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探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的實踐,分析如何將思政育人元素有機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文章從《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出發,分析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課程思政的實踐措施,包括挖掘《創新創業教育》育人元素、創新課程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等。研究表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探索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培養其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通過科學的教學方式,能夠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 課程思政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F061.3;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7-155-03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變革,創新和創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關鍵驅動力之一。在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僅需要傳授學生所需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培養他們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綜合素質。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許多高校推出了《創新創業教育》等與創新創業相關的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際操作技能以及社會責任感。然而,僅僅依靠傳授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夠的。現代高等教育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課程思政教育,以培養他們的社會擔當和倫理觀念。因此,如何將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中,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
一、《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一)有助于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理念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對于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理念具有顯著的意義。首先,該課程的開設本身就是對“三全育人”理念的直接響應,這一理念強調全面素質教育,不僅僅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還要關注其思想道德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設計的,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使其不僅懂得知識,更懂得如何運用知識創造新價值,符合“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要求。其次,這門課程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創新和創業不僅僅是技術方面的要求,還需要具備廣泛的知識基礎、跨學科的綜合能力,以及團隊協作和創新管理等多方面的素養。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學生可以在實際操作中培養這些素質,既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也讓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實現了“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面發展。
(二)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競爭力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在增強學生的競爭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這門課程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新的創新和創業機會,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在現代社會,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之一。通過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學生學會了如何思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將這些解決方案轉化為實際產品或服務。這種思維方式和實踐經驗無疑會使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具競爭力,因為他們能夠為雇主或自己的企業帶來創新和競爭優勢。其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業技能和商業洞察力。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構建商業模型、制定市場營銷策略,還了解了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法。這些技能和知識不僅使學生具備創辦自己企業的潛力,還使他們在企業環境中成為脫穎而出的有價值的員工。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市場需求,為公司的增長和成功作出貢獻。最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在創新和創業項目中,學生通常需要與不同背景和技能的同學合作,這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合作技能。同時,他們也有機會擔任領導者,協調團隊,制定決策。這些經驗使學生更具競爭力,因為在現實工作場景中,團隊合作和領導才能是非常重要的職業技能。
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
(一)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在教育目標上具有一致性,與國務院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強調的“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度契合。該課程的教育目標體現了德育價值,因為它不僅注重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這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一脈相承,旨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讓他們在創新和創業領域中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此外,該課程的“價值—知識—能力”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也符合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通過價值觀的培養,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責任感,這與“又紅又專”的培養目標相一致。同時,課程注重知識傳授,使學生獲得了創新創業所需的專業知識,符合“德才兼備”的培養要求。最重要的是,該課程側重于培養創新創業能力,這與“全面發展”的目標相契合,因為它不僅關注學生的學術能力,還強調綜合素質和實踐技能的培養。
(二)教育內容具有一致性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在內容上與課程思政教育具有一致性,因為它不僅強調了專業知識的傳授,還融入了課程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這門課程強調創新和創業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在創新創業領域,道德和社會責任至關重要,學生在課程中學習到的不僅僅是如何創業,還包括如何在創新過程中維護道德和社會價值,這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核心要求即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品質相契合。其次,該課程的內容涵蓋了國家政策和發展方向,我國政府一直強調創新和創業,將其視為國家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學生通過學習《創新創業教育》,不僅能夠掌握實際操作的技能,還能夠理解國家的政策方向,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這與課程思政教育強調國家認同和擔當的理念一致。最后,課程內容還需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創新和創業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需要綜合素質,如溝通能力、團隊協作、領導力等。這與課程思政教育中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建設者的目標相符。
(三)教育方式具有一致性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在教育方式上與課程思政教育有顯著的一致性。首先,教育方式注重思辨和討論。創新創業領域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思辨能力,能夠分析問題、提出創新點子,以及獨立思考。課程思政教育也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中,學生通常會參與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和課程作業,鼓勵他們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觀點,這與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相符,即培養學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維。其次,課程思政教育注重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和社會問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也重視將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鼓勵學生通過實際創業項目來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這種以實踐取向的教育方式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理論知識的實際價值,與課程思政教育的理念一致。最后,課程思政教育強調社會責任和團隊合作,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和團隊項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也倡導團隊合作,因為創新和創業通常需要多人協作,學生需要在團隊中學會有效溝通、協調、領導,這與課程思政教育的合作精神一致。
