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對廣西國有派陽山林場浦城分場,大王山分場,鴻鴣分場,那賴分場,念克分場,公武分場,北山分場,夏石營林部,江州營林部,北江營林部,那楠營林部,田林營林部和蒙山營林部等地2014—2018年桉樹生長量的時間和空間變化情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從2014—2018年,派陽山林場各營林部桉樹平均樹高由2014年的7.71 m增長到2018年的13.88 m,胸徑由2014年的6.16 cm增長到2018年的9.9 cm,桉樹整體長勢良好;同一立地條件下,各分場桉樹生長量基本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1]。另外,相同年份間不同立地條件下桉樹的生長量不同,其中,生長量較其他分場好的為2014年江州營林分場(樹高11.6 m,胸徑8.4 cm);2015年公武分場(樹高10.7 m)、北山分場(胸徑8.7 cm,667 m2蓄積4 m3);2016年公武分場(樹高14.7 m,胸徑10.5 cm)、田林營林部(667 m2蓄積9.2 m3);2018年蒙山營林分場(樹高16.7 m,胸徑12 cm)、江州營林部(667 m2蓄積8.8 m3)。
關鍵詞:林場;植物生長量;立地條件;人工林;桂南地區
桉樹與楊樹,松樹并稱為世界三大速生樹種,具有生長快速,適應性強的特點,是南方速生豐產造林的主要樹種。自2017年以來,廣西桉樹的種植面積,采伐,桉材在全國都位居前列[2]。桉樹萌芽能力強,對生態環境和經濟具有良好的效益。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桉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廣西開展了很多關于桉樹的研究,如桉樹的天然分布并進行了遺傳多樣性研究、優樹選擇和種質資源保存、雜交的基本規律等,還營建了各種種植桉樹的優良林場。廣西是桉樹的天然分布區,且分布范圍廣,適于各種不同立地種植。本文主要研究了2014—2018年派陽山林場桉樹的生長規律。
1 研究方法
1.1 林地概況
廣西國有派陽山林場(以下簡稱“林場”)位于
廣西西南部寧明縣境內緊鄰中越邊境,是廣西唯一與越南接壤的自治區林業廳直屬大型國有林場,地理位置東經106°30′~107°15′,北緯21°15′~22°30′。林場林地以低山地貌為主,整個地勢呈南北高、中間低的特點。林場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熱量充沛,夏長冬短,干濕季節明顯;年平均氣溫為21.8℃,年降水量1 250~1 700 mm,雨季為5—8 月,相對濕度82.5%。場內土壤有赤紅壤、黃紅壤、紫色土等3個土類,赤紅壤是南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地帶性土壤,是全場主要的土壤類型,占92.0%。
1.2 測量方法
2014—2018年按常規方法對派陽山林場各分場桉樹林木進行了林分調查。對樣地內桉樹每畝胸徑檢尺和高度及畝蓄積進行測量,記錄桉樹的樹高,胸徑和蓄面積等年變化規律[3]。
1.3 數據處理
利用EXCEL 2019進行數據處理,圖表繪制。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分場不同年份之間桉樹平均生長量變化
從表1中可知派陽山林場各營林部2014—2018年桉樹的各生長量包括樹高、胸徑、667 m2蓄積都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樹高從2014年7.71 m增長到2018年13.88 m;胸徑從2014年的6.16 cm增長到2018年的9.9 cm,667 m2蓄積從2014年的0增長到2018年的7 m3。其中2015—2016年植物的各生長量增長變化較其他年份間變化大。
2.2 同一年份下不同分場的植物生長量變化
由表2-5可以看出2014年間,江州營林分場的樹高11.6 m、胸徑8.4 cm,較其他營林部桉樹的生長好。2015年年間,公武分場的樹高10.7 m較其他分場的樹高,北山分場桉樹胸徑8.7 cm,畝蓄積4 m3,較其他分場的桉樹胸徑及畝蓄積大。2016年年間,公武分場桉樹樹高14.7 m,胸徑10.5 cm,較其他分場的桉樹生長量好,田林營林部畝蓄積9.2 m3,較其他分場的桉樹667 m2蓄積大。2018年年間蒙山營林分場樹高16.7 m,胸徑12 cm,較其他分場的桉樹生長量好,江州營林部667 m2蓄積8.8 m3,較其他分場的桉樹畝蓄積大。
3 結論與討論
本文通過對廣西派陽山林場桉樹進行時間和空間上生長量調查研究,揭示其生長規律。對之后林分的管理,營造有利生長條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發現,從2014—2018年派陽山林場各營林部桉樹平均樹高由2014年的7.71 m增長到2018年的13.88 m,胸徑由2014年的6.16 cm增長到2018年的9.9 cm,蓄面積由
