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讓人們邁入了網絡時代,同時也給各行各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互聯網經濟呈現“井噴式”發展。而農村農業發展事關國民生活和社會穩定,在此新形勢下,有必要探討如何利用互聯網優勢資源來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并助推傳統農業不斷向現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基于此,文章就“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路徑展開分析探究。
關鍵詞:“互聯網+” 農業經濟發展 作用 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7-142-02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業經濟不僅占據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其發展還涉及農民收入的高低、農村就業機會的提供以及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等諸多方面,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幸福感,對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穩定均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伴隨信息技術的高度成熟,網絡得以全面普及,各行各業均享受到了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種種福利,農村農業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互聯網+”時代下,利用網絡優勢,既可讓先進的農業技術得到分享,又有助于農產品銷售范圍的擴大,減少中間交易環節,降低成本的同時還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無論是對農民增收創收,改善物質生活條件還是推動農業經濟增長均大有裨益。為此,有必要分析“互聯網+”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并就“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路徑展開探析。
一、“互聯網+”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互聯網具開放性特征,將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銷售相結合,形成“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不僅能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擴大銷售范圍,還能讓農產品增加附加值,拓展其產業鏈。同時,互聯網擁有海量的信息資源,既有農業生產先進技術宣傳推廣的,又能方便農民查詢國家的各種惠農政策如良種補貼、農資補貼、農機補貼等,農民不出門便可了解到農業產業信息的最新行業動態,農業信息的傳播真正突破了時空限制。因此,充分利用網絡優勢,以“互聯網+”思維來發展農業,是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方便廣大農民群眾快速獲取農業相關信息,還有助于其逐漸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和發展模式,從而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不斷優化,推動農業技術水平與農業產量的雙重提升。
(二)有利于降本增效
“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讓農業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結合,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1]。一方面,借助互聯網平臺,廣大農民群眾能對農業市場內部信息實現實時訪問,及時了解市場動態和市場需求,以便對自身所從事的農業生產項目的發展戰略作出適當調整,以更好地迎合市場,提高適應市場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以互聯網為依托的農業生產銷售物流體系,能提供給廣大農民群眾方便快捷的貿易平臺,從事農業生產者可通過強大的網絡直接與客戶或供應商洽談業務,且不受時空限制,既節約了時間,又減少了中間環節所消耗的成本,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此外,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能推動農產品加速升級換低,從而讓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有利于培養更多創新型職業農民
“互聯網+”時代的今天,作為新時代的農民理應與時俱進。一方面積極學習先進前沿的農業生產技術,掌握科學種植農產品的方法。通過新方法新技術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農業技術水平,促進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的同步提升。另一方面還要主動學習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的學習不僅能幫助農民學會上網查詢、收集、存儲、傳輸、整理農業信息,還有利于其眼界和視野的拓寬,并借助微博、論壇、網絡平臺等吸取同行的寶貴經驗,了解國內外農業生產的前沿技術和現代化農業機械的功能和基本的操作方法,既豐富了自身知識結構,又提高了綜合能力,還有助于其利用信息技術不斷創造新的價值。此外,“互聯網+”時代下,各級地方部門也在積極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通過培訓辦班,組建農機、農技專業師資團隊,互聯網平臺線上教育等多種形式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其中,接受繼續教育,給予其農業生產經營上的指導與幫助,引導他們如何及時發現并解決在農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到“互聯網+”對農業生產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強化其互聯網意識,進而培養出更多創新型職業農民。
二、“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路徑探析
(一)以“互聯網+”為依托,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上升空間,有利于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同時,以“互聯網+”為依托,能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農產品生產供應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供需矛盾,協調平衡好二者間的關系,以確保各類農產品在銷量和質量上均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這就要求在農產品生產、銷售、運輸、服務等各個環節中應用互聯網技術,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向規范化、智能化、現代化方向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涉及方方面面。一是方便農民獲取農業數據信息,如土壤、作物、氣象等,這些信息能為農產品科學種植、精準生產提供參考依據,并借助數據分析,合理選擇農作物種植品種、種植時間及區域,促進農產品豐產、增收、提質、創效。二是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管理的實現有賴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從而讓供應鏈信息公開化、透明化、高效化[2]。因此,供應鏈的優化,有助于農產品投產、生產、銷售、售后的一條龍數字化服務,節約成本的同時,提高效率,為農產品能夠及時上市銷售提供保障。三是通過電商平臺能拓展農產品市場,全國各地的農產品均依托互聯網電商平臺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的消費者銷售,打破地域時空上的限制,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擴大銷售份額,提升及市場競爭力。四是農產品借助互聯網平臺的線上展示,能讓其產品優勢和品牌形象得到宣傳推廣,做到家喻戶曉,更好地打開銷路增加銷量,為農戶增收創收的同時提升其溢價能力。
