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75屆聯合國大會我國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后,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碳達峰行動方案》后,對我國峰碳中的工作進行戰略部署并提出量化目標,文章從碳金融的概念闡述,分析國家電網發展碳金融的必要性和目前國家電網在碳金融方面發展現狀,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碳金融 國家電網 綠色經濟 創新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7-044-02
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作出“中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碳達峰行動方案》,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行戰略部署并提出量化目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項廣泛且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在產業、能源、環境、金融、消費等各個領域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其中碳金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了長效賦能機制。電網連接電力生產和電力消費兩端,是不同種類能源轉換利用和優化配置的重要載體,作為電網行業的先行者,國家電網應深入貫徹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積極探索碳金融在電網行業的應用,爭當能源革命的推進者與引領者,為全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貢獻電網方案。
一、碳金融概述
碳金融泛指服務于圍繞減少碳排放或者增加碳匯能力的商業活動而產生的金融交易與資金融通活動,包括以碳配額、碳信用為標的的交易行為,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其他資金融通活動。根據2022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的《碳金融產品》金融行業標準(JR/T0244—2022),我國碳金融產品具體分為三大類,即碳市場交易工具、碳市場融資工具和碳市場支持工具。碳市場交易工具包括碳資產類的碳現貨、碳遠期、碳期貨、碳掉期、碳期權以及碳資產證券化和指數化產品等,豐富的交易工具可以盤活碳現貨和期貨市場,提高碳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碳市場融資工具包括碳債券、碳資產抵質押融資、碳資產回購、碳資產托管等,為碳資產估值和變現提供途徑,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碳市場支持工具可以為市場參與主體提供市場趨勢分析和方向預測,也可以為碳資產管理提供風險管理工具和市場增信的依據及手段,目前有碳指數、碳保險和碳基金等。
當前全球碳交易市場和碳金融產品的發展和日益成熟,豐富了碳金融內涵和實踐。我國碳交易市場已由北京、上海、湖北等區域試點階段過渡到全國統一性碳市場階段。全國碳交易市場目前只有電力行業參與,未來將逐步納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造紙和民用航空等其他高耗能行業,最終可能覆蓋國民經濟各產業。為了實現市場交易下多樣化和提高市場的活躍性,我國碳金融產品進行了碳債券、碳基金、綠色結構存款、碳配額場外掉期、借碳交易、碳配額遠期等創新實踐。以綠色債券市場為例,截至2021年底,中國累計綠債發行量為1992億美元,僅次于美國(3055億美元)。2021年1月,廣州期貨交易所揭牌成立,推出碳權期貨品種,我國有潛力成為全球最大的碳衍生品市場。2021年7月,寶武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成立,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碳中和主題基金。碳金融產品的創新推出支持了實體經濟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碳金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作用逐漸顯現。
二、國家電網發展碳金融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推動碳金融市場發展
首先,國家電網作為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國家隊”,在行業內的帶頭引導作用可見一斑,國家電網積極主動參與碳金融并開展碳金融標準體系的研究,有利于促進全社會范圍內形成碳金融發展的標準體系,可為其他行業指明路徑和方向,減少在其他行業碳金融路徑塑造中出現的風險,推動碳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其次,國家電網為連接電力生產和消費的樞紐平臺,掌握大量發電運行、客戶用能等信息數據資源,與碳交易機構、金融機構等可通過業務合作、技術合作等方式,實現“電—碳”業務協同發展,推動開發形成相關的“電—碳”金融產品,如由電能價格與碳排放價格共同構成的各類指數產品、電力期貨交易產品等。
(二)有助于促進電網行業改革創新
碳金融的發展為國家電網帶來諸多機遇,在百萬億級的碳市場中,國家電網作為電網行業的先行者,在提高自身競爭力,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也承擔著能源低碳轉型和能源安全保障的重大責任,碳金融在電網行業的應用不僅是維持電網行業自身發展的必要路徑,也是促進電網行業技術革新的推手。另外,隨著全國碳市場的逐步成型與發展,與國際接軌的機會將越來越多,對于國家電網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開拓市場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有助于實體經濟綠色轉型
電網企業作為連接產業鏈上下游的樞紐,與發電側和用電側都保持著密切聯系,能夠及時了解上下游企業在減排、融資、保險、交易等方面的業務訴求,且電網企業在上述業務領域擁有專業化運作的企業平臺和人力資源儲備,能夠運用碳金融工具賦能上下游碳減排領域,助力實體經濟實現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國家電網在碳金融方面的發展現狀
(一)重視頂層設計與管理
國家電網作為我國100家綠色金融試點企業之一,一直聚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積極融入碳市場、發展碳金融。2021年3月1日,國家電網發布了國內央企首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提出當好“引領者”“推動者”“先行者”,在做好自身碳管理基礎上,服務于全社會碳減排工作。2021年10月18日,印發了《碳管理工作方案和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公司碳管理工作內容主要圍繞著“參與碳市場建設運行、加強自身碳排放管理、推動公司碳產業發展、做好信息平臺建設”四方面,重點做到“十加強、十促進”。同時國家電網成立了公司“雙碳”領導小組,國網發展部會同相關部門,組織相關單位,研究構建了公司“雙碳”指標體系。
