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客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背景下傳承發展閩西客家文化具有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促進客家文化認同的重要價值。閩西客家文化的傳承發展在實踐中取得了許多寶貴經驗,但仍面臨著主體意識亟待加強、研究闡發不夠深入、傳承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構建閩西客家文化傳承發展體系需要激活主體力量、加強客家文化理論研究、構建全面系統的傳承發展機制,以促進客家文化得到更為有效的傳承、更為持久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 客家文化 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7-147-03
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其中,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根基和內在動力。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等要求。面對鄉村振興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走出一條閩西客家文化的傳承發展之路,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基于此,本文以純客家縣——福建省武平縣為例,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的價值,并對閩西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的實踐探索進行全面、系統地實證考察,以期有針對性地提出構建閩西客家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的路徑與建議。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傳承發展客家文化的價值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長久歷史中共同創造的各種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中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客家文化蘊含豐富深刻的歷史意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客家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傳承發展客家文化承載著重要價值。
(一)有利于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將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的必然要求。客家文化中蘊含的人文思想、道德觀念、精神力量對客家地區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秩序影響深遠,對提升客家地區鄉村社會的凝聚力和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是客家地區鄉村治理的重要價值來源和規范基礎。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傳承發展客家文化對客家地區培養良好品德、樹立家庭美德、建設社會公德方面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對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完善鄉村治理的道德路徑具有重要價值。具體而言,諸如愛國愛鄉、崇文重教、熱情好客等客家優良傳統,以及婚育、取名、節慶民俗、道德慣例等客家風俗習尚無論在個人修養、家庭生活還是社會交往方面都具有重要的道德意義。它不僅可以為客家人的行為養成提供規范、提升客家地區農民的道德素質,也可以為家庭關系的穩定發展提供內生動力,進而為客家地區社會穩定、鄉風文明提供精神支撐。
(二)有利于推動鄉村產業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根基,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深入挖掘闡發客家文化資源,實現客家文化正面價值的現代化承繼與開發,發揮客家文化賦能作用,是客家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力量源泉,符合農村經濟發展趨勢,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基礎和條件。“十三五”期間,龍巖市文化產業營業收入共1194.06億元,年均增長率14.8%。可見,客家文化助推鄉村產業發展的價值已經逐步凸顯。在推動文化產業化方面,通過挖掘客家土樓、客家服飾、客家美食、特色演藝等資源,推動客家文化符號創新開發和轉化,推動客家文化資源產品化、產業化;同時促進客家元素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傳承、民俗體驗為核心功能的客家旅游發展帶,有力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在推動產業文化方面,深入挖掘客家文化資源,通過總結、包裝和提煉,賦予動漫文創、演出、美術、音樂等產業以客家文化特色,將客家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和特色優勢,創造了鄉村產業特色化、品牌化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有利于促進客家文化認同
客家文化積淀著客家人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文化符號,代表著客家人在長期遷徙和發展中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客家族群開枝散葉、發展壯大的豐富滋養。傳承發展客家文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距離和隔閡,增強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的文化認同,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供力量源泉。客家地區以客家文化為精神紐帶,持續開展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等眾多客家聯誼活動,通過尋根謁祖、文化旅游、投資合作等,加強經濟、社會、文化交流,打造客家文化濃厚氛圍。武平定光佛信俗在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廣泛流傳于閩粵贛、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定光古佛信俗在閩臺客家影響深遠,是連接兩岸客家同胞的精神紐帶和橋梁,對海峽兩岸的文化認同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武平縣通過每年舉辦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加深兩岸信眾交流和聯系,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提升到旅游、經貿等多層次交流,對推動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客家文化認同、弘揚客家精神具有深遠的積極影響。
二、武平縣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的實踐探索
第一,在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的主體方面。人是文化的主體,傳統文化要靠農民主體行動才能傳承創新。[3]武平縣發揮了人民群眾在客家文化傳承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比如,傳統客家米酒釀造技藝依托傳統信俗、歲時節慶、人生禮俗等民俗活動在民間得到了有效完整的傳承,同時通過米酒釀造技藝與芙蓉李特色農業產業融合,開發了芙蓉李酒等延伸產品,促進了文化經濟發展。武平縣梁野歌友協會、巖前鎮大布之聲合唱團等以客家山歌為媒介,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音樂黨課上到田間地頭,實現社區、農村全覆蓋,拓寬了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的新路徑。但是,由于城鎮化的快速進程和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民俗活動的參與者有所減少,一些需要年輕人參與的項目如“走古事”等缺少人手。上刀山、下火海等民俗絕技傳承人群較少或者只在少數人群中傳承,處于瀕危狀態。年輕一代的客家人很少使用客家方言,客家方言的日漸式微影響了客家民間文學、表演藝術等的傳承。民間文學如客家歌謠、春聯、族譜等文字記錄工作做得較好,但口頭傳承后繼乏人。可見,客家人傳承發展客家文化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力量亟待加強。
