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育人是切實踐以行立德樹人為目標和任務的有效方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實踐育人和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在此形勢下,農業類高校要根據大學生的專業特征、實際能力,組織大學生開展多元化的鄉村振興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在社會服務、文化傳承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優勢。對此,本文通過分析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實踐的重要性,提出相應的實踐策略,以期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提供助力和支持,并為類似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類高校;大學生;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政府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而提出的重要戰略。在此背景下,農業類高校大學生作為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群體,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作用。農業類高校大學生不僅擁有豐富的農業科技知識,還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如何更好地引導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鄉村振興實踐中,切實發揮專業優勢,是現階段各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為了有效解決此問題,探究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實踐策略尤為重要。
1 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性
(1)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特長。同時,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力量,具備良好的科學素質和專業知識,能夠為鄉村帶來比較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科學技術,還可以將自身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在農業生產中實踐應用,以此推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改善農產品的加工和運輸環節,從而實現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2)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在助力鄉村振興時,可切實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推動鄉村產業革命。農業類高校大學生能夠幫助發展新興產業,如農村電商、鄉村旅游、農業特色品牌、鄉村旅游等,為鄉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傳統農業經濟向多元化、現代化的轉變。(3)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還有助于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其可將所學的政治學、社會學等知識應用于鄉村治理實踐中,推動鄉村政治建設的進步。例如,通過參與村委會工作,推動鄉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提高鄉村治理的效能。(4)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可發揮自身優勢,促進鄉村文明建設。大學生可通過參與農村的公益活動和社區建設,帶動鄉村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提升鄉村社會的整體素質[1]。
2 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2.1 加強思想教育,讓“學農、愛農、興農”成為內核動力
若要切實發揮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性,農業類高校需重視思想教育,基于思想層面著手,引導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學農、愛農、興農”。一是整合內容、增設課程,把“學農、愛農、興農”的理念滲透在專業課程教學中,也可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和農業相關的選修、必修課程,以凸顯農業的重要性和對社會的貢獻。二是加強實踐教學和農業體驗。農業類高校教師可定期組織大學生積極參與農業實踐活動,如農業科技項目、農田實習等,由此,不僅能夠讓農業類高校大學生親身感受農業的魅力,還可以培養大學生對農業的感情[2]。三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組織多元化的社團活動。農業類高校專業教師可圍繞農業為主題,創建相關的興趣小組或者社團,組織大學生積極開展農業文化節、農業知識競賽等活動,營造良好的農業文化氛圍。四是邀請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優秀校友來校舉辦講座,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故事,激發學生對農業的興趣和熱情。五是加強校企合作,引導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實習就業。與農業企業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讓學生了解農業產業的發展前景[3]。以某大學為例,在開展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實踐過程中,該高校把農業教育滲透在整個課程教學中,不僅注重農業知識的理論傳授,還積極組織多元化的農業體驗活動和實踐教學,引導農業類高校大學生深層次了解農業。同時,該大學還創建了農業類社團,組織各種農業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感受到農業的魅力。此類措施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農熱情,許多學生畢業后選擇投身農業事業。另外,還有一位畢業于農業大學的優秀校友,在校期間深受“學農、愛農、興農”理念的影響,畢業后,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家鄉從事農業工作,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他的事跡被母校廣泛宣傳,成為激勵更多學生投身農業事業的典范。由此可見,加強思想教育,讓“學農、愛農、興農”成為農業類高校大學生發展的核心動力,還可以激發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對農業事業的熱情和責任感,為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4]。
2.2 拓展主體覆蓋,讓“助農、強農、富農”的群體百花齊放
農業類高校通過拓展農業類高校主體覆蓋,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發展,還可將農業科技水平有效提升,為社會各界培養更多專業化的農業人才。為了順利實現“助農、強農、富農”的目標,農業類高校要倡導更多的群體積極參與進來,發揮合力助力鄉村振興。(1)政府相關部門需加大力度投入農業類高校,提高農業類高校的辦學水平和影響力。通過優化政策環境,創造更多的社會力量或者主體積極參與農業高校建設中,構建多元化的發展格局。這樣不僅可以增進和農業類高校的互動、合作,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還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2)農業類高校要積極和各類農業機構、企業加強合作,共同推動農業領域的發展。農業類高校要切實發揮自身的人才資源、科研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培養服務。同時,通過與企業的合作,高校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農業類高校還要創造更多的社會群體積極參與農業實踐,如加強農業科普宣傳教育,提升人們對農業的認知與了解;通過創新農業創業實踐,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回鄉創業[5]。
2.3 優化機制設計,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振興賦能
農業類高校通過優化機制設計可以更好地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還能促進農業類高校大學生積極參與農業實踐[6]。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專業人才、技術的支撐,而農業類高校是培養農業人才的核心基地,因此優化機制設計可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還能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而高等教育中比較重要的教學環節是實踐,通過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可有效提升農業類高校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素養。而優化農業類高校機制設計,能為農業類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供更多的平臺、空間與機會,還能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因此,農業類高校需高度重視實踐教學,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尤其是實驗、實習以及實訓等,而且在專業教學中要盡可能為農業類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探索的機會。同時,農業類高校還需和農業合作社、企業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創建校企合作基地,為農業類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創新的平臺。另外,農業類高校還需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鼓勵農業類高校教師與學生積極參與農業類的實踐活動,激發師生的創造性、積極性。為了更好地發揮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優勢,大學生可結合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為農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科技服務,如新模式、新技術以及新產品推廣等,助力農民增產增收。農業類高校還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鄉村規劃建設,為鄉村發展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如推廣鄉村文化產品、挖掘鄉村文化資源、開展鄉村旅游等[7]。
