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高校內部審計人員職業能力對于強化高質量審計工作,服務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意義重大。隨著“雙一流”高水平大學建設的不斷推進,審計體制的系統性、整體性重構,內部審計工作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內部審計人員隊伍素質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文章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即從客戶、財務、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方面探討提升內部審計人員職業能力的目標、方式方法、效率效果和成長路徑。
關鍵詞:內部審計 高校治理 平衡記分卡 供給需求理論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7-106-02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中央審計委員會推動審計體制實現系統性、整體性重構,走出了一條契合我國國情的審計新路子,審計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2018年審計署發布《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出臺,2022年1月1日起新的《審計法》正式實施,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凸顯。
在高校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隨著“雙一流”高水平大學建設的不斷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數字化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高校治理對審計的需求加大。2023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強調要立足經濟監督定位,聚焦主責主業,更好發揮審計在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中的獨特作用。要如臂使指,增強審計的政治屬性和政治功能,把黨中央部署把握準、領會透、落實好。要如影隨形,對所有管理使用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的地方、部門和單位的審計監督權無一遺漏、無一例外,形成常態化、動態化震懾。要如雷貫耳,堅持依法審計,做實研究型審計,打造經濟監督的特種部隊。為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發揮在高校治理中的獨特作用指明了方向。但是,高校審計工作面臨審計力量不足、知識結構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低、審計效率不高等問題。為適應新時代高校發展對內部審計的需求,必須不斷提升高校內部審計人員職業能力,本文將探索運用平衡計分卡方法,研究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能力提升的途徑。
二、相關概念與理論分析
(一)職業能力
“能力”是指順利完成某種特定活動所具備的心理特征,以及采用何種方式完成該項活動,即完成某項活動的本領。在特定的職業活動中就要具備特定的職業能力,從事職業活動時的個性心理特征、態度、技能與知識統稱為職業能力。
根據內部審計這個特定活動,要提升內部審計在服務高校高質量服務中的價值,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能力必須包括:政治站位能力、服務大局能力、自我學習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二)需求理論
自內部審計誕生以來,其職能一直在不斷變化、發展和豐富。研究內部審計的本質和內涵可以確定內部審計能給單位提供哪些職能的供給,研究內部管理可以明確單位需要內部審計提供哪些職能的需求,當供給與需求兩者有效對接并達到平衡時,兩者的交叉部分就是內部審計應該具有的職能。1999年國際內部審計協會(IIA)把內部審計界定為“一種旨在增加組織價值和改善組織運營的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因此,確認和咨詢活動是兩種基本內部審計服務,《內部審計職業實務準則》詞匯表中將確認項目界定為:客觀檢查相關證據以向組織提供有關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等方面的獨立評價;咨詢活動指提供建議及相關的客戶服務活動,其性質與范圍通過與客戶協商確定,目的是增加組織價值并提高組織運作效率。
《內部審計責任說明書》中指出:“內部審計的目標是通過對所檢查的活動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建議和意見,協助各管理層有效履行其職責”。內部審計部門在組織中的特定角色和地位決定了其所提供的確認和咨詢服務的可靠程度,客觀性、正直、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謹慎是增值性確認與咨詢服務共同的重要條件。內部審計的存在并非為了尋求超然獨立的狀態,而可靠的審計結果才是管理層、審計委員會等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三)平衡計分卡
平衡記分卡(BSC,Balanced Score Card)是哈佛大學教授 Robert Kaplan與諾朗頓研究院David Norton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一種績效評價體系。平衡記分卡從財務、顧客、內部運營及學習與成長等四個互為關聯維度,將組織的戰略落實為可操作的衡量指標和目標值的一種績效管理體系。平衡記分卡主要反映了財務、非財務衡量方法的平衡,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平衡,外部和內部的平衡,結果和過程的平衡,管理業績和經營業績的平衡等多個方面,所以能有效反映組織綜合經營狀況,使業績評價趨于平衡和完善,有利于組織長期發展[1]。
將平衡計分卡用于內部審計人員職業能力的提升,主要基于:一是平衡計分卡具體戰略傳導和戰略執行功能,適用于內部審計人員職業能力提升的目標導向。二是平衡計分卡基于財務和非財務、過程和結果、長期和短期、內部和外部的平衡,與提升內部審計人員供給與需求的平衡關系匹配。三是平衡計分卡的績效指標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其考核是“激勵獎懲計劃”而不是“補償計劃”,與內部審計人員職業發展內生動力相契合。四是平衡計分卡指標設定倡導團隊合作,把力量凝聚在總體戰略執行上來,與推動內部審計結果運用的理念相一致。
三、高校內部審計人員職業能力現狀
高校內部審計不論是在監督還是在評價方面,目前還處于層次比較低的管理階段。
(一)對內部審計工作認識不到位
認為內部審計的存在僅是為了響應國家政策而設立,只重視財務審計和財經法規審計,缺乏對效益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在審計的職能上只關注審計的經濟監督職責而忽視經濟評價職能,缺乏從戰略層面更好地服務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頂層思維。
(二)內部審計服務職能體現不足
內部審計機構時常被看作是“得罪人”的部門,是“冷衙門”,被邊緣化,無人問津。加之起步晚、發展慢等原因,業務主要以傳統審計方法為主,服務職能體現不明顯。同時廣大教職工對內部審計了解不夠,容易導致被審單位誤解內部審計工作,內審人員時常頂著壓力甚至被打擊報復的可能性開展審計工作,認為審計是找麻煩和故意刁難。審計人員晉升緩慢,審計成果顯著但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內審人員的積極性不高,表現為獨立、客觀、誠信、保密、自律、廉潔等特性的職業精神不佳,高校“特種部隊”“審計鐵軍”作用發揮不明顯。