(二)建立碳信用評價體系
國家電網憑借算碳、觀碳、管碳、融碳、易碳、降碳的碳管理服務積累經驗和平臺優勢,在碳金融和綠色金融方向上已經基本形成有針對性的碳信用評價體系。碳信用評價體系是一項可結合當地實際的金融數據體系,可根據企業能源數據等電網自有大數據基礎測算碳排放量、排放趨勢、能耗穩定性等,結合行業和區域特點確定企業的碳信用等級,并進行年度跟蹤評級,為投融資雙方提供有切實依據的碳信用數據,輔助金融機構風控決策,促進行業碳金融和綠色金融的信用管理能力提升。
(三)創新碳金融產品
國家電網依托現有初步構建的碳信用評價體系和國家電網旗下電e金服金融平臺,落地了多個碳金融產品,在能源轉型以及構建綠色金融、碳金融市場中起到良好的先鋒帶頭作用。例如在針對省級國網下屬單位,研究適用于各省能源產業鏈的碳信托、碳質押、碳基金產品,同時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在針對消費企業時,一方面從融資利率出手,以碳信用評價體系為依托,協助提供創新型金融產品;另一方面,研究設立綠色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從吸引國內外優質投資入手,加快電網科技的不斷革新與創造。
四、推進國家電網碳金融發展的建議
(一)深度參與碳交易市場
一是提升碳排放數據核查能力。準確可靠的碳排數據是碳市場、碳金融發展最基礎的環節,由于電力數據具有及時性、高密度等特點,電網企業擁有所有上網主體的用電數據,能夠在碳排放數據核查上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用電量與生產緊密相關的行業,用電數據能夠直接反映企業的生產水平,通過對企業的負荷波動特性識別推斷其開工運行情況,再結合歷史能耗等數據可以估算其碳排放量。國家電網作為國有重點骨干企業,可以利用強大的電力數據基礎和戰略地位,努力成為實現碳排放自動核查的先行者。二是積極參與碳資產管理。根據財政部印發的《碳排放qTNxArWZkUiDHO5XZEgwPCndpFs4Dm4vNFB7MOavFwA=權交易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碳配額已經被認定為流動資產,而且流動性很強,在實踐中已經可以直接用于質押融資。國家電網可以投資納入碳交易市場企業的碳排放配額、并且參與開發和投資CCER項目。此外,國家電網還可以充分挖掘能源產業鏈中的客戶,探索碳排放抵消、交易托管等業務,助力碳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三是推動電力市場與碳市場協同發展。推動電力市場、碳市場、綠證市場的銜接已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產品體系間的銜接聯通是推動不同市場體系協同發展的關鍵橋梁。國家電網作為能源行業樞紐平臺,推動建立電力市場、碳市場及綠色電力消納機制背景下產品間的銜接機制,形成相關標準,將有助于兩個市場發揮合力,推動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二)開拓低碳投融資市場
一是開展碳債券和碳資產融資質押業務。可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探索發行綠色金融債券,為企業拓展融資渠道,籌集低成本資金,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如國家電網供給側電工裝備企業可以通過碳資產融資質押的方式,以超低利率為企業獲得貸款。二是創新服務綠色發展的碳保險產品。國家電網可探索開展天氣指數保險產品,以及針對危廢物、鉛蓄電池等領域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還可為碳減排項目收益提供保險,幫助綠色投資主體規避政策不確定性、運營條件變化等風險。三是發展碳基金助力碳減排項目融資。國家電網發展碳基金,可以融合資本市場和產業資源優勢,聯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尋找優質項目并提供資金支持,提升產融結合效率。
(三)加強碳金融能力建設
一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隨著碳市場深入推進,碳金融業務涉及領域越來越多,衍生金融產品將不斷增加,為順應碳金融新形勢新要求,國家電網亟需加強自身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參與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組織的能力建設培訓,加速培養具有超前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多渠道提升自身能力本領,時刻做好碳市場、碳金融發展能力儲備。二是完善考核評估機制。加快建立國家電網碳金融業務長效考核評估機制,落實激勵約束措施,確保碳金融在電網系統持續高質量發展。三是開展合作交流。國家電網應積極尋求外部合作,加強與不同行業企業、高等科研院所的溝通對接,拓展合作領域,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為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國家電網公司“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J].國家電網,2021(03):50+52.
[2] 藍慶新,張婧亞.發展碳金融賦能我國“雙碳”目標實現[J].科技與金融,2022(06):30-34.
[3] 李婕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能源電力發展新要求[N].國家電網報,2022-03-07(003).DOI:10.28266/n.cnki.ngjdw.2022.000610.
[4] 楊青.這十年,我在電網“跑”新聞[J].報林,2022(04):22-23.
[5] 郭新明.江蘇碳金融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金融縱橫,2021(01):3-10.
[6]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綠色金融術語手冊(2018年版)[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8.
[7] 韋玲艷.“雙碳”戰略目標加速碳金融發展[J].現代商業銀行,2022(12):28-31.
[8] 綦久竑.中國碳金融市場的創新實踐[J].當代金融家,2018(07):86-90.
[9] 王遙,金子曦,施懿宸.碳中和背景下電網企業的碳市場參與淺析[J].團結,2022(02):33-37.
[10] 萬鍇.“碳達峰、碳中和”下國家電網發展研究[J].低碳世界,2022,12(05):58-60.DOI:10.16844/j.cnki.cn10-1007/tk.2022.05.060.
[11] 謝安祺,謝咸頌.雙碳背景下的碳金融產品創新研究與分析[J].北方經貿,2022(07):101-104.
[作者單位:國網英大碳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6]
[作者簡介:王放(1980—),男,漢族,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碳排放、碳交易、碳金融等。]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