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洪澇災害風險不斷增加,河道防洪面臨嚴峻挑戰。本文分析了我國河道防洪的現狀,指出了洪水威脅加劇、河道管理不善、防洪設施老化、防洪投入不足等主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加強河道治理、完善防洪設施、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防洪預警等治理措施。只有采取綜合性的治理措施,才能有效提升我國河道防洪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關鍵詞:水利工程;河道防洪;防洪現狀;治理措施
河道防洪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障國家水安全、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發的國家,每年都有大片地區遭受洪水侵襲,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加強河道防洪工作,提高防洪抗災能力,是水利部門的重要職責。本文將從河道防洪現狀入手,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以期為今后的河道防洪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 我國河道防洪現狀
1.1 洪水威脅加劇
氣候變化造成的極端天氣事件日益增多,加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給我國河道防洪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洪水災害頻發、強度大、影響范圍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權威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0—2020年,我國每年平均有7 000多萬人次遭受洪災的嚴重影響。
特別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更是首當其沖。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不透水面積也在持續增加,一旦遇到強降雨、雨雪等極端天氣,內澇災害就會接連不斷地發生,對城市的正常運轉造成沉重打擊。以2021年7月為例,河南省遭遇了有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特大暴雨,鄭州市更是遭受了洪災的沉重襲擊,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洪水威脅的加劇,既有自然因素的影響,也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全球變暖加劇了水循環過程,極端降水事件更加頻繁;同時,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也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因此,提高防洪能力、增強抗災救災實力,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表1列出了我國部分河流淤積和違法侵占現狀數據,反映出河道管理形勢的嚴峻性。
1.2 河道管理不善
我國河道管理存在多種問題,管理粗放是其中的重要表現。一些地區河道沿線秩序混亂,亂占河道、亂堆物料、亂搭建違章建筑等現象屢禁不絕。這些行為無疑加劇了河道淤積,阻礙了行洪TnnyvLgQgevGoJOWEk91Ug==通暢,極大地增加了洪災風險。河岸侵蝕失治是另一個突出問題。部分河道未按規范設置護坡及緩沖帶,河岸植被破壞嚴重,再加上水土流失,河岸遭到嚴重侵蝕。一旦遇到洪水沖擊,易引發決口、垮岸等險情,威脅沿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此外,河道污染問題亦不容忽視。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面源污染等,使部分河流水質嚴重惡化,達不到防汛排澇的基本要求。一旦汛期來臨,污染河道不僅阻礙泄洪,還可能對周邊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后果不堪設想[1]。河道管理如此粗放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對河道管理重視不夠。因此,加強河道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1.3 防洪設施老化
我國許多重要河流的防洪設施由來已久,多數建于20世紀,防洪標準較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設施自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失修問題。一些重要堤防、護岸等設施已難以滿足現代防汛需求。水閘、泵站等關鍵設施老舊落后,抗御能力較弱,難以抵御極端洪水事件的沖擊。山洪、沙石流等災害更是對這些設施構成了巨大威脅。此外,部分防洪工程長期未能得到應有的修繕加固,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遇到超標準洪水襲擊時,可能會發生決口、垮壩等事件。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許多老舊設施在當初建設時,并未充分考慮到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城鎮化等因素的影響,這些設施已經難以滿足現代防洪要求,亟須進行更新改造。可以預見,未來一個時期內,防洪設施更新改造將是我國河道防洪建設的重點,也必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2]。但與洪災帶來的損失相比,這樣的投入是完全值得的,因為其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1.4 防洪投入不足
許多重大洪災事件都向我們敲響了警鐘,河道防洪投入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防洪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雖然近年來政府在財政預算中用于防洪的資金投入有所增加,但與日益嚴峻的形勢和實際需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從投入結構來看,預防性投入明顯不足。由于資金限制,許多地區的防洪設施建設步伐緩慢,只能依靠有限的資金維護修繕已有的老舊設施,無力大規模新建或更新改造。這無疑使得我們在應對超標準洪水時處于很被動的局面,很容易出現“重災區無重點工程防護”的情況,付出沉重的經濟和人員傷亡代價。防汛抗災救災能力建設也是一個投入較為薄弱的環節[3]。一些地區雖然高度重視防汛搶險工作,但由于資金短缺,往往難以配備足夠的專業裝備和應急物資儲備。應急搶險時常不得不臨時征用民用設備和物資,救援效率和質量很難得到保證,應對突發災情的能力受到了嚴重制約。
此外,防汛基礎設施建設在資金投入方面也存在不平衡的現象。內陸地區防洪投入相對充足,而一些地處偏遠、經濟條件落后的地區,防汛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后,抗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可以說,防洪減災是一項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系統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4]。當前,我國防洪投入仍顯緊缺,特別是預防性建設和應急能力建設方面投入不足,已成為防洪能力提升的關鍵瓶頸。只有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優化投資結構,協調內陸與偏遠地區的投入差距,我國的河道防洪能力才能全面增強,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 河道防洪治理措施