(三)內部審計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一是審計工具運用不夠。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業務數據呈現爆炸式增長,數據來源呈現多樣化趨勢,審計風險更加隱蔽。而高校內部審計大多還是基于事后既定事實結果進行審計,發現事后風險成為審計的結果,無法從大量的結構化與非結構化電子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中挖掘其背后所隱藏的審計線索,內部審計風險加大。二是審計方法運用不足。審計技術方法如核對法、審閱法等運用較多,基本審計方法如審計調查、分析、調整和報告等運用不夠,審計技術方法與基本審計方法運用缺乏完整的體系,運用“1+N”審計方法不深入,形成審計效率不高,審計效果不佳。
(四)專業勝任能力不足
對于內部審計相關方面的資格考試設置與內部審計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存在差距,認為從事內部審計工作,并不需要像其他一些行業需要含金量非常高的專業資格證書,高校審計人員配備一般僅限于會計、審計和建設工程方面的人員,大多從財務部門轉崗過來,這些差距造成了內部審計人員協調溝通能力、文字寫作能力和利用好新型審計工具和技術的創新能力欠缺,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欠缺,不能更好地服務學校的改革發展。
四、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內部審計人員職業能力提升途徑
提升內部審計人員職業能力的基本邏輯在于,通過內部審計人員的學習與成長(學習與成長)、內部審計機構的流程優化(內部流程),提升審計質量和工作效率(財務),服務學校發展,為學校治理創造價值(客戶)。
(一)從客戶層面,強化內部審計增值的理念
內部審計拿不出有作為的業績,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在企業中就會成為一個兩不靠的部門,最終難逃被邊緣化、被淘汰的命運[2]。內部審計增值觀念的更新將是推動審計人員事業前進的主觀動力,是內部審計發揮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更是審計人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根本保證。有價值的內部審計工作將協助組織整體目標的實現,不斷提升內部審計的質量和效果,審計成果將得到學校黨委和審計委員會的重視,得到各職能部門和學院的認可,其滿意度反映了客戶的效用。
(二)從內部流程方面,充分運用審計技能提升質量
充分運用審計技能,內部流程的不斷優化,不斷規范內部審計制度和流程。在審計工作中要抓住審計質量和廉政建設這兩條生命線,切實防范審計風險。在審計項目立項、審計方案編制、審計實施、審計報告、審計處理各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案件線索,確保疑點問題查深查透,并慎重對待審計結論和處理,做到程序合法、事實清楚、定性準確,不斷提升審計效能和質量,使審計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三)從財務層面,不斷提升審計效率和效果
高校內部審計通過加強對權力的約束與規范提升資源經營管理效率,通過流程的優化,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得到不斷提升,更多的審計成果將得到運用,直接或間接為組織創造價值,更好地促進改進工作效率和效益,改進內部控制的效果,降低風險和損失。
(四)從學習與成長方面,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勝任能力
1.加強高質量黨建引領,提升政治站位能力。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強化政治導向,自覺在黨的領導下謀劃審計工作,服務黨委行政決策,服務學校發展戰略。認真落實全國、全省教育工作和審計工作會議精神,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新時代審計工作的新特點、新使命、新部署、新要求,堅持審計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切實擔負起新時代審計工作的職責和使命。
2.增強戰略思維,提升服務全局的能力。加強對形勢任務和各項方針政策的學習,拓寬宏觀視野,增強戰略思維,提高駕馭全局的能力。把審計工作擺在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把握和推進,站在服務學校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大局的高度去謀劃和實施審計工作,從圍繞學校發展的中心任務的高度來查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審計建議,從而推動學校治理,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工作在改革發展中的服務、促進和保障作用。
3.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提升自我學習能力。科技進步迅猛,數字時代全面到來,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審計人員必須牢固樹立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理念,摒棄老方法、老經驗、老觀念,跟上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不斷提升能力素質,不斷鉆研審計業務,爭當查找問題的能手,分析研究問題的高手,計算機審計應用的強手,審計內部管理的行家里手。
4.堅持創新驅動引領,提升開拓創新能力。內審人員應不斷適應新形勢新戰略新要求,讓創新成為審計工作的一種習慣,做深做實研究型審計,不斷探索改進審計方式方法,進一步拓寬審計工作路子,推動審計工作向縱深發展。
5.謀審計全局,提升綜合分析能力。審計人員既要做好具體的審計工作,又要善于綜合分析,既要做好當前工作,又要善于從實際出發搞好超前研究。應圍繞學校改革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和帶有普遍性、傾向性、典型性的問題信息,分析體制、制度和機制上存在的缺陷或漏洞,促進標本兼治;有針對性地對審計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做好審計成果的深加工,讓更多的審計建議成為學校黨委行政的決策參考。
五、結論
綜上所述,提升高校內部審計人員職業能力,服務高校高質量發展,須不斷提升政治站位能力、服務全局的能力、自我學習的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高校內部審計人員各項能力的提升將有效促進審計工作流程的進步優化,審計方式方法的更新,審計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從而提升服務高校高質量發展的能力。考慮人員編制受限和審計績效難以量化,內部審計工作崗位比較固定,薪酬水平穩定,高校內審人員職業能力提升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 王建林.基于平衡記分卡的高校財務團隊建設績效評價分析[J].財會學習,2020(01):30-32.
[2] 譚麗麗,羅志國,等.內部審計工作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3] 王海兵.基于平衡計分卡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指數構建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04):137-140.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長沙 410128)
[作者簡介:陳良鳳(1967—),女,漢族,湖南澧縣人,本科,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管理會計;彭雪瑜(2003—),女,漢族,重慶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內部審計、績效管理。]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