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各級政府仍面臨著較大的債務壓力,僅通過發行專項債劵,或者進行市場化融資獲得資金的效率相對較低,可二者在配置上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亟需進行優化,以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公共項目建設,實現債務與資金的平衡。因此,文章以二者組合的重要意義為出發點,分析了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化融資的特點和邏輯關系,并提出了組合之間的優化配置措施。
關鍵詞:政府專項債券 市場化融資 風險管理 資金流向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7-059-03
引言
政府專項債券常被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國家重點項目、公益事業的資金籌措,而市場化融資更側重于通過市場機制,能夠靈活獲取融資資金,適應市場變化與實際需要。然而,二者同作為現代經濟中不可或缺的融資工具,卻未能實現有機融合,如何充分應用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化融資工具,最大化發揮資源配置效應,也成為當前金融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筆者對二者組合之間的優化配置措施進行分析,旨在應對融資挑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一、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化融資組合的重要意義
(一)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化融資
市場化融資是指企業或機構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籌集資金,用以滿足經營、投資和發展需要的一種金融活動,可以通過證券市場、銀行貸款、私募股權等渠道實現融資。而政府專項債券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債券融資,通常由政府直接發行,屬于非市場化的融資方式,但可以與市場化融資相結合,有助于提高融資效率與成功率(如圖1所示)。
現階段,政府專用債券主要指為特定用途發行的債券,大都用于籌集資金,支持特定社會事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及其他項目或領域的發展,屬于較為穩定的融資來源,通常具有一定的利稅優惠政策,能夠滿足特定領域的資金需求,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但具體額度會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債務風險、財力等因素限制,需要積極運用市場化模式融資,方能達到預期目標[1]。另外,由于政府專項債券注重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而市場化融資更加靈活,能夠迅速市場變化,通過優化配置措施后,可以更好地發揮二者的優勢,推動特定項目或領域的發展。因此,政府專項和市場化融資相結合是必要的,可以實現資金來源的多元化,提高資金籌集效率和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二)組合的現實意義
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化融資組合后,不僅可以為特定領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還能實現對項目風險的分散,更好地滿足特定項目或領域的資金需求。一方面,政府專項債券重點支持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關鍵領域,而市場化融資能夠吸引更多投資,進入創新領域和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二者的有機融合,可以解決資金缺口問題,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推動特定項目或領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政府專項債券主要由政府承擔責任,具有較低的風險,能夠吸引注重穩定回報的投資者,而市場化融資能夠吸引更多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參與,可以將風險分散到更多的投資者身上,有效降低投資者單一項目風險[2]。在二者組合之后,便可以通過風險的分散,提高整體融資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從而更好地達到預期目標,實現財政資源的均衡。
為此,在實踐過程中,政府應根據具體情況和項目需求,靈活運用這兩種融資方式,并采取相應的優化配置措施,以發揮它們的互補作用,最大程度地支持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化融資組合之間的優化配置措施
(一)明確評估標準,推動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
