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的關鍵是鄉村教育振興,而鄉村教育的基礎在義務教育階段。現階段,我國鄉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呈現以保障效率公平為前提、以優質發展為理念、以共享為根本遵循的實踐樣態。鄉村義務教育發展存在著生源數量和質量面臨挑戰、人才供給制度存在短板和鄉村特色教育起步較晚等問題,制約鄉村教育的全面發展與提升。本文通過分析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義務教育的行動對策,提出全面提升鄉村義務教育供給效能、完善鄉村教師成長體系、打造鄉村教育振興共同體等改進策略,為鄉村教育發展提供可行的路徑與思路。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通過義務教育事業,特別是鄉村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對國家建設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優先發展教育為偏遠地區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機會,為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提供基礎和條件。2023年6月,中共中央《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下文稱《意見》)提出建立優質均衡義務教育服務體系的要求,以更為有效地適應教育強國建設的復雜需求。文件明確強調,全面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核心目標在于推動城鄉整體協同發展,確保各群體在教育領域獲得公平的發展機會。
1 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樣態
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保障效率公平為前提。《意見》提出“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鄉村教育實踐也在不斷演進涌現出多種辦學模式,如城鄉學校捆綁發展、骨干教師交流輪崗、學校委托管理、集團化辦學等,促進和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這些模式為城鄉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提供有益借鑒,保證鄉村學校以“量小質優”為基本格局。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鄉村學校由數量擴張向內涵充實轉變,質量水平大幅躍升。
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優質發展為理念。鄉村學生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飛躍體現出“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鄉村教育振興進程。鄉村教育振興對應城鄉教育一體化具有相似性與差異性。鄉村現代化教育以人為中心作為基本立場,將鄉村教育的育人性與鄉村文化發展融為一體,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著眼于提升鄉村人口質量和培養高質量的鄉村人才,進而將鄉村人口資源轉化為促進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源[1];差異性體現在鄉村教育振興在鄉土資源優勢上的不同,因之實現城鄉教育的高位均衡。在推動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過程中,通過政府、學校系統以及社會各方需共同努力,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如社會資源、農耕文化資源等,重構高質量鄉村教育體系,從外在幫扶轉向內生發展,促進城鄉教育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努力實現鄉村教育的均衡發展。
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共享為根本遵循。首先,借助數字智能共享使優質資源全民享有。一方面,緩解鄉村學校信息資源不足,打破城鄉信息壁壘;另一方面,通過數字技術基礎設施改造,建設數字智慧校園。在這個過程中,鄉村教育吸收并再創造技術的價值,形成具有鄉土特色的教育體系,進而實現鄉村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其次,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跳出鄉村的空間維度,在強調鄉村振興的同時,要確保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齊頭并進。鄉村的提質增效扭轉城市教育對鄉村教育的“虹吸”效應,逐步縮小城鄉義務教育差距,實現城鄉教育的融合發展,解決“鄉空”的現實困境;通過城鄉教育一體化均衡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縣級教育“擴容”,解決“城擠”的人口維度。
