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合式教學方式的產生促進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授課模式的轉變,更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提供了有利契機。基于此,文章在混合式教學與課程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目標的指導下,探究了混合式教學模式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實踐路徑并選取會計專業基礎課《會計學原理》進行教學實施,探索出“雙重+三元+四動+五感”的教學方法體系和“橫向+縱向”的思政內容供給體系,以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樹立愛崗敬業、誠信自律、求真務實的價值觀念和勇于質疑的科學精神,從而實現德育與智育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 課程思政 會計學原理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7-185-03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突破了因學生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參差不齊而導致的課堂教學難以“因材施教”等障礙。混合式教學不是簡單的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物理結合,而是要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把學生的淺層學習引向深度學習,使教師和學生獲得全新的講授與學習體驗,這就需要通過構建完整的教學模式框架精心組織教學,對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方法進行梳理[1],利用數字化工具和技術手段,支持多資源、多平臺、多模式地推進教育信息化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差異化需求[2]。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體現在理論知識的傳授層面,更要與課程思政建設形成聯動,使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協同,樹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教學指導思想。
二、專業教育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目標梳理
結合會計專業課程特點及課程思政的具體要求,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素質目標三個維度設置《會計學原理》課程目標并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貫穿始終。
(一)知識目標
知識目標包括掌握會計的定義與職能,會計核算的對象、方法與程序,掌握籌資、投資、經營及分配四項基本經濟活動的資金運動規律,明確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及現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編制過程,了解會計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和前沿問題。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會計學原理》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能夠運用現代化的會計方法和工具進行智能會計信息處理及財務報告編制,具備不確定環境下進行財務分析、制定財務決策的能力。
(三)素質目標
在實現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的基礎上,學生應具備遵紀守法、團結協作、謹言慎行、終身學習的品質,能夠理解會計人員對企業穩健運營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具備職業自豪感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建立經世濟民、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內化誠實守信、廉潔自律、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混合式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設計
(一)課前線上導學設計
課前線上導學是混合式教學實施的首要環節,學生利用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學習通等平臺進行自主學習[2]。此外,通過學習軟件課前導入學習目標、知識體系思維導圖及知識點概要,使學生課前先從整體上把握本章結構框架;通過真實案例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設置線上預習檢測并在課程平臺設置預習討論區,以便把握課上授課的節奏和重點。與此同時,每章節均配有課程思政導學資源,如第一章總論部分引入中國的會計道路、歷史沿革,會計大家的風范介紹以及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相關的視頻和新聞,培養學生對所從事職業的自豪感和敬畏心。相應地,課程平臺會在每章教學活動開始前發布思政話題的討論,學生之間也可交流互動,以團隊形式分組完成預設的學習任務,最后根據學生的預習反饋進行授課內容的精準調整。
(二)課上教學活動設計
1.理論教學。線下的課堂上教師應于每次課程開始前線上查看預習情況,包括點擊次數、學習時長、測試題準確率等情況,據此精心安排課堂教學的內容。在課堂中,教師應創設情境,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啟發式教學[3]。例如,對于制造業企業生產成本核算的知識點,學生首先線上學習生產成本的歸集過程,教師再在線下課堂活動中組織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理解從材料采購、固定資產購置到人工費材料費結轉、制造費用歸集分攤的每一個環節,使學生對此知識點理解得更透徹。此外,應積極從課程自身的理論知識體系出發提煉課程所蘊含的哲學思想,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延伸思考的路徑來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直接教育與熏陶式教育的有機結合,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發力[4]。以會計要素的學習為例,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以個人、家庭財產為例了解各項會計要素的含義,了解負債的“雙刃劍”特點,使學生明確債務既能抵減稅費、維持控制權的穩定,又會導致巨大的財務壓力,培養學生以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看待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財務規劃的意識。
2.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方面,聯系理論層面的各相關知識點選取與本門課程相關的上市公司經濟活動、財務舞弊案例等內容作為課堂教學案例,以小組為單位,遵循案例分享、小組討論、點評總結的思路汲取案例精華。以瑞幸咖啡事件為例,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了解瑞幸咖啡事件,課上由學生分組匯報,分角色進行情景再現,通過學生演繹、老師點評,融入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知識點,最后布置拓展思維作業:瑞幸是如何起死回生的?通過瑞幸咖啡的案例,提高學生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理解,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職業精神,同時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做到知識、能力、素質共同提升。
3.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方面,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搭建財務共享中心平臺,讓學生以團隊形式進行企業經營的模擬,每個學生分飾不同角色,通過實踐充分了解企業的運營體系,了解會計數據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各項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明確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基本會計報表的編制過程。在實操的過程中,增強了學生對企業各項財務活動的感性認知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奠定良好基礎。
(三)課后知識整合設計
