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宣州區溪口鎮三株叢生古榧樹現狀的實地調查和分析,查明古榧樹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潛在隱患,針對古樹保護修復和景觀提升方法與措施進行研究與探討,并提出一些相應的措施和對策,以期逐步改善古樹的生長環境,提升樹體生長勢。
關鍵詞:古榧樹;修復;保護;景觀提升
榧樹性喜溫濕涼爽,成年結果后則要求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肥沃、濕潤、通透性好的微酸性到中性的沙質土壤,年平均氣溫14~17℃,極端最低氣溫-l5℃,極端最高氣溫43.2℃(北緯27°~32°亞熱帶丘陵山區),忌積水低洼地,干旱瘠薄處生長不良,能耐寒。榧樹對綠化工作以及城市美觀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以研究古樹保護修復和景觀的提升方法,以期實現古樹資源的長期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1 古樹現狀分析
(1)3株古榧樹生長地點均為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溪口鎮天竺村密龍塔組村中心位置。經度:118.72759044,緯度:30.58837427,海拔:320 m。其中一級古樹1株,樹齡:550年,樹高:25 m,胸徑:410 cm,冠幅:13 m×11 m;二級古樹2株,樹齡均為350年,樹高28 m,胸徑分別為360 cm、380 cm,冠幅分別為:13 m×15 m、13 m×11 m。
(2)3株榧樹根部深埋,樹池封閉,嚴重影響古樹地下水汽循環能力。
(3)干體朝天洞內寄生物明顯,積水后更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襲,從而加劇古樹干腔腐朽。
(4)樹體藤蔓密集,嚴重影響古樹通風采光。
(5)干體韌皮部缺失嚴重,不利于古樹正常生長。
(6)古樹枯枝明顯,斷枝易造成安全隱患。
2 榧樹形態生物學特征與主要價值
2.1 生物學特征
2.1.1 形態特征
榧樹屬喬木,是雌雄同株植物,雄球花圓柱狀長約8 mm,雄蕊各有4個花藥,藥隔先端寬圓有缺齒。種子橢圓形、卵圓形、倒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4.5 cm,徑1.5~2.5 cm,熟時假種皮淡紫褐色,有白粉,頂端微凸,基部具宿存的苞片,胚乳微皺;初生葉三角狀鱗形。將榧樹種子橫切面展現耐病分析,能夠進一步掌握榧樹生物學層面的形態特征。
全景現狀
2.1.2 生長環境
宣州區溪口鎮3株古榧樹具有非常悠久的生長歷史,可以根據其周邊氣候環境得出,榧樹適宜在氣溫相對較高地區生長,幼樹喜陰涼,不耐高溫干旱和強日照,結實以后需要充足的光照條件,光照不足則產量低,品質差。成年榧樹則具有較強的抗旱性,生長速度更快。另外,榧樹對于地形地貌也是有著直接要求的,一般分布在低海拔地區,在低山丘陵地帶陰坡、半陰坡位置。榧樹伴生樹種與群落類型相對較多,一般以南方紅豆杉、山核桃、杉木、毛竹等作為主要伴生樹種,更能夠有效促進榧樹生長。
2.2 主要價值
2.2.1 觀賞價值
榧樹在現階段社會發展進程中數量相對較少,是需要重點保護的綠色植物之一。宣州區溪口鎮3株古榧樹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保護意義,由于榧樹具有枝葉茂密、樹冠開張整齊、枝葉繁密、耐陰性強等特點,所以在具體生長過程中能夠長期保持樹冠外形,也為之后其生長階段良好觀賞性價值體現提供了基礎支撐。榧樹由于自身生長具有一定特性,這也就需要在現階段保護階段加強對其美觀程度保護,更進一步體現出其強大的觀賞價值。將榧樹種植在庭院當中、房前屋后,能夠為現階段綠化工作以及城市美觀程度提升提供引導,更是促進了新時代背景下榧樹的美觀程度以及觀賞價值。
2.2.2 經濟價值