2 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現實困境
2.1 生源數量和質量面臨挑戰
義務教育階段生源縮減。首先,我國人口出生率明顯下降,給義務教育階段生源帶來挑戰。2022年,我國首次出現人3BuWeZf/t2EI40Hhl3B00w==口負增長,人口維度不均衡導致生源數量縮減。其次,鄉村人口“晚婚晚育”現象與不斷增長的離婚率,導致鄉村生育率低。最后,鄉村“少子化”結構縮減在校生數量規模。鼓勵生育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作用逐漸衰弱,現代農村人口生育意愿發生變化,鄉村人口進入“少子”狀態。鄉村中小學數量及在校生規模未來將持續萎縮。
優質生源流失嚴重。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導致鄉村學校學生數量進一步減少,村落學齡人口外流。首先,人口向城鎮的流動。根據國家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數據統計,2010—2020年
全國鄉村人口年均減幅2.76百分點,城鄉人口比例從1.01∶1增長至1.77∶1,增長近1倍。其次,鄉村學校優質生源向城市流動。盡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推進、2012年對鄉村學?!俺伏c并?!钡恼邉x車,2012—2020年年均減幅仍高達4.8百分點。最后,鄉村學校陷入“空心化”的困境[2]。城市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良好教育環境對鄉村教育發展構成制約。雖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鄉村教育的硬件和軟件設施有所補充改善,但與城市教育相比仍存在客觀差距,城市虹吸效應導致農村家庭將孩子帶到縣域上學,縣域家庭將孩子帶到城市上學的現象。
2.2 人才供給制度存在短板
優質教師供給不足。首先,鄉村教育天然劣勢是城鄉師資差距。2019年以前,在我國每年60多萬名畢業師范生與基礎教育提供25萬個需求崗位的供需倒掛現狀下,僅有近30%的師范生到城鄉學校任教。鄉村振興背景下,公費師范生政策、優師計劃、特崗計劃、城鄉教師交流輪崗等強化鄉村教師培養的政策出臺,大批專業師范畢業生到鄉村任教緩解教師不足問題。數據顯示,2022年底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本科以上學歷專任教師比例為81.02%,鄉村義務教育階段本科以上學歷專任教師比例為76.01%,鄉村師資隊伍依然較城市落后。其次,教師“離土離農”的信念困境制約教師留崗。師范生培養環境的“去鄉離土”導致其鄉村教育情懷的欠缺,不愿意去鄉村任教,到崗因個人發展原因申請調離比率較高。
教師職業價值受限。首先,教師傳承鄉土文化作用被削弱。宏觀語境下鄉村義務教育的向城化,使傳統鄉土文化與現代鄉村教育內容之間的裂痕逐漸顯現,鄉土文化自信受到沖擊;中觀語境下教學場域與當地區隔導致地方文化衰落;微觀語境下教育者脫離鄉村環境,導致服務鄉村的意愿與能力代際區隔,鄉村教育主體的身份“異化”,城市教育理念與本土文化缺乏有效融合。其次,教師的社會服務功能被削弱。教師的職能不僅是教育育人,作為鄉土場域中文化資本的所有者,還承擔著文化傳播、參與公共服務、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社會服務功能。然而,隨著鄉村人口、產業和治理的空心化,鄉村教師作為治理主體,融入性差,鄉村教師參與公共事務的動力減弱。教師職業作用發揮受到限制,使教師資源供給與治理效果難以實現良性循環。
2.3 鄉村特色教育起步較晚
學校教育的路徑依賴。一是過度依賴城鎮教育已有發展經驗。現階段我國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模式是將鄉村與城鎮教育對齊,甚至同化鄉村教育。不同地區教育有不同的特征,忽視本土特色資源僅將城市現有模式照搬到鄉村,不但建設過程中易造成鄉民缺乏共情的“他期待”,建設結果也會導致學校同質化與鄉村特色化的怠懶。二是過度依賴指標,“指標化”使執行出現偏差。指標化有利于政策執行效果的直接顯示和監督考察,但由于教育執行環境差異和有限的教育資源,在以政府為主、自上而下推進鄉村教育發展過程中,通過硬性指標衡量和評價政策,容易導致鄉村教育考核出現唯指標與刻板化,著重以“他標準”衡量自身建設成果,必然導致鄉村特色教育發展缺乏內生動力。
特色文化教學發展遲緩。首先,教育資金投入總量提升但文化關懷不足?!疤岣哙l村教育質量”是鄉村振興對接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當前“以縣為主”的投入體制和衡量標準,加之鄉村學校資金投入重點多放在基礎設施建設、教學設施建設等硬件設施上,特色文化教學發展關注不足。鄉村教育振興也是以文興教的文化歷程,如果不能消除城鄉之間根深蒂固的文化排斥與隔閡,單純依靠物質資源投入只會形式上使城鄉教育發展水平接近,而不能實現本質上城鄉教育的一體化。其次,教學策略脫離鄉村課堂語境,影響教學成效?,F代化教育是在對服務人群教育需求理性判斷的基礎上提供的專業性教育服務,而不是簡單迎合服務人群的短期功利主義教育需求或對教育服務的片面需求。鄉村教育振興通過傳承優秀鄉土文化,推動鄉民精神富足、增強歸屬感。通過學校特色文化教學,煥發鄉土文化的新活力,實現鄉村精神文明高質量發展。“城鎮化就是標準化”背景下,鄉村文化話語權逐漸衰落;鄉村學校為控制緩解近年來不斷縮減的生源,更強調以分數為導向的教學,試圖通過提高鄉村教育“入學率”“升學率”留住學生而忽視學校的特色發展,鄉村學生缺乏本土化教育,使年輕一代的鄉土文化傳播者和再生產者減少,導致鄉土文化的衰弱和失傳。