2.1 加強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是河道防洪的關鍵基礎,是提升防洪能力的重中之重。我們應當堅持以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為輔的防洪理念,全面推進河道治理工作。首先要加大河道疏浚力度,清除淤積,消除影響河道行洪的各種障礙物。對于一些河道曲折、行洪不暢的河段,可以通過直切曲、開挖行洪區等措施來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河岸防護也是河道治理的重要內容。當前大力推行生態護坡,利用植被防護的方式,既能減緩河岸侵蝕,又能改善河流生態環境。對于一些山區河流,則應加強山體防護和植被恢復工作,減少水土流失,避免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威脅河道安全。通過全方位、系統化的河道治理,不斷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和安全度,為河道防洪奠定堅實基礎[5]。
此外,還需要加強河道管理,嚴格管控河道占用行為。對河道內存在的一切違法建筑、堆物等障礙物,要果斷予以清理,還河于民。建立河長制和河道巡查員制度,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杜絕亂占亂搭等行為。此外還要完善河道管理法規,對河道保護范圍、岸線控制等做出明確規定,保護好河道行洪空間。只有河暢行洪,才能真正提高防洪能力。
2.2 完善防洪設施
完善防洪設施建設,是增強我國河道防洪實力的重中之重。針對現有老舊設施存在的問題,我們應依據防洪標準和當地城鎮化發展實際,有序推進新建、擴建和加固工程,大幅提升防洪設施的抗御能力。對于主要河流干流,要系統提高防洪標準,加固和新建一批重要堤防、閘壩、泵站等骨干設施,確保核心防線的安全穩固。在城市地區,應設置滯洪區、蓄洪區,加大暴雨排水管網、泵站等設施建設力度。一些重要交通干線也需要修建橋涵、防洪墻等工程保護。此外,區域防洪設施布局還須統籌考慮。編制流域綜合規劃,合理布置庫壩、調蓄洪區等調節設施,并保證其聯防聯控工程配套完善,相互銜接有序。只有整體防護體系到位,才能最大化發揮防洪設施的作用,避免出現“插花式”防洪帶來的薄弱環節。重視新疆、西藏等邊疆民族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防洪設施建設,也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這些地區洪澇災害往往具有流域面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力大等特點,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精準施策,因地制宜地推進防洪工程。對于存量老舊設施,政府應加大改造力度,緊跟現代標準,確保功能性和安全性。通過工程改造和生態修復,充分延長設施使用壽命。針對確實無法滿足使用要求的,則應實施拆除重建,杜絕一切安全隱患。
2.3 優化水資源配置
合理調配水資源,是國家防洪減災的重要措施。我們要科學規劃、統一布局蓄滯洪區,充分利用濕地、溝渠、低洼地帶等,盡可能多地儲存和暫存洪峰流量,發揮其蓄洪調節作用。在水庫運行管理上,也應預留出充足的防洪庫容,一旦遇到洪水來襲,可以立即騰出空間予以攔蓄。與此同時,加強流域內的水利工程群協調聯防聯控尤為關鍵。不同工程應依據流域防洪總體規劃,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運行調度方案,共同完成防洪任務。在遭遇大洪水期間,上游水庫要主動攔洪,下游河道則應盡可能擴大泄流,錯峰疏泄,防止出現疊加效應。還應努力挖掘流域的蓄洪潛力,深入排查各類溝渠、塘坑、湖泊、低洼地帶等,統籌規劃和建設,在規避險情的同時發揮其儲蓄調節洪水的作用。在高原地區和連片山區,還可設置若干分洪分流工程,趁早疏導山洪砂石流,減輕下游洪峰壓力。在推進現代化水網建設中,也要留有余地,將防洪理念貫穿其中,最大限度發揮其蓄滯調蓄功能。在規劃運行等環節都要充分考慮防洪需求,使之真正服務于防洪減災。當然,水利工程與工程外措施的相互配合也是優化水資源配置的重要內容。在挖掘工程措施蓄泄洪潛力的同時,也要注重植被恢復、生態修復等工作,增強流域的天然防洪能力。
2.4 強化防洪預警
防洪預警能力的提升,直接關乎防汛搶險的及時有效。因此,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切實增強防汛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第一是加強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擴大自動監測站網覆蓋面,提高監測精度;引進先進的氣象水文數值預報模型,著力提高預報預警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只有獲得及時精準的監測和預報信息,才能為防汛決策提供可靠依據。第二要健全應急預案,做好各種防御準備。根據不同洪水情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應急預案,明確各方的職責分工。提前做好疏散撤離預案,確保人員能夠安全撤離。還要儲備好充足的防汛物資,包括救援裝備、臨時帳篷、食品等,確保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第三是加強防汛應急隊伍建設。重視培養一支專業化、常備化的搶險救援隊伍,提高其快速反應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隊伍編制要合理,裝備要精良,并時常進行各種應急演練,保持隨時待命狀態。此外,還要努力提高全社會的防災自救能力,普及基本的避災知識技能。第四要加大防汛宣傳和培訓力度。新媒體時代,要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提高防汛宣傳的覆蓋面和實效性。組織定期的防汛知識培訓,不斷提高公眾特別是基層干部群眾的防災意識和應對能力。同時,也要借鑒海內外的成功經驗做法,汲取防汛新理念新思路,為我國防汛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3 結語
我國河道防洪形勢依然嚴峻,治理任務艱巨。各級政府和水利部門要高度重視河道防洪工作,加大防洪投入,采取切實有效的治理措施,不斷提升河道防洪能力。同時,要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防洪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河道防洪的良好局面。只有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才能有效提高我國河道防洪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夏磊,孫國煥,張亮亮.濟寧市防洪除澇體系建設淺析[J].治淮,2024(3):16-17.
[2] 楊銳.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整治方案探析[J].陜西水利,2024(1):107-108+114.
[3] 董亞會.河道防洪工程監理控制要點及“提質增效”措施探討[J].水利技術監督,2023(11):128-130.
[4] 李小環.某河道防洪工程設計[J].水上安全,2023(12):160-162.
[5] 梁春陽.黑峪河山洪溝防洪工程治理方案探討[J].海河水利,2023(8):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