2.4 創新載體方式,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振興搭建平臺
一是建立校地合作平臺。高校應積極和當地農業企業、政府等部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為農業類大學生創建社會實踐平臺。通過校地合作,可以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當地的農業發展需求相結合,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建設農業實踐基地。農業類高校可在農村地區設立實踐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實踐基地有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以及農業科技園區等,讓農業類大學生親身參與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了解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三是加大力度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農業類高校可與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學研合作,把科研成果轉化成實際生產力。通過產學研合作,可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鄉村振興。四是引入信息技術,建設信息共享平臺。農業類高校可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把農業相關的政策法規、市場信息以及技術等資源實時共享給鄉村振興從業者、助力鄉村的大學生,以此來促進知識傳播、技術推廣,從而將鄉村振興的整體水平全面提升。例如,某農業類高校在促進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目標實現的過程中,積極和當地政府合作,共同創建“鄉村振興實踐基地”。此基地集實踐教學、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為農業類大學生提供了更多實踐創新的機會。同時,該校還與農業類企業合作開展了產學研合作項目,把先進的農業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大幅度提升農業生產質量及效率。此外,該高校還引入各類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創建了信息共享平臺,把最新的農業技術、市場信息等分享給當地農民和從業者,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技術的推廣[8]。
2.5 加強校地合作,讓大學生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振興“精準對接”
農業類高校要結合實際情況,加強校地合作,促進農業類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振興,實現“精準對接”,此方式不但能夠為鄉村振興注入全新的動力與活力,還能推動農業發展、社會進步。校地合作能夠為農業類高校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創新的機會,農業類高校通過和農業企業、地方政府加強合作,引導大學生把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學以致用,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踐創新能力,還能激發農業類大學生對農村、農業的熱愛之情[9]。同時,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社會實踐能夠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提供精準對接的支持和保障。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借助自身的技能知識,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升級、農業科技創新、農村環境治理等工作,不但可以大幅度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及效率,還能推動農村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地實現精準對接,農業類高校通過校地合作,清晰界定自己的需求與目標,結合地方特色和產業發展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培養符合地方需求的高素質農業人才。此外,農業類高校還要建立完善的合作、評價機制,其中涵蓋清晰界定雙方的權利責任、制定合理企業科學的評價標準、建立定期溝通機制等,以保障校地合作有序推進。例如,北京某農學院和掛甲峪村所開展的校地合作。掛甲峪村是一個歷史悠久、風景優美、經濟富裕的鄉村,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十分豐富。北京某農學院借助科技小院、博士農場、果蔬科研平臺等資源,與掛甲峪村黨支部共同開展了“科技助力掛甲峪村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共建美麗新鄉村”的項目。此項目符合產學研融合發展新思路,還能促進當地農村脫貧產業提質增效,特別是引入各類智能農業設備、技術,當地果品的產量、效益以及品質實現質的突破,不僅縮減了農業投入、減少了環境污染,還培養了一批本土農業人才和專家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另外,該農業類高校還以“青年愛心農場”公益項目為依托,打造專業化的校地合作基地,聘用了周邊村莊的青年作為項目管理員,并組織學校大學生在棉花種植區內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體驗。由此,不僅能夠給予農業類高校大學生更多親身參與農業實踐、生產的機會,還能讓農業類高校大學生更深層次地認識和理解農業,培養農業類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10]。
3 結語
綜上所述,探究農業類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實踐策略極具現實價值和意義。農業類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振興不僅僅是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現實需要,同樣是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體現,還是農業類大學生技術能力提升、意志品質培養的內在需求。為了更好地讓農業類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助力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農業類高校要在機制載體、深化合作以及思想觀念等層面加大創新力度,真正讓農業類高校大學生成為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柱,為順利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董志遙,姜佳蕓.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賦能鄉村發展路徑研究[J].南方農機,2023,54(24):96-100.
[2] 馬明月.公益未來:賦能鄉村振興新力量[J].社會與公益,2023,21(12):27-29.
[3] 劉璇,方建斌.農業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實踐探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3,29(11):95-98.
[4] 李曦嫻.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院校農科生“三農情懷”培育路徑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23,17(24):10-15.
[5] 林麗.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農村就業意愿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3,15(24):50-55.
[6] 程櫟霖,姜珠璧,劉薇.鄉村振興戰略下涉農高校學生“三農”情懷培養的路徑探析[A].2023年第三屆生活教育學術論壇論文集[C].2023:20-25.
[7] 雷蘭.農業高校大學生“三農”情懷培育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3,16(4):7-10.
[8] 趙智崗.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回鄉發展意愿調查與建議[J].中南農業科技,2023,44(4):168-170.
[9] 陳曉莉,代文濤.農業類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服務鄉村振興的對策研究[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21,12(1):47-50+60.
[10] 范濱寧,杜永光.淺析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類高校和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J].農家參謀,2019,9(17):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