(二)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
為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農業經濟發展需要,需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該體系的構建,需強化信息透明度,以實現信息共享。無論是農民個人,還是企業、政府部門等,均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共享農業信息,以確保信息的對稱,從而為農業決策準確性的提高、農產品供應效率的提升提供信息保障。同時該體系的完善,能憑借互聯網技術的數據分析功能,精準定位,有利于扶貧政策、扶貧資源及資金投放最需要的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讓扶貧工作的針對性加強,有效性提高。此外,該體系的完善需推動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應用,農產品產業鏈、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等多方面的發展,以方便農民辦理農業貸款業務,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資金支持;并強化農產品生產、供應、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協調發展,讓農產品供給側效益得到整體提高。而電商平臺、物流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則有助于農產品線上銷售的流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三)農業發展資源的整合與優化
“互聯網+”時代,要想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就必須整合農業發展資源,并不斷加以優化。農業經濟發展涉及諸多方面的農業資源,這些資源的整合、優化、利用有助于推動農業經濟增長。如土地資源的整合,能讓土地信息實現共享和數字化管理,各級政府部門通過土地資源數據庫的建立,對企業和農民及時查詢和了解土地資源流轉信息,合理利用農業土地,優化農業用地結構等均具現實意義。而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能讓農業生產實現優化配置。針對農產品市場實際情況及需求,政府可為種子、農藥、肥料等生產要素供給提供給農民具體指導,引導農民從中選取合適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性和生產效率[3]。此外,依托大數據平臺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等功能,能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規劃,并通過信息技術對農作物生長的整個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讓農業生產經營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減少人、財、物等諸多方面的成本支出。而以互聯網為依托構建的農業電商平臺,不僅能讓農民及時獲取自己所需的農業信息,還能利于增進農戶間的互動,以及其與市場的聯系,確保農產品銷售的公開化、透明化,有效提升農產品經濟效益,推動農業經濟的增長。
(四)強化互聯網服務農業的能力
為強化互聯網服務農業的能力,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可從以下成功宣傳推廣、服務內容完善等方面著手,從而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打下牢固基礎。一方面,積極收集國內外有關互聯網農業示范項目的典型案例,從中篩選成功案例,以吸取其中的寶貴經驗,再結合國內國情以及各地區農業實際發展情況,綜合分析后編制方案,推廣成功經驗,讓農業生產經營在具體方案的指導下向現代農業發展方向轉型。推廣內容通常涉及電子商務體系、多元化電子商務體系等體系的構建,以及農產品標準化發展和品牌化發展等部分[4]。另一方面,服務內容的完善。各地區支農惠農機構作為服務主體,應主動積極的為從事農業生產者提供形式多元的配套服務,配套服務在內容上主要包括技術推廣、生產決策、市場營銷、品牌打造等不同方面。以品牌打造為例,“酒香也怕巷子深”,農產品在加工包裝時可通過打印標簽并顯示于外包裝上,標簽上注明該農產品的產地、生產批次、生產日期及品質等,優質農產品要想在市場上得到更好的推廣,需持續投放市場并加大宣傳,以建立其品牌形象。品牌效應一旦形成,便能獲得消費者的廣泛認可,提高銷量。
(五)強化農業電商平臺監管力度
“互聯網+”時代,農業電商平臺為農業經濟發展拓寬了渠道,為保證農產品質量與安全,需強化對平臺的監管力度。一方面,健全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5]。主管部門應立足于我國國情實際出臺完善的法律法規,以為監管部門執法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展開實時監督。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農業電商平臺實施實時監督,對其銷售信息真偽、交易行為合法與否進行遠程監控和審核,一旦發現存在虛假產品信息等違法行為,對商家和電商平臺均應進行懲處[6]。此外,由于監管部門力量有限,難以全面對所有的農產品銷售進行監督,因此,需引導公眾參與其中,形成監管合力,消費者一經發現農產品品質不達標、假冒偽劣,均可通過官方熱線投訴電話、官網等渠道反映給監管部門,后續由監管部門展開立案調查。
綜上,以上從五個方面探討分析了“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路徑,以為同行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 蔡宇情.“互聯網+”背景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路徑[J].山西農經,2023(11):68-70.
[2] 孫宗升.“互聯網+”背景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路徑[J].中國市場,2022(33):184-186.
[3] 黃海軍.“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03):79-80.
[4] 職慧.“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山西農經,2021(11):61-62.
[5] 范雪梅.“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2):140+156.
[6] 楊君.“互聯網+”背景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路徑探索[J].幸福生活指南,2023(29):0070-0072.
(作者單位: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作者簡介:杜凱(1987—),男,漢族,河南鶴壁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