政府經濟社會建設資金需求壓力的重要政策之一,便是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化融資的組合,它能夠確保政府融資項目在經濟、社會、生態、財政等多維度目標方面達到預期效果,并提升投資者投資力度和信任感,降低融資成本。然而,由于二者的優化配置涉及面比較廣,政策性和專業性相對較強,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做出調整:
1.設立專業機構,制定科學合理的評估標準。政府可以設計專業機構,聚集專業人才,專門負責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化融資項目的篩選、評估、監督和審計工作。在專業機構的建立過程中,除了引入相關行業的專業人才外,還可以引入專業機構或第三方評估機構,根據統一的指標和標準對專項債券和市場化融資項目進行論證評估,以確保項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3]。而在評估標準的制定過程中,不僅要組織專家、學者、相關部門代表進行討論和評估,確保標準的科學、合理性,還應結合特定項目的實際情況,并根據政策性、經濟性、社會性、環境性等多個方面的評估指標與變化,明確各項指標的權重和評分標準,不得違背市場化原則,為融資增添額外風險。
2.優化項目選擇,圍繞政策要求精準儲備項目。經過評估標準的充分論證、評估后,政府還應根據各項指標的得分情況、項目的實際需求,優化政府專項債券和市場化融資項目的選擇,以確保專項債券資金的有效使用。例如,政府可以通過開展項目申報和評估的程序,征集并篩選出符合政策要求的項目,然后根據市場調研、研究的結構與需求,制定一套科學的優選指標體系,確定優選指標。這些指標需要包括投資回報率、市場前景、技術可行性、環境影響等方面的評估指標,在選擇期間,相關負責人與評估機構需要嚴于律己,優先考慮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的項目,并做好項目合規性和融資風險審核,不能因個人利益、好處而做出改變,影響后續工作與權益。最后,通過權衡各項指標的重要性和優劣性,進行項目的排名和優先級確定,便能篩選出最具優勢和潛力的項目,確保后續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政府融資的有效支持。
此外,圍繞政策要求,精準聚焦政府專項債券重點支持的基礎設施、市政、國家重大戰略項目等領域儲備好項目,并設計個性化的融資組合方案,也能確保項目符合條件和政策支持范圍,實現政策目標的有效落地[4]。而在此期間,政府還應加強對項目的信息公開和透明度,將項目的基本情況、資金來源、資金用途、預計收益等方面的信息及時公布于眾,以增強公眾對政府融資的信心,為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與推進奠定堅實基礎。
3.推動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是政府向市場借貸融資的重要渠道之一,為更好地運用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化融資組合政策,做好申報主體資格條件準備,政府應推動其逐步實現市場化轉型,并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平臺公司的管理、運營與投資業務,進行市場化改革等方式,不斷提高平臺公司的資金利用率和風險管理水平。通過資金利用效率、風險管理水平、信用評級水平的不斷增加,平臺公司的自主融資能力、市場競爭力也將得到極大的提升,這有助于加快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市場化轉型速度,實現企業自主運作與優化配置。
(二)健全財政金融高效協同聯合機制,推動政策及時落地
1.加強組織保障機制建設,設立專門基金。政府機構應單獨設立一個部門,負責協調政府專項債券和市場化融資項目的發行和管理,而通過建立省、市、縣三級財政金融聯動組織架構,不斷加強與各部門、機構間的合作與聯系,不僅可以推動多股力量的協同配合,確保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化融資的協同進行,還能促進財政金融各項政策的深度融合與高效聯動,保證政策的順利實施[5]。其間,政府還應定期與金融機構進行溝通,提供政府政策的解讀和支持,并充分了解金融機構與最新市場的需求與意見,以實現二者間的優化配置,促進政府融資需求與金融市場供給的有機結合,共同推動政策落地和融資目標的實現。
在健全協同聯合機制背景下,政府還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的基金,用于支持政府專項債券和市場化融資項目的資金調配和協作。該基金可以由政府和金融機構共同出資設立,通過這樣的措施,既能保證政府在資金調配中的主導地位,又引入了市場機制,提高了資金的靈活性和效率,可以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促進項目的順利實施。
2.加強溝通與協調,強化財政金融信息及時共享。當政府專項債券需求提交后,各級政府都應該主動將轄區申報的項目信息公開,并與金融機構建立定期溝通渠道,及時、準確地分享政策信息和市場狀況,讓市場機構能夠提前介入,充分了解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以避免市場變動對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融資的消極影響[6]。通過有效的溝通,不僅能增強市場參與者對專項債券和市場化融資的了解和預期,也能及時解決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幫助二者更好地統籌安排專項債券和市場化融資的發行和使用,提高市場運作的有效性和穩定性。
