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集體經濟,作為農民可共享的發展成果,正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點。農村集體經濟與鄉村治理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同時相互區別、相互制約的關系。當前,在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可為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提供物質基礎,對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具有積極促進作用。農村集體經濟為鄉村治理共同體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經濟支撐,促進了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通過科學分析農村集體經濟與鄉村治理關系,基于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來構建農村集體經濟推動的鄉村治理共同體,確實應該以村民為中心,以集體經濟為載體,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不斷推進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 鄉村治理共同體 鄉村振興 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7-144-03
鄉村治理共同體是基于“黨建引領、四治融合、三社聯動”原則指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框架和村級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等多元主體一起參加,在公共事務治理中形成的組織目標一致、行動統一協調,利益共享的治理共同體。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與鄉村治理共同體構建要求仍有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優化農村集體經濟結構,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打造多元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的良好模式,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因此,將農村集體經濟與鄉村治理共同體相結合,探討通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來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探討農村集體經濟推進鄉村治理共同體構建路徑,意義重大。
一、對農村集體經濟和鄉村治理共同體的認識
鄉村治理共同體是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村民自治組織、其他社會組織和農民個人等主體構成的有機整體,是“以農民為主體,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為基礎,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方向,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根本目的”的有機整體。當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鄉村治理共同體中是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指利用農村集體土地或其他資產資源投資興辦企業或從事其他經營活動的經濟實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是指通過法律規定或全體村民同意而取得股份或享有股份收益分配權的人員。村民自治組織具體包括村黨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委員會等自治組織。其他社會組織是指其他依法成立的與農民利益相關的公益性、互助性、服務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
二、農村集體經濟推進鄉村治理共同體構建現狀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發展工作,發布多項有效政策,實施科學領導,不斷推進各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特別是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為農村治理共同體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強大動力。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村集體經濟組織39.38萬個,資產總額10.7萬億元;村均集體收入327萬元。2019年全國共有村集體經濟組織8.4萬個,其中經營性收入超過100萬元的達1.6萬個,占總數的14%;有12.5萬個村集體收入在5萬元到50萬元之間;有13.2萬個村集體經濟組織超過5萬元。總體來看,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推動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體系建設
我們積極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助于發揮基層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村民自治、鄉村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相關工作的開展必須接受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具體而言,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以村規民約為基礎,村民自治、基層依法治理和鄉村德治等為手段,實現了“三治”有機融合。村民自治突出村民的主體地位,發揮村民民主管理作用;基層依法治理強調政府依法管理和鄉村基層組織依法治理相結合,推動實現了“三治”有機融合;鄉村德治強調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三種治理方式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構建起了更加開放多元、充滿活力的農村社會治理體系。
(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了鄉村治理主體多元化,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鄉村治理主體多元化成為我國現代化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是鄉村振興過程中將多元化治理主體引入,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制度支撐和行動指南。從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村集體通過積極盤活土地等資源要素,不僅能獲得穩定的收益,而且能夠有效地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和治理能力。這為村民參與鄉村治理創造了更加便捷的條件,增加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后,村民可以通過發展產業、就業、創業等方式增加收入,對生活水平、幸福感的提升有更強烈的期待,也更容易激發其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三、農村集體經濟推進鄉村治理共同體構建困境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鄉村治理共同體的建設提供了基本的物質基礎,但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三農”問題依然存在,新農村建設中仍有大量農民留在農村,鄉村振興任重道遠??茖W分析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發現當前鄉村治理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為: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比較滯后,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鄉村治理主體吸引村民程度不夠;部分農民群體法律意識淡薄、集體意識缺失、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基層社會治理;村民自治組織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村干部“一肩挑”后權力行使空間有限,村級組織職能弱化;傳統治理模式仍占據主流地位,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組織和制度保障,但部分地方“三治”融合發展不夠完善,導致“自治”功能弱化、“法治”建設滯后、“德治”作用不明顯。在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構建以農村集體經濟為載體的鄉村治理共同體面臨以下困境。
(一)鄉村治理主體能力不足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更多人參與進來,這就需要不斷提升鄉村治理主體能力。然而,由于歷史原因,當前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失衡、專業知識和技能欠缺,與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相比差距較大。
一是部分鄉鎮干部“本領恐慌”問題突出:村干部不懂農村集體經濟,鄉鎮干部不懂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業農村工作。二是部分村干部缺乏科學管理和經營鄉村的知識技能。三是部分村書記、主任自身素質不高,難以在村民中形成威信。四是部分村兩委干部缺乏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難以有效開展工作。五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人才支撐,人才流失嚴重。六是部分村“兩委”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嚴重,權力觀念、行政理念和行政方式落后于新時代治理要求。此外,部分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民主監督機制不健全、內部管理混亂等問題也制約著鄉村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村級組織權威弱化
村民委員會是村民有效實施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直接選舉產生其成員。村干部作為基層組織的重要組成成員,可有效影響村委會權威。當前,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村莊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村干部隊伍青黃不接,以村兩委成員為核心的村干部隊伍青黃不接,村干部能力不足、服務意識不強、群眾認可度不高等問題日益凸顯。村干部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帶頭人,在村莊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部分農村地區干部選拔任用機制不完善,存在任人唯親、裙帶關系等不良現象,導致村級組織權威弱化,從而影響到鄉村治理共同體構建。
(三)集體資產產權不清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我國農村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可以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當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主要是對農民集體所有的資源性資產(包括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經營性資產(用于經營的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等)和非經營性資產(用于提供服務)進行確權登記頒證,同時給予農民占有、收益和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集體資產股份的資格和權力,但農村集體資產產權關系仍很模糊,一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成員的集體資產份額界定不準確,成員身份難以確認,導致集體資產產權界定不清,在處置集體資產時權利不明晰。
