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自然保護區可以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而自然保護區有效的建設管理對甘肅省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經濟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介紹了甘肅省56個自然保護區的類型和主要保護對象,并提出了有效建設管理自然保護區的建議,以期提升甘肅省自然保護區的高質量發展,更好地開展新時代林草工作。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建議
自然保護區是野生生物資源分布最為集中的地方,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有效方式之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它既可以保護我國絕大部分重要的生態系統,又可以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其發展建設對我國生物多樣性安全和國家生態安全至關重要[1-2]。
1 甘肅省自然保護區概況
我國將自然保護區劃分為三個類別九個類型[3],具體見表1。
由表2分析可知,甘肅省56個自然保護區,可以劃分為三個類別五個類型,其數量、所占面積具體見表3。
56個自然保護區,按類型劃分,數量最多、位列第一的是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有22個;位列第二的是野生動物類型的保護區,有16個。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所占面積最大,為292.73萬hm2,占全省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34.07%;其次為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面積為280.67萬hm2,占全省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32.66%。
2 甘肅省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的提升策略
2.1 加大宣傳力度,積極推進保護區社區共建共管工作
首先,自然保護區需要保護,社區需要發展,當地群眾的支持和幫助是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重要基石,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要積極建立社區共建共管長效機制,通力合作,共同開展森林草原防火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增強社區群眾的資源保護意識;其次,要進一步加大社區共建力度,多與周邊社區溝通交流,拓寬渠道,謀劃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切實改善周邊社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最后,最重要的是要堅持保護區法律法規底線,精準政策扶持,支持符合生態保護的產業發展,共同努力化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真正讓社區群眾成為生態保護的踐行者和受益者。
2.2 加強隊伍建設,開展校地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科研工作是支撐自然保護區長遠發展的基礎,提升科研工作質量和水平,是助力自然保護區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舉措,人才是提升保護區科研水平的前提[4-5]。
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要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并充分利用網絡培訓學習、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強化現有管理與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鍛造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提升保護區的管理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時,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要積極與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相關大專院校開展校地合作,以相關專業的老師、學生以及自然保護區內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科研團隊,開展自然保護區林木種質資源、森林昆蟲等資源本底調查工作,這樣既可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科研能力,又能為維護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和保護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2.3 加強巡護,做好自然保護區日常監管工作
巡護管理是自然保護區最基礎、最重要、同時很繁瑣的一項工作,通過對自然保護區內重要區域、重要樣線的巡護,可以及時了解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災害和自然資源等基本情況。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要建立完善的巡護管理制度,制定巡護員考核辦法,把巡護責任落實到山頭地塊,確保巡護區域全覆蓋。同時,增加巡護頻次,加大監管力度,對保護區內重要出入口、重點路段、重要區域等關鍵區位開展嚴格的日常巡護監管,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并嚴肅查處巡護過程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此外,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還可以使用巡護管理系統,管理人員可以在巡護管理系統APP中發布巡護計劃和巡護任務,護林員可以在巡護系統中實時接受巡護任務并開展針對性的巡護工作,將巡護過程中發現的情況以視頻、文字、圖片等形式實時記錄,同時,系統會自動記錄巡護軌跡、巡護里程、巡護時間等情況,這不僅可以作為護林員考核的依據,而且管理人員可以根據系統記錄的后臺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為自然保護區的整體工作提供參考和決策依據。
2.4 完善生態監測平臺,著力加強保護區信息化建設
在自然保護區開展信息化平臺建設,建立動植物多樣性觀測網絡,有利于充分掌握保護區內動植物的種類、數量、分布以及人為干擾情況,對評估保護區野生動植物種群動態變化趨勢、分析環境變化及人類活動對野生動植物多樣性變化的影響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具有重要意義。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要積極爭取資金,利用自身優勢,開展科研監測和信息化平臺建設,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在林草資源管理、森林草原防火、生物多樣性監測等方面的應用。
3 結語
自然保護區是甘肅省建設美麗新甘肅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的布局與建設自然保護區,對該省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要多措并舉,有效管理建設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區,奮力推進甘肅省自然保護區建設新征程。
參考文獻
[1] 鄭海洋,王國祥.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體系建設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8(18):8641-8643.
[2] 毛凱東.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和建議[J].現代園藝,2021(10):132-133.
[3] 薛達元,蔣明康.中國自然保護區類型劃分標準的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1994,14(4):246-251.
[4] 趙建龍.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現狀與對策探討[J].南方農業,2021,15(18):208-209.
[5] 唐芳林,呂雪蕾,蔡芳,等.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思考[J].風景園林,2020(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