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自2021年就提出了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調要處理好減污降碳和能源安全與群眾正常生活的關系,要求相關重點行業、企業率先做出表率。為此,文章結合渠道效應,站在企業全過程減污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環境污染水平的影響以及源頭創新、過程控制和末端中和在其中的渠道效應機理。研究發現:環境規制強度越強,重污染企業對環境造成的威脅越小,且該影響機制存在區域性和企業規模差異性。此外,在政府規制的壓力下,根據減污手段的不同將企業分為了兩類:其一,為通過源頭創新及過程控制手段減污的企業;其二,為通過虛報環保信息和環保數據營造減污假象的企業。
關鍵詞:環境規制 渠道效應 重污染企業 治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F205;D9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7-055-02
一、引言
一直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我國擴張式發展的過程中,重污染企業由于在生產的過程中消耗大量的資源,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損害。然而,在確保經濟增長與節能減排的雙重壓力下,環境規制能否有效地治理重污染企業,從企業生產全過程視角來看,兩者之間究竟具備何種關聯性,對于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不僅有助于從理論上明確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治理的機制,而且對促進我國經濟建設與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學術界對于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的治理的研究大多為積極的,展開了遵循成本效應、波特假說理論,結論體現出環境規制能夠在重污染企業的治理中實現效用;但也有部分研究結論得出抑制的作用和非線性,不同的學者提出的不同的觀點也為本文提供了研究思路,盡管國內外學者取得了眾多的成果,但還是存在不足之處,本研究基于企業生產的全過程對污染排放物控制——源頭創新、過程控制與末端中和的視角探究環境規制在企業減污全過程對自身環境污染水平的影響,為實現高污染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規制政策的豐富完善提供依據和參考。
二、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環境污染水平的影響機理
環境規制,又稱為環境保護規制,是政府為規范和限制企業、家庭和社會特定經濟主體的行為,以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結合前人研究,本文將其定義為:將環境規制具象化體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環保詞頻,即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與“環保”相關詞匯出現的詞頻占報告全文字數的比重。環保詞頻的高低不僅可以反映出當地政府對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
縱觀以往文獻,大多都基于創新、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以及環境規制的角度孤立的探究其之間的關系,進行三者綜合分析的文獻尚少,本文則從企業減污全過程的角度切入,探究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環境污染水平的影響機理,以期充實和完善相關的理論研究。
(一)源頭創新角度
源頭創新,即企業在生產源頭進行的創新,企業旨在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廢物排放,生產源頭的綠色技術創新具體包括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以及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而綠色技術的創新又同企業的綠色技術專利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綠色技術專利申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水平。
1.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環境污染水平的影響。政府通過加強環境規制強度,企業面臨的規制壓力和成本增加,不得不采取各種手段來降低自身的環境污染。熊雪鋒等(2023)認為政府的環境規制強度能夠顯著減少大氣中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升企業的環境績效[1]。
2.環境規制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環境規制的加強將倒逼企業加大對綠色技術的研發投入,從而增加綠色專利申請量。代冬生等(2023)指出增大環境規制強度可以倒逼企業增加綠色技術的研發投入或采用綠色專利來實現節能降耗[2]。
3.綠色技術創新對企業環境污染水平的影響。企業在擁有了綠色專利技術之后,會通過一系列的綠色工藝減少污染物的產生與排放,提高企業的環境績效。邢新朋(2019)、張兆國(2020)等指出企業可以通過綠色技術創新來降低自身對環境的污染,提升環境績效[3][4]。
(二)過程控制角度
過程控制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的污染物排放控制,主要包括廢氣排放控制、廢水排放控制以及固廢處理與處置。企業通過控制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降低環境風險,減少因環境規制而產生的環境成本,而節省下來的這一項資源恰恰又可以用來生產,提高其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進而提高其全要素生產率。
1.環境規制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環境規制可以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關海玲(2019)[5]、達潭楓(2024)[6]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環境規制強度越大,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越高。
2.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對環境污染水平的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將有助于降低其自身的環境污染。鄭寶華通過計量分析得出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本地的環境污染水平。
(三)末端中和角度
末端中和即企業在生產的末端環節進行的污染物中和,指的是企業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去除或減少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使其達到或低于排放標準,并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此過程涉及到各種技術和方法的應用,以確保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和處理。此外,重污染企業在生產末端環節實施污染物中和措施,體現了其對環境保護的責任和承諾,這種責任感的提升往往伴隨著企業對于環境信息的透明度和公開性的重視。因此,企業更有可能主動披露其環保信息,包括污染物的排放情況、中和措施的實施效果等,以展示其環保成果和負責任的態度。然而,也存在部分企業擔心披露真實的環境污染信息會使得自身聲譽獲損,為了減少環境事件的發生,隱瞞其環境污染數據,并對其環保信息披露數據以及環境污染排放數據向社會虛假公布。