第二,在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的內容方面。客家文化中有積極、正面的部分,也有消極、負面的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局限性。客家人在長期的遷徙中磨礪出了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等意蘊豐富的優良傳統,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積極發展,客家文化中“重文教輕工商”、安土重遷追求安逸等思想觀念對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造成了不利影響。鄉村振興背景下客家文化傳承發展之實質即為其正面價值的現代化重塑與延展。武平縣開展了對物質形態的獅巖定光佛祖廟、中山古鎮、武北傳統古村落,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馬燈舞、十番音樂、石家拳等的整體性保護,但鮮少意識到對客家文化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分析研究和現代化轉型是對其傳承發展的必然前提。如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要求,精準挖掘闡發客家文化中具有正面價值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剔除其中一些不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內容,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綜合推進客家文化傳承發展,是開辟客家文化現代轉型道路所必須回答的問題。
第三,在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的途徑方面。武平縣形成了宣傳、教育、文旅融合等多元化途徑,營造客家文化濃厚氛圍。就宣傳而言,武平縣發揮傳統媒體以及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的作用,利用縣文化館、博物館、“非遺”展示館、數字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設施,抓住民間有關傳統民俗節慶活動以及“文化遺產日”等有利時機,多形式、全方位廣泛開展客家文化宣傳。就教育而言,武平縣建立了4所非遺傳承示范學校,編輯出版《定光佛信俗大觀》《武平客家習俗文化》《閩西漢劇進校園讀本》等非遺書籍,實施閩西漢劇、十番音樂、客家拳非遺進校園活動。就文旅融合而言,武平縣打造了“佛文化”旅游路線、“百家姓文化”旅游片區、興賢坊傳統文化街區。武平縣采取多種方式傳承發展客家文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和缺陷。宣傳和教育的內容存在片面化、碎片化傾向,尚未形成全面系統的宣傳教育模式,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容易導致客家文化歷史淵源、價值理念等文化內涵的喪失。文旅產業方面存在市場不成熟,旅游產品、服務等均未成體系、品牌打造不知名等問題。總體而言,客家文化傳承發展尚未構建完善的傳承發展機制,宣傳、教育、文旅融合等途徑缺乏持久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構建閩西客家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的路徑
(一)激活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的主體力量
傳統文化傳承最終依賴于全社會的文化自覺與文化參與,它不僅需要先進政黨、專家學者的文化自覺,也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這個文化建設主體的覺悟、覺醒和主動參與。[4]激活主體力量的目的是深化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客家文化傳承發展體系,讓多元主體都參與到客家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的創建中來。一方面,要引導各類主體認識到傳承發展客家文化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提高全黨認識水平,發揮政府經濟保障、政策支持、環境營造等作用,將客家文化傳承發展這一工程化為具體任務落實到學校、社區、農村等基層單位。客家研究聯誼會、客家商會、客家宗親理事會等要自覺擔負起相應職責,企業應當在生產經營中開拓客家文化產業市場,推動文化和產業結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人民在傳承發展客家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切實提供客家群體價值認同、情感共鳴的客家文化發展體系,滿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喚醒客家群體內心的文化自覺。同時,讓客家群體切實感受到客家文化傳承發展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激發其主體意識,調動客家群體參與客家文化傳承發展這項事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加強客家文化理論研究
加強客家文化理論研究要緊緊圍繞研究闡釋客家文化精髓、挖掘客家文化與鄉村振興的契合點,才能為傳承發展構建堅實基礎。因此,傳承發展客家文化要在去蕪存菁、去粗取細的基礎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客家文化的客家文化創新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首先,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系統梳理客家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在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的進程中,必須深度剖析客家精神、客家優秀傳統習俗、客家山歌等承載的思想意蘊,系統挖掘客家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細致探究并賦予客家文化積極價值部分以新的時代含義,實現有鑒別地予以取舍、有揚棄地加以繼承。其次,要促進客家文化深度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的現實需要。客家文化里蘊涵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貫通的豐富資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客家地區落地生根提供豐富的文化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客家文化實現現代化轉型確立了價值取向,是客家文化內容體系重塑的指導思想。加強客家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研究有利于對客家文化進行批判性傳承和發展,為實現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道路認同作出獨特貢獻。
(三)構建全面系統的傳承發展機制
客家文化的傳承發展必須按照一體化有序推進的思路建立全面系統的傳承發展機制。其一,加強組織領導,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明確部門分工和職責,實現文化、宣傳、教育等多部門聯動機制,形成推動客家文化傳承發展持久運行的合力。綜合利用傳統媒介與互聯網媒介,構建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宣傳平臺,形成客家文化傳承發展聯動機制。編寫系統的客家文化讀本和教材,探索適應客家文化傳承和發展需要的教學模式和培養方案,將學校教育和地方實踐教育結合起來,使客家文化滲透到啟蒙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個階段。統籌協調文化產業發展,推動客家文化深度融入旅游產品、服務,實現文化產業化和產業文化化。其二,完善政策支撐,為客家文化傳承發展作出制度性安排。政府要加強對客家文化保護傳承、文旅產業的財政支持政策。完善各職能部門權責清單并壓實責任,將各部門客家文化傳承發展情況納入單位年度工作考核中,確保相關工作落到實處。制定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的激勵表彰政策,激發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激活客家文化傳承發展主體力量提供政策保障。
結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傳承發展客家文化是時代賦予的重大課題。實現客家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客家文化發揮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促進客家文化認同的重要價值,必須深入挖掘客家文化與鄉村振興的契合點。只有以激活主體力量、加強客家文化理論研究、構建全面系統的傳承發展機制為抓手,構建全面系統的傳承發展體系,才能促進客家文化得到更為有效的傳承、更為持久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根基和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人民日報,2022.10.26.
[2] 黃曉鋒,劉加洪.客家文化的歷史性意蘊與當代性審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5):15-21+189.
[3] 方坤,梁寬.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整體趨勢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5):43-51.
[4] 李先明,成積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構建:理論、實踐與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6(11):138-145.
(作者單位:中共武平縣委黨校 福建龍巖 364300)
(作者簡介:鐘玲芳,女,福建武平人,中共武平縣委黨校科研室負責人、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文化社會學、干部教育。)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