3 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應對策略
3.1 全面提升鄉村義務教育供給效能
鄉村振興背景下加速鄉村教育現代化建設,關鍵在于留住本地生源。鄉村產業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通過鄉村產業振興創造更多鄉村就業崗位吸引人口回流,留住家長從而留住學生;通過加大鄉村創業補貼力度、宣傳優秀返鄉企業家事跡鼓勵青壯年返鄉創業就業;通過縮小城鄉差距、改善鄉民生活水平,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為鄉村教育惠民提供基礎物質條件。
保障優質鄉村生源需要注重提升鄉村教育供給的有效性和創造性。首先是積極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向基層鄉村學校拓展。學校教育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基礎,在經濟增速趨于放緩的背景下通過優化現有資源配置、完善現有硬件設施、城鄉教師交流輪崗、城鄉學校合作辦學等措施,提升鄉村學校教育水平。同時,積極傳播鄉土文化,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創新鄉土教育課程,使鄉村教育回歸“鄉土本質”,引導學生培養文化、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學習儲備,培養鄉村生源的鄉土情懷,使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成為鄉村振興的后備力量。
3.2 完善鄉村教師成長體系
完善鄉村教師成長體系,對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激發教師的工作動力、促進城鄉資源均衡分配具有重要意義[3]。首先,完善待遇體系。通過優化工資收入結構,在級別和工作年限決定基本工資的基礎上引入價格調節,使教師的基本工資水平和當地消費水平相適應;完善津補貼的項目類型,將教師生活成本列為重要的補貼標準依據,對鄉村教師的奉獻采取持續性激勵。其次,提高教師的現代化從教能力。一是利用信息化資源賦能鄉村教師教育能力。通過新時代鄉村“數字教育”行動計劃提升鄉村教育質量,滿足鄉村中小學在現代化課程服務中的需求,促進行政、鄉土、黨建、法治及信息技術等專項課程的深度融合,確保教育資源的均等可達。二是強化教師鄉土情懷。肩負著守護、傳播和引領鄉土文化的使命,鄉村教師扎根于鄉土,緩解傳統文化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逐漸消解。最后,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契合鄉村特色教育的要求。作為鄉村先進文化的引領者,鄉村教師需具備深厚的情感根基、堅定的服務意識,提高鄉村教師自身的數字素養的同時,要鼓勵鄉村教師將本土文化融入教學中,促成“智能+特色文化教育”的深度結合,打造出彰顯鄉村特色的優秀文化標識。
3.3 打造鄉村教育振興共同體
公平均衡是義務教育供給的最根本特征,在鄉村教育均衡發展階段,其成功不僅依賴于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推動,也需要自下而上的鄉村內生力量的積極參與,形成“堅持政府推動引導、社會市場協同發力”的協同機制。首先,加強引導推動。構建上下貫通的鄉村教育政策體系,對鄉村教育進行全方位支持,引領鄉村教育步入穩定長效的發展態勢[4]。同時建設信息反饋機制,及時了解鄉村教育的需求和問題,為政策制定和資源配置提供科學依據。此外,政府協調社會資源,強化優質帶動、資源共享、互補合作,引導全國優質教育資源參與鄉村教育振興。
高質量鄉村教育振興需要積極發掘鄉村內生力量,實現自下而上的參與。政府在一體化進程中要注重角色轉變和職能轉型,給予鄉村主體的自主發揮空間;鄉村基層政府需要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主動挖掘本土教育資源,引導鄉村教育融入鄉村文化元素,推動鄉村教育“自我造血”功能的實現。不僅包括培育自身本土化、專業化人才,課程本土化綜合化等“軟件”建設,還包括促進鄉村學校的各方能動主體建設、加強社會和市場在鄉村教育工作中的參與,形成多元主體的鄉村教育振興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杜尚榮,張娜.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鄉村教育振興的邏輯理路和實踐向度[J].教育科學,2023,39(5):82-89.
[2] 周均旭,常亞軍.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教育轉型銜接的三重向度與現實進路[J/OL].現代教育管理,2024(5):39-49.
[3] 羅茜.資源投入“內卷化”與鄉村義務教育功能偏移——基于結構功能主義視角[J].教育與經濟,2024,40(2):89-96.
[4] 柳海民,楊宇軒,張曉梅.優質均衡:義務教育發展的時代轉換、學理闡釋與現實指向[J].現代教育管理,2023(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