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需求定理是經濟學中極其重要的基礎定理,在邏輯上容不得半點馬虎,對需求定理嚴謹性造成沖擊的不僅僅有外在的吉芬現象,其內涵也因與供給原理沖突而構成邏輯BUG。分析可知,問題的根源在于人們沒有意識到任意兩個價格之間不具有直接可比性。為此,提出了自穩均衡點概念,并以此作為補丁,植入需求定理定義,既可有效去除BUG,也與吉芬現象不再沖突。運用帶補丁的需求定理,對吉芬現象產生的原因及條件提出了有別于傳統結論的看法。
關鍵詞:需求定理 自穩均衡點 吉芬現象 補丁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7-033-03
需求定理是經濟學中兩大基礎定理之一,依托其價量負相關的內核發端了諸多上層經濟學定理和學說,需求定理在學術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需求定律是經濟學的重要基石,否定需求定律幾乎相當于否定現代經濟學的整個理論結構。”[1]其自身的科學性和邏輯嚴謹性容不得半點馬虎,遺憾的是現有需求定理的定義存在著難以規避的嚴重邏輯瑕疵,吉芬現象始終是需求定理難以回避的尷尬事實。
一、需求定理的定義與BUG
(一)需求定理的定義
自馬歇爾提出價量負相關的需求定理后不久,便受到了吉芬現象的沖擊,學術界兜兜轉轉始終對吉芬現象未能給出圓滿的解釋,一直難以避免其對需求定理邏輯根基的動搖。為規避吉芬現象的困擾,學術界在需求定理的定義中增加設置了約束條件,但是并未能徹底解決其中的邏輯困惑。由教育部高教司組編,以高鴻業為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2]教課書對需求定理定義如下:“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條件下,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則對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一種商品的價格下降,則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整個定義由需求量與價格負相關的定理內核和“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約束條件兩個部分組成。
教科書上的定義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并不能解決需求定理內在邏輯問題,相反給學術界帶來了額外的無解之煩擾。米爾頓·弗里德曼認為“假定其他方面不變是方法性的,而非實質性的。”[3]顯然學術界期望通過假定市場靜態的方法來確保需求定理不能被吉芬現象證否。問題是:如果除了價格以外所有的其他因素都不變,價格又怎么會變動呢?于是如何選擇“其他因素不變”就成為了一門學問[4]。在價格、供給、需求及時間等諸多因素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關系中,對“其他因素”的選擇成為了一些經濟學者試圖努力探求而未能取得一致的一門復雜而混沌的學問,使原本應該清晰、明了、易懂的約束條件,反過來比定理內核本身更難懂也更難以被闡述清楚,這也導致教科書不能對需要不變的“其他因素”進行清晰明了的陳述而只能語焉不詳地一帶而過,“其他因素不變”成為了學術界的“隱疾”。
(二)需求定理的BUG
學術上“需求量”是指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相交形成均衡點時的數量,在均衡點上需求量與供給量完全相等,因此,需求定理“需求量與價格負相關”的內核,換個視角描述就是“供給量與價格負相關”,顯然這違背了供給量與價格正相關的供給原理,在此需求定理出現了重大BUG,這一BUG既困擾著馬歇爾定義的需求定理,也困擾著教科書中附有約束條件的需求定理,如果此BUG不能被補丁進行有效修補,則需求定理難以成立,發端于需求定理的諸多上層經濟學定理和學說就成為了空中樓閣。
在定義中設置“其他因素不變”,貌似可以規避吉芬現象,但需求定理需要A類“其他因素不變”才能成立,而供給原理需要B類“其他因素不變”才能成立,A、B兩類需要不變的“其他因素”非但不重合,還存在嚴重沖突,無論“其他因素”如何選擇,理論上永遠不可能使經濟學最重要的基礎要義“需求量與價格負相關”和“供給量與價格正相關”在相同的“其他因素”條件下同時成立,而在市場中此兩要義處在同一時間下完全相同的“其他因素”環境中,兩者同時在有效地發揮作用,當此兩要義在理論上不能同時成立相悖于現實中同時有效時,只能證明理論存在BUG需要用補丁加以修補。
二、需求定理產生BUG的原因及補丁
(一)需求定理產生BUG的原因
需求定理的內核是“價格上升(或下降)需求量下降(或上升)”,首先“上升”和“下降”均為相對概念,是存在于兩者之間的比對結果;其次,價格和需求量自身存在絕對和相對之分,若在定義中未作特別說明,則人們按照日常習慣,使用絕對數值進行比對,這恰好忽視了時間的不同和參照系差異,從而導致了BUG產生。