2014年的0增長到2018年的7 m3,桉樹的長勢良好。同一分場下,桉樹的生長量基本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有的年份呈現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這可能與當年的降水量、溫度、太陽輻射有關,干旱季節,徑向生長與降水量呈明顯的正相關,與氣溫、太陽輻射呈明顯的負相關;在雨季,徑向生長與降水量之間存在著極強的正相關,而與太陽輻射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負相關。同一年份,不同分場桉樹的生長量不同,江州營林分場、公武分場、蒙山營林分場的桉樹高,胸徑較其他分場桉樹生長量好,北山分場、田林營林部、江州營林部桉樹的畝蓄積較其他分場的蓄積量大。這可能與立地條件的不同有關,立地條件的不同使得坡位和土壤的理化性質不同,立地條件好的林木,在生長速度上,與同等年齡的個體相比,個體高大粗壯,生長速度差異較大。因此,在實際生產運作中,人工林要想快速、高產,必須在土壤肥沃的地區和地段進行,在良好的立地條件下,土壤有機質含量、含水量、肥力都會提高;相反,在立地條件不佳、土壤貧瘠的情況下,很難達到其正常生長和發育的要求。因此,未來在桉樹人工林經營中,要達到快速、豐產的目標,必須嚴格控制立地,并盡可能地選擇立地條件良好的林地。
結合桉樹生長需求,在對派陽山林場各分場的桉樹生長量變化進行研究中,則需要選擇最佳的生長環境,并在種植過程,做好相應的管理以及維護。為進一步提高桉樹的生長量,派陽山林場各分場結合實際情況,對桉樹種植管理技術進行完善,強化桉樹肥力以及林分的抗逆性,由于桉樹本身屬于快速生長的樹種,在快速生長的過程中,需要降低桉樹的人工撫育強度,將強對桉樹枯枝落葉的保護,增強桉樹生長的土壤肥力以及有機質含量,從而為桉樹生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支持。與此同時,結合桉樹的生長周期以及林地的土壤情況,重視施肥的平衡性,為桉樹的生長提供充足的土壤、水分以及營養。從桉樹采伐的角度分析,則可通過改變對桉樹的利用方式以及燒山方式,改變桉樹種植區域的土壤結構,盡可能的減少水土流失,進一步提高桉樹抵抗病蟲害、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綜合能力。
派陽山林場各分場桉樹生長量的提升,應建立統籌規劃機制,從桉樹林規劃以及集約化生產經營的角度,對桉樹種植進行調研,并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提高桉樹速生林的綜合發展水平。根據派陽山林場各分場的氣候、土壤、水分等條件,合理選擇桉樹樹種,并結合實際區域的基本條件,確定不同的造林密度,桉樹種植可選擇在緩坡陽面區域。同時,結合桉樹的生長環境,可改良人工林的群體結構,并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從而實現生態保護林與桉樹快速生長的協調發展。以科學論證為依據,發揮派陽山林場各分場的地理優勢、技術優勢,并結合桉樹的發展規律,實現派陽山林場各分場桉樹種植的綜合經濟效益提升。例如,江州營林部667 m2蓄積8.8 m3,較其他分場的桉樹畝蓄積大,那么,在統籌規劃與實際發展中,則結合江州營林部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種植區域的面積優勢,從桉樹種植技術、日常管理的角度進行完善,進一步提高江州營林部的桉樹生長量。
派陽山林場各分場在綜合發展中,則需要從桉樹生長的角度,根據不同分場的田間雜草生長情況,分析桉樹苗的營養需求,定期進行雜草清除工作,除草的次數可根據派陽山林場各分場的雜草生長情況進行現場核定,在去除雜草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看全砍草、噴除草劑等方式,全砍草的方式應用,則需將派陽山林場各分場桉樹林中的雜灌以及雜草等全部砍倒,并將保留高度控制在20 cm以下,在林內的空地以及邊緣除草中,則需要在邊緣木2 m的位置保留一部分雜草,避免傷及樹根位置。噴除草劑則需要從除草劑配比濃度的角度進行控制,相對葉面比較光滑的雜草,則需要提高除草劑的濃度,并從雜草處理的角度,提高桉樹的保護水平。苗高120 cm左右的情況,噴除草劑則需要盡可能的避開幼樹苗,不能讓除草劑落到桉樹的幼苗上。
在派陽山林場各分場的桉樹生長管理中,不同栽培技術在不斷更新與創新發展,因此,為了提高派陽山林場各分場桉樹的產量和質量,結合區域優勢以及技術優勢,在提高桉樹生長量的過程中,則可從生產技術、養護管理、病蟲害防治等角度建立一體化的管理機制,對派陽山林場各分場桉樹生長量的進一步提升有促進作用。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則可以通過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種方式進行優化,例如,桉樹因細菌出現病害,對桉樹的生長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需要結合桉樹的實際需求,采用有效的防治技術進行處理,以青枯極毛桿菌為例,由青枯極毛桿菌引發的系統性維管束細菌病害,病菌通過土壤侵染根系。發病初期植株萎蔫,隨后急速脫水、葉片干枯,幼苗迅速枯死。其典型特征是葉片枯萎但不掉落,橫切面有溢膿。每年5—10月份要注意病害動態,發現病株立即拔除或挖掉,并帶出林外燒毀,同時要用生石灰、硫酸銅對病灶及附近植株進行消毒。科學防治病蟲害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桉樹管理機制以及技術應用機制,對于提高桉樹的產量和提高社會生態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飛宇,梁燕英,石茂鑫.廣西桉樹人工林生態效益分析與評價[J].安徽農業學,2017,45(29):161-165.
[2] 唐天,劉秀媚.不同密度桉樹萌芽林生長量對比分析[J].農業與技術,2020,40(13):72-73.
[3] 莫冰萍,周瑞,王宏.桉樹萌芽林生態經營效益監測評價[J].林業科技通訊,2019(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