一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進行內部改革時,沒有進行清產核資,未明確界定成員身份和股權設置范圍,導致部分村民對股權設置有異議;一些地方將“資源變股權”和“資金變股金”理解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股權流動或重新組合;還有一些地方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處置程序不規范,存在隨意處置和交易現象。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的標準和原則把握不好,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遲滯。
(四)村民自治流于形式
村民自治是一項基本的民主制度,也是農村基層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其根本目標是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維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目前,雖然我國農村村民自治組織日趨完善,但與城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自治功能發揮不充分。
一方面,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村干部自身素質和能力不足以應對,嚴重影響村民對基層自治組織的信任。另一方面,村兩委應有力推動和有效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但在現實中由于部分村干部沒有充分認識到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能力素質不足問題,對如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認識不足、規劃不合理、思路不清晰、方法不得當等問題,導致村級組織成員無法有效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決策過程。在民主選舉環節,個別村干部為了贏得選票而采取一些違背程序的做法,導致選舉結果不真實。此外,村民自治組織的工作效率低下也是影響村民自治組織功能發揮的重要原因之一。村民自治組織工作效率低下主要表現在村民自治制度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工作方式單一等方面。
四、農村集體經濟推進鄉村治理共同體構建路徑
通過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和健全、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推進和現代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有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農村集體經濟是鄉村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更是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在實踐中,應以村民為中心,以集體經濟為載體,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不斷推進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實現村級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有效結合,構建具有“黨建引領、集體主導、產業支撐、生態宜居”特征的“多元共治”鄉村治理共同體。
(一)增強鄉村治理主體能力
鄉村治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應該能調動鄉村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只有村民積極主動參與鄉村治理,才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但是當前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導致村民參與積極性不高。鄉村治理主體能力不足是阻礙我國農村社會治理有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具體表現為:一是村黨支部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程度不夠,黨員干部能力素質亟待提升;二是鄉村自治組織自身能力不足,特別是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基層自治組織發展滯后,主體地位不突出;三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動力不足,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缺乏資金和人才支持,缺乏自身發展動力。
由于鄉村治理主體需要應對復雜多變的農村社會環境和快速變化的發展形勢,這就要求其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在學習能力方面,當前基層黨組織應加強對黨員干部的培訓力度。
(二)強化村級組織權威
一方面,村級組織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者和執行者,也是農村公共事務和公共利益的管理者和維護者,需要發揮自身優勢來實現公共目標。另一方面,村級組織權威作為重要力量,可有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村級組織權威既要服務于鄉村治理共同體,同時也要能夠對國家治理體系進行有效的補充。因此,強化村級組織權威不僅要發揮其自身優勢,而且還要加強國家權力對村級組織的引導和支持。因此,在村黨組織領導下,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必須成為村級組織的職能。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集體資產運營主體,是村莊內部與外部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在鄉村治理共同體構建中要發揮村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同時也要通過村民自治制度來規范集體經濟組織運營行為。
(三)理清集體資產產權
在鄉村治理共同體構建中,明晰產權是核心,產權關系越清晰,共同體成員對集體資產的占有和使用關系就越明確。而清晰的產權制度是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的重要保障。從中央一號文件和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認定的基本原則是“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在集體經濟發展中,農民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擁有占有和使用的權利,包括財產性收益的分配權。在具體實踐中,財產性收益成為農民對集體資產所享有的權益的主要形式。在實踐中,一些地區也根據實際情況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作出了規定,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戶籍在本村,并且長期在本村生活和工作的農戶進行資格認定;另一種是對具有本村戶籍但沒有在本村長期生活和工作的農戶進行資格認定。但是,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過程中,一些地區仍然存在著忽略農民實際情況、不尊重歷史和現實等問題。因此,我們應該理順集體資產產權關系,有效管理集體資產。
(四)優化村民自治體制
村民自治制度成為村級組織運行的法律根據。借助村民自治制度,村級組織有效管理和維護公共事務和公共利益的實現。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時需要明確界定基層民主協商機制中哪些事項屬于基層民主協商范圍,哪些事項屬于村委會或集體經濟組織自治范疇。通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來進一步規范村級組織行為,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治理環境和秩序保障。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基層自治組織日益健全,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不斷提升,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在某些地區由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地區的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差。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區由于部分村干部的能力素質不高、工作方式方法不當等原因,導致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因此,要想有效地推動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就必須優化村民自治體制。首先,要根據實際情況對農村基層自治組織進行改革。通過建立健全民主選舉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監督制度來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其次,針對村干部監督考核制度和獎懲機制需要建立健全。通過強化對村干部的監督管理來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從而有效地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最后,要建立健全村級公共事務決策機制。在重大事項決策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讓村民廣泛參與到村級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中來。
(五)構建科學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我國農村經濟已經成為與城市經濟相互交融、相互依賴的經濟組織,農民也不再是封閉的群體。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從法律層面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構建科學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來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同時,需要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律制度的完善,從法律上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要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堅持民主決策原則和程序。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對資產、資金、資源等進行規范管理和有效監督;要強化對集體資金收支的監管,建立健全財務公開制度和審計制度。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監督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督體系。要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等自治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的監督體系;要加大對違法違紀行為的打擊力度。
參考文獻:
[1] 龔燕玲,高靜,劉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邏輯進路與案例剖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3(06):11.
[2] 村集體經濟發展要發揮“領頭雁”的能動作用[J].支部建設,2022(25):1.
[3] 張進財.以實現共同富裕為導向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境及紓困對策[J].農業經濟,2023(02):64-65.
(作者單位: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1)
[作者簡介:盧碧玲,碩士,副教授,專任教師,研究方向:農村區域經濟;通訊作者:王財莉,碩士,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管理。]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