首先,人們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哲學原理告訴我們,任意兩個價格在嚴格的邏輯上都沒有直接可比性。如果認為今天的價格和昨天的價格直接可比,則可以推得昨天的價格與前天的價格直接可比,即今天的價格與前天的價格直接可比,以此類推,今天的價格就可與以往的任何一天的價格直接可比,顯然這一結論是錯誤的,例如,勞動力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在改革開放初期,北京市月工資百元已是高工資,而2023年北京市法定最低月工資為2420元,雖已是前者的20多倍,卻只能是法定工資的下限,兩者在各自年代市場中的地位,顯然存在嚴重的反向差距,對于這一現象,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普通百姓都會毫不猶豫地認為這兩者間沒有直接可比性,原因就在于影響勞動力價格的各種因素,經過數十年的演變已經累積出了讓所有觀察者都能輕易察覺的顯著變化,任何人都認可和接受前后兩者分處在兩個不同的市場環境中,代表著不同的市場意義,完全沒有直接的可比性。由此可知,當人們將相鄰或時間相近的兩個價格直接比對時,從嚴格的邏輯上來說是錯誤的,用錯誤方法必然得出錯誤的結果。
其次,價格可以有兩個參照系,絕對數值的參照系是最為常用的以零區分正負的坐標軸或坐標系,在沒有特別說明時,直接比對是人們很自然的選擇,但用來表達需求定理就會出現BUG。價格在市場中除了表達數值大小外,另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表征市場無形之手在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此時價格存在三種狀態:無形之手存在且發揮正向作用,供方增加供給的動力大于減少供給的動力,未來市場供應上升;無形之手存在且發揮反向作用,供方增加供給的動力小于減少供給的動力,未來市場供應下降;無形之手消失,供方增加供給的動力等于減少供給的動力,未來市場供應穩定,下文將與此對應的價格命名為自穩價格。這三種狀態對應的價格,雖然數值上都大于0,但各自代表的市場意義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很顯然,當市場給出一個價格時,這一價格在市場中的意義,唯有其與同一時點必然存在的自穩價格(人們不一定知道具體數值,但邏輯上嚴格存在)的差值才能準確表達其在此時點市場中的意義和作用,直接比對就用錯了參照系。
(二)需求定理的補丁
當下需求定理企圖以邏輯上不成立的數值直接比對,來表達市場中無形之手的存在及產生影響的大小,雖然目的成立,但方法上存在邏輯錯誤,直接比對漠視了時間與參照系的差異,不可避免地導致BUG產生。
即使相同的價格在不同時間的市場中地位也不會相同,因此,不同時間的價格不可直接比對,需要找到合適的基準,通過間接比對才能科學合理地解決。不同時間的自穩價格,在各自的市場環境中表達的市場含義完全相同,不同時間的價格與對應的自穩價格比對,得到的是無形之手作用力大小,不同時間無形之手作用力大小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需求定理企圖表達的內涵才能被完美展現,因此,自穩價格是科學、合理、有效的基準。
恰如米爾頓·弗里德曼在《價格理論》[3]一書中所說:“需求曲線是某一時刻各點可能購買的最大數量的快照。”一個時點只可能出現一個價格和需求量,此需求量是對應價格在此市場環境中對需求產生影響后的結果,價格在此市場環境的地位需要以自穩價格為基準,同樣需求被影響程度也需要以自穩價格在需求曲線上對應的需求量(以下稱為自穩需求量,具體數值不一定知道,但邏輯上嚴格存在)為基準,自穩價格和自穩需求量構成需求曲線上的自穩均衡點。
需求定理的補丁:以自穩均衡點為基準,用相對值表達價量負相關。
由此,可以得到需求定理新定義如下:相較于對應條件下的自穩均衡點(處在與價格同一時點的需求曲線cbb02913e8d0c988bddccef45d29130f上),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則對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一種商品的價格下降,則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由此延伸,我們也可以得出供給原理的新定義:相較于對應條件下的自穩均衡點(處在與價格同一時點的供給曲線上),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則對該商品的供給量增加;一種商品的價格下降,則對該商品的供給量減少。
(三)需求定理新定義證明
參見圖1,假設A、B兩個時點的均衡點分別為圖中a、b兩點,兩者間呈現出價量正相關的吉芬現象。由于兩點不在同一時點,因此,必有兩條需求曲線分別通過a、b兩點(圖中以D1和D2兩條直線代替曲線示意),D1和D2平行是由于需求變動使需求曲線平移的結果[2]。A時點需求曲線為D1,a點的價格和需求量分別為Pa和Qa,對應自穩均衡點Z1的自穩價格和自穩均衡量分別為Pz和QZ1;B時點需求曲線為D2,b點的價格和需求量分別為Pb和Qb,對應自穩均衡點Z2的自穩價格和自穩均衡量分別為PZ和QZ2(在商品生產技術條件發生較大變化前,自穩均衡價相對穩定,將相距時間不遠的兩條需求曲線的自穩均衡價看成相等,既符合現實也便于闡述)。