榧樹是林業綠化工作中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宣州區溪口鎮三株古榧樹作為有著悠久發展歷史古樹,能夠將歷史發展獨特魅力展現出來,更是給地區群眾帶來了獨特且重要的經濟價值。由于榧樹生長過程中具有邊材白色、心材黃色、紋理直、結構細、硬度適中、有彈性、有香氣、不開裂、耐水性強等特點,進而為其在之后生長過程中經濟價值提升提供了支撐。尤其是在建筑行業飛速發展進程中,榧樹可以為建筑、造船、家具等提供優良木材,干果香榧亦可榨食用油,假種皮可提煉芳香油。
2.2.3 藥用價值
榧樹每一個部位都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以榧樹種子為例,其中含54.3%的脂肪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是高達74.88%,經過提煉、加工后,榧樹種子味甘、澀,性平。歸大腸、肺經。其在現階段中醫治療領域中,更是具有殺蟲、消積、潤燥等作用。主治腸道寄生蟲病,小兒疳積,肺燥咳嗽,腸燥便秘,痔瘡。
3 修復措施
(1)枝條整理、枯枝修剪。剪除樹體枯枝,整理活枝,減少養分消耗,增強通風采光能力。重點梳除下垂枝、交叉枝、內膛枝、病蟲枝、殘枝等枝條,枝條直徑5 cm以下可采用高枝剪直接鋸斷,直徑10 cm以上要用三鋸下刀法,以防劈裂損傷活組織,剪口涂抹傷口修復劑,以防傷口裂開感染病菌;修剪后不能有明顯枯枝,通風、透光條件明顯改善。修剪完成后及時清理地上殘枝,減少火災隱患,避免滋生病蟲。
(2)藤蔓清理。摘除樹體細小藤蔓,較粗壯藤蔓采用摘葉留藤,去小留大的方式進行疏剪。藤蔓剪口位置最好在3 m以上,藤蔓攀附方向改變的節點。
(3)樹洞仿真修補3處。清除樹洞內部腐爛物,噴施二氯異氰尿酸鈉500倍液混合丁硫克百威800倍液,殺滅洞內病蟲。樹洞整形,安裝內置鋼筋龍骨,龍骨適當起伏,龍骨結合處需加固在內部枯死木質部,然后刻畫紋理,待完全干燥后進行仿真著色,顏色要與樹體整體色調一致,整體感觀自然、滄桑、協調。
(4)樹池開孔8處。沿樹池低洼處從底部距離地表20 cm處開孔,安裝排氣網罩,改善地下水氣循環能力。
(5)干體打磨防腐3 m2。外露木質部直接打磨,對干腔內部腐爛物進行高壓清洗、打磨。噴施3%~5%季氨銅溶液(地表要防護墊層),待完全干燥后噴施熟桐油3遍,每遍間隔2~3 h,最后涂抹環氧樹脂3遍。
(6)人工降土。在古樹投影邊緣及樹池邊緣探明根系后進行適當降土,緩解深埋問題,降土后形成中高周低態勢。
(7)復壯器安裝3套。土壤改良完成后,在根系周邊開挖直徑18 cm,深110 cm的安裝坑,按照方位將裝置放入坑中,回填踩實,裝置帽頭高出地表2~5 cm。內部澆灌GGR生根液50 ppm,惡霉靈1 000倍液,養護根系。
(8)病蟲害防治。榧樹病害較少,主要是紫紋羽病;常見害蟲為香榧碩麗盲蝽、香榧癭螨白蟻、紅蜘蛛。初春季節養護時發現病蟲參照以下內容去甄別施藥。
①紫紋羽病。用55%敵克松(敵磺鈉)500倍灌根,或用50%多菌靈500倍加3%多氧清500倍灌根,或用25%苯醚甲環唑3 000倍灌根。
②香榧碩麗盲蝽。在第1、2代若蟲期、成蟲期,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25%的溴氰菊酯1 500倍液或0.5%的苦參堿水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1]。
③香榧癭螨。葉部受害后,先是葉脈失綠,變成灰黃色,似鐵銹狀,繼而全葉焦枯,最后提早脫落,導致生長衰弱。4月中旬初展葉期,在木虱尚未形成蟲癭角前,噴施1.8%阿維菌素乳油1 200~1 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5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3 000倍液或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2]。噴藥時,應注意噴灑葉面、葉背,霧滴要細,噴施要均勻。第1次噴藥后,隔7~10 d再噴第2次藥,需連續防治2次。
④白蟻。依據白蟻泥被、泥線、飛孔等外露特征,跟蹤并找到蟻道,人工挖巢并加以清除。每年4—6月份,在繁殖蟻羽化分飛盛期,采用黑光等誘殺有翅成蟻。在種植坑內噴灑5%毒殺酚粉劑;或在受害植株基部附近噴施或灌澆氯丹乳劑50~100倍液;找到通向蟻巢的主道,將煙筒的出煙管插入主道,用泥封道口,再將殺蟲煙霧劑放入壓煙器內點燃,扭緊上蓋,煙便從蟻道自然壓入巢內。