1.環境污染對環保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對于有意虛假披露環保信息的企業,環境規制降低了其環保信息披露質量。孔東民等(2021)[7]在環境規制對企業環保信息披露質量的關系的研究中,一方面,環境規制會增加企業承擔的環境成本,而企業為了減少生產成本會選擇降低環保信息的披露質量;另一方面,提高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會快速增加外部對本公司的監管與關注,企業也會由于不愿為此產生環境事件而選擇降低環保信息披露質量。
2.環保信息披露質量對企業本身環境污染水平的影響。囿于生產企業內外部信息的不對稱性,絕大多數的企業環境污染水平數據是由其自身對外公布的,對于數據的真實性無法考證,因此,在數據層面上,企業環保信息披露質量的降低造成了其環境污染水平下降的假象。
三、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的影響存在異質性政策效應
在企業所屬區域與企業規模不同時,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的影響也呈現出異質性特征。
1.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的影響存在大氣污染重點防治區域差異性。根據2023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針對將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總數調整為82個。對于身處大氣污染重點防治區域的重污染企業而言,政府的規制強度更強,企業面臨的規制壓力相較其他區域而言更大,因此,環境規制強度越強,其對環境的威脅就越小。
2.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的影響存在企業規模差異性。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環境污染水平的影響呈現出規模差異的特征,且相較于小規模企業而言,企業規模越大的企業,由于資產實力雄厚以及規模經濟性,更有精力去投入綠色技術研發或采用其他手段降低環境污染,環境規制對其自身環境污染水平的控制效果更好。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從重污染企業全過程減污的角度探究環境規制對其環境污染水平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首先,環境規制能夠降低重污染企業的環境污染水平,且此種影響在不同的區域以及不同的企業規模下,呈現出不同的特征。一方面,相較處于國家劃分的非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內的企業,處于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企業環境規制對其環境污染水平的控制效果更為明顯;另一方面,對于企業規模越大的企業,由于規模經濟性以及雄厚的企業基礎,此類企業仍有精力運用各種手段控制生產過程的污染物排放,因此相較小規模企業,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的治理效果在大規模企業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其次,在環境規制下,企業能夠通過在生產源頭上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在生產過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降低本身對于環境的威脅。最后,在政府的環境規制壓力與社會輿論監督下,存在部分企業通過降低環保信息披露質量,虛報環保數據來營造企業本身對于環境污染杯水車薪的假象。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分別從政府和企業的角度提出建議。一是政府層面。首先,政府要加強環境規制力度,精確劃定重點區域。根據大氣污染源的分布、排放強度、氣象條件等因素,科學劃定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此類區域應包括工業集聚區、交通繁忙區、人口密集區等。同時,要定期評估和調整重點區域,以適應大氣污染防治形勢的變化。其次,強化環境監管并制定更嚴格的環境標準。一方面,在重點區域內,政府應加強對各類污染源的監管力度,包括工業企業、建筑工地、交通運輸等。建立嚴格的排污許可制度,實施排污總量控制,加強對超標排放的處罰力度。另一方面,針對重點區域的大氣污染問題,政府應制定更嚴格的環境標準,包括排放標準、空氣質量標準等,且此類標準應體現國際先進水平,能夠推動重點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最后,推動公眾參與。政府應鼓勵和支持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加強環保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同時,建立公眾舉報和投訴機制,對舉報屬實的環境違法行為給予獎勵,激發公眾參與環保的積極性。二是企業層面。首先,建立綠色創新激勵機制并強化綠色供應鏈管理。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設立綠色創新獎勵、設立綠色研發基金等方式,激勵員工積極投入綠色技術創新;另一方面,企業要樹立全過程綠色理念,具體體現在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中,應注重綠色供應鏈管理,選擇環保材料,降低能耗和排放。其次,完善環保信息披露制度,加強環保責任并引入第三方環保信息審核機制。一方面,企業應建立健全環保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公眾和監管機構報告環保情況,提高透明度,加強員工環保教育,提高員工環保意識;另一方面,企業應引入第三方審核機構,對環保信息進行審核,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最后,建立健全環保責任制度并積極參與環保活動,樹立良好聲譽。一方面,企業應明確各部門的環保責任,將環保納入企業考核體系,確保環保責任得到有效落實;另一方面,企業應積極參與各類環保活動,如環保公益活動、環保技術交流會議等,加強與同行企業的交流合作,共同推進環保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熊雪鋒,原志聽,昌敦虎,等.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改革的政策效應研究——以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為例[J].中國環境科學, 2023,43(12):6740-6754.
[2] 代冬生,李慶東,于秀芝.基于技術創新視角下的環境規制與財務績效關系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3(32):62-65.
[3] 邢新朋,梁大鵬,劉天森,等.可持續探索創新和可持續利用創新對環境績效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軟科學, 2019,33(07):99-105.
[4] 張兆國,張弛,裴瀟.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與企業環境績效研究[J].管理學報,2020,17(07):1043-1051.
[5] 關海玲.環境規制、全要素生產率與制造業產業集聚[J]. 社會科學家,2019(07):43-52.
[6] 達潭楓,王文靜.非金融企業影子銀行化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基于經營風險的調節效應檢驗[J].華北金融,2024(01):75-84.
[7] 孔東民,韋詠曦,季綿綿.環保費改稅對企業綠色信息披露的影響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21(08):2-14.
(作者單位:太原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24)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