時,水稻機械化插秧后,要增強病蟲害防治意識。苗期是水稻秧苗青枯病、紋枯病以及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高發期,此時若不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極易導致秧苗死亡,進而影響后期移栽作業,因此稻農要密切留意秧苗生長情況,一旦發現有病態變化要及時噴藥防治,合理選擇藥物,達到理想的噴藥效果。例如:稻飛虱,可使用吡蟲啉、噻蟲嗪等藥物噴霧防治;紋枯病,可使用噻呋·戊唑醇、噻呋酰胺·己唑醇等藥物噴霧防治。此外,要做好秧苗調控工作,這是防止秧苗徒長,增強秧苗抗旱防寒能力的重要舉措。推薦噴施多效唑、烯效唑等藥劑,達到理想的調控效果,促進壯秧的培育。
2.5 秧苗準備
機械化插秧前,應當將秧苗準備妥當,結合機插秧時間、進度等方面因素對起秧時間予以靈活的調控,建議以隨運隨起隨插最為適宜。起秧時應當先將穿過底盤滲水孔的部分根系拉斷,然后連盤帶秧同時提起平放,再卷苗脫盤并使用秧苗托盤、運秧架等運輸秧苗至田間地頭,然后及時將其卸下,整齊平放,讓秧苗保持自然舒展的狀態。秧苗起秧運輸整個環節,應當盡可能地降低搬動次數,防止造成擠壓對秧苗造成損傷甚至導致秧苗被折斷。秧苗運輸至田間地頭后,應當適當做好防曬工作,避免秧苗失去過多的水分導致枯萎甚至枯死。
2.6 機械準備
水稻機械化插秧作業前,做好機械準備工作非常關鍵。要認真對插秧機進行檢查調試,并對插秧的栽插株距、深度等各項參數予以靈活調控,保證插秧質量。針對插秧機的傳動部件,應當進行潤滑處理,并空轉3~5 min,確保各個部件轉動靈活無異常、無卡滯等現象,避免影響插秧作業順利進行。秧苗裝入前要將秧箱移動至導軌的一端,防止出現漏插的現象。秧塊應當緊貼秧箱,兩片秧塊接頭位置應當對齊,確保無間隙、無拱起等現象。為確保秧苗能夠順暢地下滑,可對秧箱面板灑適量水進行潤滑處理。
2.7 插秧要求
水稻機械化插秧時,應當嚴把插秧質量關,確保達到最佳的插秧效果。要根據水稻品種等因素靈活控制插秧量,正常情況下,常規水稻建議插育秧盤的秧苗
20個/667 m2,每穴插秧3~4株,基本苗控制在1.6萬~
1.8萬穴左右。雜交水稻建議插育秧盤的秧苗16個/667 m2,
每穴插秧1~3株,基本苗控制在1.5萬~1.6萬穴左右。機插秧時,要確保插入的秧苗深淺一致,密度均勻,漏插率要求低于5%,傷秧率要求低于4%,漂秧率要求低于3%,插秧深度控制在1.5 cm左右,不可太深,避免影響分蘗。機械化插秧后,應當重點做好水分管理工作,要求做到淺水回青、薄水分蘗、夠苗露曬,促進秧苗返青活棵。機械化插秧后3 d,應當做好人工補苗工作,密切留意秧苗成活情況,若發現有死苗缺苗等現象,要及時補苗,確保達到齊苗的目的。水稻機械化插秧時,推薦使用乘坐式4~8行水稻插秧機、手扶式2~4行水稻插秧機,具體可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選用。
2.8 機械化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是水稻插秧后的管理重點,科學落實田間管理工作,有助于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稻農應當制定完善的田間管理制度,明確田間管理內容和要點,重點做好除草、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等各項工作,確保水稻安全穩定生長。首先,水稻水肥管理方面,推薦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借助相應的壓力裝置與設備,將水和肥料一次性灌入稻田內,同時滿足水稻生長對水和肥的需求,促進水稻生長。其次,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時,若水稻種植面積較大,推薦使用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機動遠程噴霧機進行噴霧作業,合理確定起飛和降落點,確保起飛和降落點平整無障礙物,制定科學的飛行作業方案,合理規劃飛行作業路線,增強安全管理意識,無人機飛行作業時閑雜人員應當遠離稻田,垂直飛行時要求周邊10 m內無障礙物,飛行時應當控制好高度,以高于水稻2 m為宜,飛行時要保持直線,防止出現重復噴藥或漏噴等現象。要做到勻速飛行,以5 m/s左右最為適宜,不可忽快忽慢,防止影響噴藥效果。若稻田面積較小,推薦使用小型汽油機或蓄電池為動力的全自動噴霧器進行噴霧作業,提高作業效率。此外,水稻病蟲害防治時,還要重視對太陽能殺蟲燈的使用,將其安裝在稻田內,夜間開啟燈光,白天關閉,吸引鱗翅目害蟲并將其誘殺,減少稻田內的害蟲數量,減輕對水稻的危害。需要注意的是,雷電天氣禁止開啟太陽能殺蟲燈,否則會導致殺蟲燈受損,影響后期使用和殺蟲效果。要控制好殺蟲燈的設置數量,一般每1 333.33~2 000 m2稻田安裝一盞殺蟲燈即可。
2.9 機械化收獲
水稻成熟后,應當及時進行收獲作業,收獲時間過早或過晚,均會對水稻品質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控制好收獲時間非常關鍵。同時,要合理選用收獲機械設備,這是保證收獲作業質量的基礎。目前,水稻機械化收獲時主要采用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履帶聯合收割機。收獲前1周,應當停止澆水,然后在水稻達到蠟熟期時進行收獲作業,此時水稻無自然脫粒的現象,籽粒含水率在20%~25%,收獲后質量最高。無論使用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還是全喂入式聯合收割機進行收獲作業,要求行距和水稻種植行距相互適應,其行距偏差要求小于5 cm,降低收獲作業損失。水稻收獲時,要求割茬高度低于18 cm,確保無漏割等現象。機械割曬割茬高度應當控制在12~15 cm,脫谷綜合損失低于2%、谷外糙1%以下。此外,水稻機械化收獲作業后,應當進行機械化烘干處理,推薦使用低溫循環式烘干機等谷物烘干機進行烘干作業,可取得理想的烘干效果,降低稻米的含水量;然后再進行儲存作業,避免稻米出現發霉變質的現象,保證稻
米品質。
3 結語
綜上所述,水稻是七星關區主導糧食作物之一;為實現水稻高效生產的目標,要增強水稻栽培技術創新意識,摒棄傳統落后的栽培技術,積極推廣應用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栽培技術;同時,需掌握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栽培技術應用要點和注意事項,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優化水稻生產流程,使得水稻栽培更加地精簡、高效,減少人工勞動力的投入,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提升七星關區水稻高效化、機械化生產力和水平,保障糧食安全穩定。
參考文獻
[1] 王彩芬.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栽培管理[J].云南農業,2023(11):49-51.
[2] 余其軍.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栽培技術的應用[J].農家參謀,2022(14):28-30.
[3] 楊天海.水稻機械化育插秧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南方農機,2022(11):79-82.
[4] 章偉權.優質稻機械化育插秧栽培技術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21(22):20-21+24.
[5] 康玲會,朱麗芬,冷升璨.芒市機械化育插秧栽培技術的應用[J].云南農業科技,2021(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