3.優化發行機制和審批流程,創新融資工具。由于市場和融資需求仍在不斷變化,政府債券發行機制與審批流程也會受到影響,需要及時做出調整與改變。因此,政府可以制定靈活的債券發行計劃,確保發行規模和時機的合理性,并適當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行政審批效率,以加快推進政府專項債券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減少發行和時間成本。在直觀、簡潔的審批流程中,項目單位不僅可以快速做好準備工作,及時向政府提出專項債券配套市場化融資的需求申請,還能推動項目單位與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的充分對接,提高發行效率,獲取配套的市場化融資支持[7]。然而,積極探索和推廣債券創新、債券交換、債券融資證券化等新型金融工具,也能滿足不同項目和企業的融資需求,吸引更多資本參與其中,并有效提高融資效率、成本效益與資金募集效果,實現政策的及時落地和經濟發展的有效支持。
(三)加強風險管控和監測機制,守住風險底線
1.建立風險評估和管理機制,加強重大風險防控處理。政府應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機制,并對選定項目進行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等級和種類,以便及時發現、應對潛在的風險,保證項目與風險的可控性。而在機制建立期間,政府不僅要明確財務狀況、市場環境、行業前景等各方面的風險評估標準和指標,還應建立統一的風險分類體系,選擇適用的風險評估方法和工具,并建立定期的風險監測和報告機制,方能及時了解項目風險的變化和演變趨勢,確保風險評估效果的客觀、準確、全面性。
當機制足夠健全,且能夠投入使用后,技術人員便可以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具體的風險管理措施,比如,建立應急預案、設定限額和控制標準、開展風險對沖操作等,以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與影響程度,更好地應對政府專項債券和市場化融資項目中的風險挑戰。而在配置政府專項債券和市場融資時,還應在項目審批和決策過程中進行充分的評估和論證,方能確保風險底線不被突破。針對重大風險,政府則要提前做好預案,頒布相關政策,并與金融機構共同建立風險分擔機制,以減輕雙方的風險壓力,實現風險的有效控制和合理分攤。
2.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加強項目績效管理。績效管理的科學設立和落實能夠提高項目執行率和成果,降低投資風險。為此,政府機構應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對項目的收益、成本、風險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并監測項目的執行情況和效果,及時發現問題,做出合理的調整,或者重新配置,確保項目的穩健運作[8]。此外,通過建立有效的項目績效管理機制,對專項債券和市場化融資項目進行績效追蹤和評估,并充分利用績效評價效果對財政資金、政府債券的配置額度進行調整,也能及時控制風險,提高項目成果和效益,確保項目能夠按時按量達成預期目標。
總之,通過以上優化配置措施,可以確保政府專項債券和市場化融資項目的穩健運作,也能幫助政府更好地管理項目,降低風險,實現效益最大化與經濟發展目標。
三、結束語
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化融資屬于互補的融資方式,二者的優化配置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研究價值。而通過設立專業機構、制定科學合理的評估標準、推動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建立風險評估和管理機制、加強重大風險防控處理、加強項目績效管理等優化配置措施,可以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同時降低風險,為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由于市場化融資依然存在風險和不穩定性,政府仍需進一步不斷探索新的優化措施。
參考文獻:
[1] 曹潤林,李金濤,黃仕鋒等.政府專項債券與市場化融資組合的優化配置研究[J].財政科學,2022(06):39-46.
[2] 李秀笑.淺析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評價思路及方法[J].中國工程咨詢,2021(10):77-81.
[3] 龍小燕,趙全厚,黃亦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問題解析與制度完善[J].經濟縱橫,2021(04):120-128.
[4] 梁紅雨.流域綜合治理探索專項債券+市場化融資[J].中國投資(中英文),2021(Z1):78-79.
[5] 周宏達.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相關問題和解決對策及建議——以連云港市為例[J].大陸橋視野,2020(12):44-48.
[6] 祁玉清.警惕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承擔過多的市場性風險[J].中國財政,2020(14):50-52.
[7] 潘曉峰,王碧珍.專項債券項目配套融資政策困境及思考[J].財政監督,2020(10):72.
[8] 王躍剛.淺議商業銀行支持地方政府項目收益專項債券配套融資的難點及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19(10):66-68.
(作者單位:駐馬店市泌陽縣財政局 河南駐馬店 463799)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