三、《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的實踐
(一)挖掘《創新創業教育》育人元素
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的實踐中,挖掘育人元素是關鍵的,這不僅包括教授創新和創業技能,還涉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誠信等重要素質。廣義的創業,特指在工作崗位上的創新和創業,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能夠增強他們對家國的情感連接。同時,課程也需要引導學生自省,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創業,幫助他們確立職業發展目標。
(二)創新課程教學方法
對《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有助于傳授創新和創業技能,還可以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可以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真實的創新和創業案例,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實際問題的復雜性,還可以通過討論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等問題,激發他們的社會擔當。例如,教師可以選擇與環保、社會公益或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案例,讓學生思考如何在創新創業中同時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
其次,還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將學生置于實際創業項目中,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這樣的任務包括市場調研、商業計劃書的撰寫,或是創業項目的設計與執行。在任務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應對商業挑戰,還需要思考如何在創業中踐行社會責任,這將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最后,教師還可以運用頭腦風暴和情境模擬的方式,讓學生在團隊中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討論與道德倫理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在創新創業中如何在道德方面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有助于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三)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首先,結合實際項目進行實踐教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創新和創業的實際操作,可以設計實際創業項目,如小型初創企業、社會創新項目或實際市場調研。學生將在這些項目中親身體驗創業的全過程,包括商業計劃、市場推廣、團隊協作等。同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在創業過程中擔當社會責任,如可持續經營、社會影響和倫理道德的決策等。這樣的實際項目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其次,開展模擬創業和商業游戲。模擬創業和商業游戲是另一種有利于實踐教學的方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體驗創業挑戰,從而鍛煉創新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模擬創業游戲主要包括模擬市場競爭、財務管理、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決策。同時,游戲規則可以設定為強調社會責任,鼓勵學生在游戲中思考倫理道德和社會影響。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到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為了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需要不斷提高師資力量。首先,教師需要具備深厚的創新創業領域的知識,了解最新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他們應該積極參與實際創業項目,深入了解實際創業挑戰,以便更好地傳授這些知識給學生。為此,學校可以提供專業培訓、鼓勵教師參與實際項目或研究,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其次,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育方法,以使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他們可以探索創新教學方式,如案例教學、團隊合作、實際項目導向教學等,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也應該關注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教育,引導學生思考創新和創業與社會的關系,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為此,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開展培訓和研討會,分享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最佳實踐。
(五)重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將學校與企業資源的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育和實踐機會,從而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首先,學校可以與企業合作開展實際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商業環境中參與創新和創業,包括合作開展研究項目、初創企業孵化、實習和工作機會等。學生將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其次,學校可以與企業建立導師制度,邀請企業高管或成功創業者擔任學生的導師,導師將為學生提供指導、建議和實踐經驗分享。這種一對一的導師制度有助于學生在創新和創業領域獲得個性化的指導,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創業導師的尊敬和信任。最后,學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與企業互動的機會,這個平臺主要包括創業競賽、創新項目孵化中心、講座和研討會等。學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與企業代表交流、合作和參與實踐活動,這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拓寬他們的視野,培養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
(六)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
完善的評價機制有助于量化、客觀地評估學生在創新創業領域中知識、技能和道德素養,同時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培養其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首先,應當采用多元化的評估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創新創業領域的表現,包括傳統的考試、論文、項目報告等學術性評估,同時還應該包括實際項目的評估、口頭演示、團隊合作評價、導師評價以及自我評估等非學術性評估的方式。多元評估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道德素養,同時也鼓勵學生參與實際創業項目和社會實踐。其次,應當明確制定評估標準,以確保評估過程的客觀和公正。標準可以涵蓋學術方面,如知識掌握程度、理論應用能力,同時也應包括實際項目中的績效、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等綜合素質。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社會中,創新和創業能力已經成為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但僅有這些遠遠不夠,思政育人的要求也是同等重要,需要將倫理道德、社會責任感以及公民意識等價值觀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中。在不斷變化和充滿機遇的時代,應該鼓勵高校和教育者繼續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探索,不斷改進,以培養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實現教育的使命,讓學生成為有益于社會和國家的積極力量。
[基金課題: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4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探索”(編號:2024SZX688)]
參考文獻:
[1] 程琳.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J].才智,2023(18):33-36.
[2] 張艷妮,花晗佶.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創業基礎”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06):91-94.
[3] 陳晨,康鑫,楊立梅.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6):13-16.
[4] 高歌.“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實踐與探索[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3):99-103.
[5] 朱文彬.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1(36):6-7.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712000)
[第一作者簡介:劉江虹(1977—),女,漢族,陜西乾縣人,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