依據需求定理新定義,b點和a點之間不可直接比對,需要以各自的自穩均衡價和自穩均衡量為基準點,以差值進行比對。首先,b點與a點比較,Pb-PZ>Pa-PZ,說明相較于各自對應的自穩均衡價,b點漲幅高于a點;Qb-QZ2<Qa-QZ1,說明相較于各自對應的自穩均衡量,b點的需求量降幅大于a點,表現為價增量跌。其次,a點與b點比較,Pa-PZ<Pb-PZ,說明相較于各自對應的自穩均衡價,a點漲幅低于b點,Qa-QZ1>Qb-QZ2,說明相較于各自對應的自穩均衡量,a點的需求量降幅小于b點,表現為價跌量增。不論是b點與a點比較,還是a點與b點比較,皆表現為價量負相關,故此補丁可靠有效,需求定理新定義成立。
另外,在需求定理價量負相關嚴格成立的同時,由于供給量需要以供給曲線上自穩價格對應的自穩供給量為基準才能進行比對,因此,供給原理和需求定理在理論上可同時成立有效,不再存在惱人的BUG。
由以上證明過程可知,吉芬現象并不悖反需求定理新定義。
三、需求定理新定義對吉芬現象的運用
需求定理新定義展現出了化解存在了100多年的吉芬難題之前景,同時對于吉芬問題還可以有如下應用。
(一)吉芬現象產生條件分析
以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相結合的方法推導而得吉芬品是劣等品的結論,被載入教科書而廣為傳播,埃德溫·曼斯菲爾德在書中直言“凡呈現吉芬反論的商品肯定是劣等品”[5],這一絕對化的論斷與我們在日常市場中的感知存在很大差距。
借助需求定理新定義,我們可以輕松找到出現差距的原因,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只要Qb-Qa<QZ2-QZ1,即雖然b點供給量(均衡點的需求量與供給量數值相等,使用“供給量”便于闡述)大于a點的供給量,但b點相對于a點的供給量增幅小于兩者間自穩均衡量的增幅,則造成均衡點b相對自穩點Z2向左上移動而價格上升,b點相對a點就可以表現出價升量增的吉芬現象;相同道理,當需求量下降時,雖然a點供給量低于b點的供給量,但a點相對于b點的供給量降幅小于兩者間自穩均衡量的降幅,則造成均衡點a相對自穩均衡點Z1向右下移動而出現價格下降,a點相對b點就可以表現出價跌量減的吉芬現象。由此可知,任何商品不論品級高低,只要處在供給量變動幅度小于自穩均衡量同向變動幅度的時段,都可以表現出吉芬現象。因此,吉芬現象并不會僅僅局限在劣等品中出現,例如,國內房市在某些時段明顯呈現出了吉芬現象,很顯然房子在任何環境和時間中皆非低檔品;再比如茅臺酒近些年來有較長的時段處于價升量增狀態,而茅臺酒在市場上的形象接近奢侈品,與低檔品絕扯不上關系。
(二)吉芬商品特點簡析
由上述吉芬現象產生的條件可知,吉芬現象是由供給對需求響應的差異造成,而商品供給過程有一個產品生產制造周期或庫存消納周期,因此,供給變動通常會落后于需求變動,即存在一個需求量已有較大變動而供給量尚只能小幅變動的滯后時段,顯然此時段符合吉芬現象出現的條件,但是否會表現出吉芬現象還要看其他因素(比如供需雙方的庫存、物流環節中的社會庫存、替代品供給等)消納供需之間差異的能力。即使在市場中其他因素具備一定的消納作用,從供需兩側出發依然可以對吉芬商品的出現做出如下推斷:
第一,需求側。受消息或事件影響需求可以迅速大幅變動的商品,可以輕松突破其他因素可能的消納作用,而容易呈現出吉芬現象。例如,2020年初在疫情影響下的口罩等防護用品、酒精等消殺用品均呈現出了明顯的價升量增的吉芬現象,再例如,后期突然被曝對新冠有療效的中成藥同樣呈現出吉芬現象。
第二,供給側。供給變化周期長或變化困難的商品,比如農產種植品、養殖品通常以年為周期,而一些名貴木材成材周期更是長達幾十年上百年,它們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對較大的需求變化做出響應而容易呈現吉芬現象。例如,前些年紅木相關產品、近些年的茅臺酒(受地域環境影響增產能力很弱);再例如,羅伯特·吉芬也正是通過對農產品土豆市場的研究才發現了著名的吉芬現象。
四、結語
以自穩均衡點為基準,用差值進行表述的需求定理定義,為消除需求定理存在的BUG,強化經濟學基礎定理的邏輯鏈條,鞏固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給出了一個補丁思路;用需求定理新定義對吉芬現象進行剖析應用,對吉芬現象出現的內在原因、可能的商品得出了有別于傳統觀念的結論。這些僅為筆者一家之言,供大家參考,也期望與大家一起做更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王鐵成.對吉芬物品的經驗與理論考察.現代經濟信息,2012(16)
[2]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3] 米爾頓·弗里德曼.價格理論.華夏出版社,2011.
[4] 應俊耀.張五常的需求曲線[EB/OL].https://www.docin.com/p-476082120.html.
[5] 埃德溫·曼斯菲爾德.微觀經濟學理論與運用.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1992.
(作者單位: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140)
[作者簡介:顧慕玄,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中級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信托產品。]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