⑤紅蜘蛛。葉部受害后,葉面形成長角狀蟲癭,嚴重時葉面畸形,蟲癭處焦枯,導致早期落葉[3],生長衰弱。4月中旬初展葉期,在木虱尚未形成蟲癭角前,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5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3 000倍液或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3]。
4 養護措施
古樹修復結束后應跟蹤養護1年,制定管護措施,建立獨立檔案與養護表,按月記錄古樹信息。不得在古樹樹冠垂直投影5 m范圍內,從事非保護性的影響古樹生長的活動(堆放垃圾、傾倒廢水、踩踏、縱火);落實專人管護,及時拔草、防治病蟲。防止人為破壞,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定期查看古樹生長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處理。
4.1 動態監測
(1)新梢生長量,發現古樹葉子萎蔫或大量異常干枯、脫落、春季不發芽等異常要及時上報。
(2)病蟲害,發現古樹葉片、枝干、地表、土壤中有病蟲害活動,要及時制定針對性防治措施。
(3)水患,發現古樹根部大量積水或根部土壤龜裂,要及時制定相應措施進行給排水處理。
(4)營養,發現古樹營養缺失,要通過地下環境改良裝置根部施肥或噴施葉面肥,主要肥料為:根部施農家肥、古樹專用肥、菌肥等。葉面噴施含氮、磷、鉀、鐵、鋅、錳、硼、銅等大量或微量元素的復合液,嚴格按廠家說明定量使用。
4.2 惡劣天氣防護
夏季高溫高熱,干旱時要對古樹進行及時補水;冬季嚴寒要對古樹進行適當裹干處理(高度2 m),根部進行覆蓋草席、土壤等進行根部防寒處理。
4.3 競生植物清除
古樹周邊雜草、雜灌、藤蔓盡可能人工清理,嚴禁使用任何除草劑產品,以防藥害造成古樹死亡,一旦發生藥害,及時用赤霉素或生根粉混合復硝酚鈉進行噴霧、灌根處理。
4.4 應急響應
(1)古樹周邊嚴禁明火,古樹樹體高大,一旦失火,要及時滅火同時撥打火警119。
(2)古樹遭到雷擊,要第一時間上報相關部門,待專家做出救治方案后,再進行后續處理。
(3)古樹遭到盜伐、車輛撞擊等時,要第一時間控制嫌疑人或肇事者,留取證據,同時上報相關部門,待專家做出救治方案后,再進行后續處理。
5 景觀提升
(1)游步道鋪設30 m。環樹鋪設汀步石,減少游人踩踏,防止土壤板結。汀步石下方鋪設粗砂和碎石子,防止雨季泥土上濺。
(2)根頸部鵝卵石鋪設3處。在古樹根基部疏松土壤后鋪設粗砂3~5 cm厚,然后距離干體20 cm處鋪設鵝卵石5~10 cm厚,鋪設半徑為50~60 cm。保持基部干凈干燥,減少病蟲滋生。
(3)增設石桌凳1套。古樹邊緣增設石桌凳1套,用于連接游步道,石桌凳下鋪防滑石板9 m2。
(4)綠化提升。沿游步道栽種綠籬60 m,防止游人進入古樹營養區,造成土壤板結。綠籬可選用南天竹或紅葉石楠球。綠籬外空曠處種植花叢3~5處,其余空地栽種矮麥冬,減少裸露土壤范圍,提升景觀效果。
6 結論
對宣州區溪口鎮的三株古榧樹進行保護修復和景觀提升不僅有助于保護這些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也對于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和促進旅游開發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實施上述建議和措施,可以實現對這些榧樹等古樹資源的長期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 馬原,劉均,王曉東,等.安康市樟頸曼盲蝽危害與防治[J].陜西林業科技,2018,46(1):43-45.
[2] 閆文濤,張懷江,岳強,等.梨園綠盲蝽的診斷與防治實用技術[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20(11):24-25.
[3] 白東紅.延安市區園林植物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4(2):10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