課后知識整合設計的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強化鞏固,實現所學知識與舊知識建立聯系形成知識群落構成知識體系[4],因此,需要教師定期布置形式多樣的階段性作業,如結合理論知識自選案例進行分析、繪制知識點思維導圖、完成階段性學習自評報告等,并根據階段性測試成績歸納典型問題,據以不斷更新教學大綱[3]。此外,教師應定期更新課程資源庫,以兼顧理論與實踐為原則,緊跟會計準則的調整更新會計學原理試題庫和習題庫,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問卷調查結果掌握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和易錯點,據此完善相關的教學大綱、電子教案、習題、案例等元素,根據最新修訂的會計準則、財經新聞、優質公眾號和主題報告,完成課程思政討論主題資源庫建設。此外,每學期期中、期末各進行一次問卷調查,例如,課前預習小視頻對理解知識點用處大嗎?對本門課程融入的思政元素是否深有體會?從而了解學生對混合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課程思政的融入效果。
(四)全過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設計
1.基于《會計學原理》課程本身的縱向挖掘。在教學設計中,根據《會計學原理》課程設置建立點對點的思政案例庫并導入課程學習平臺,即每個理論知識點對應一個思政元素,使學生深入領會每一個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實際意義。比如,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課前預習中,通過案例的介紹讓學生領悟財務造假所造成的社會危害,加強學生對職業的敬畏感并形成對可靠性原則的深刻認識;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分別扮演案例中的各個主體,從會計主體、審計主體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等多個視角了解財務舞弊的動機和具體操作。另外,引導學生基于會計發展史探尋大家風范、從社會熱點事件中挖掘彰顯愛國情懷、社會責任的元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4]。
2.基于“會計學原理+其他學科”的橫向挖掘。除對課程本身思政元素進行縱深的挖掘外,《會計學原理》同其他學科也能形成聯動,橫向挖掘學科交叉下的思政元素,形成“《會計學原理》+哲學”“會計學原理+法學”“會計學原理+音樂”的課程思政體系,通過課前的思政案例庫導入、課上的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的聯動講授、課后的學生自主挖掘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過程。(1)會計學原理+哲學。在講授“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核算原則時,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引導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明確企業為什么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而不能僅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以及怎樣去踐行這一原則。(2)會計學原理+法學。在講授會計的職能時,使學生明確會計是以法律為依據,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經濟管理,從而更好地促進公司的經營,培養學生對職業的敬畏之心。(3)會計學原理+音樂。在講授會計要素會計科目時,與音樂中的音符進行類比,七個簡單的音符能夠奏出千千萬萬的旋律,而再復雜的經濟業務都是通過六類會計要素進行記錄,同時結合“大道至簡至易”以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使學生明白會計核算亦如此,把最簡單的會計要素、會計科目間的規律厘清就能在經濟業務事項的處理中游刃有余,以不變應萬變。
四、混合式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
為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構建集“雙重”“三元”“四動”“五感”于一體的立體式教學方式:即通過“混合式”+“交互式”的雙重教學方法,利用翻轉課堂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通過“理論”+“實踐”+“案例”的三元教學形式,將與教學大綱相契合的典型案例、熱點事件于課前通過線上平臺傳輸給學生;通過“互動”+“感動”+“心動”+“行動”的四動共情式教學,將教學的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有機結合為目的,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引起學生共鳴,激發課堂內在活力,驅動學生有效學習,使學生課堂活動從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獲得共鳴,產生“心動”,進而“行動”。通過情景演繹、小組討論、激發學生責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感動),使學生產生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而讀書的動機(心動),最后付諸實際行動。而所謂五感教學,則是指將課內課外相互補的“新鮮感”、過程性考核的“危機感”、線上測試的“緊張感”、展示自我的“成就感”及團隊合作的“榮譽感”融入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五、混合式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考核體系重構
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側重于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即注重結果的評價而忽略了學習過程的考核,借助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契機,考核方式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將過程評估、實踐評估也應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其中,過程評估包括在線課前預習完成度及學習效果檢測成績、階段性作業和隨堂小測成績、課堂提問互動以及小組匯報情況;實踐評估部分主要來自實踐環節系統呈現的完成度和完成效果。另外,期末試卷的結構也應進行相應改革,降低客觀題目占比,增加應用性問題分值,同時課程思政元素也應納入試卷中,如設置題目“下列各項體現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是”并設置選項如“企業的資產越多越好、企業的銷售費用越少越好”等等。最終的課程成績=過程性評估×20%+實踐性評估×20%+結果性評估×60%。
六、結語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改革仍處于探索階段,積累的數據和經驗也仍然十分有限,應繼續聚焦于教學資源的整合、學習經驗的激活、同伴學習的有效實施等因素[4],將傳統教學與數字技術充分融合。其次,混合式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參與度,對于專注力、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教師單向進行平臺數據實時監測和督促反而導致線上學習成為一項負擔,并不能夠實現預先期望的學習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構建將課程思政建設效果也融入其中的教學評價體系同樣是未來時期的重要工作。最后,混合教學模式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機結合需要教師根據學科、專業特點深挖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而這對教師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未來還需要高校積極引入優質的教學平臺,提供豐富的教學技能培訓,由政府部門主導增強不同學科、不同地域院校的交流溝通,持續完善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并更好地服務于課程思政建設,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基金項目:2022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大智移云”背景下課堂教學模式變革助推學習成效提升的研究與實踐(SJGY20220165);高等教育2023年度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統籌會計學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的探索與研究(GJB1423417);黑龍江省2023年一流課程建設項目《會計學原理》;黑龍江省2023年課程思政建設項目《會計學原理》;2023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改項目“高等農業院校經濟管理類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研究”(23GJYBD004)]
參考文獻:
[1] 林建偉,詹艷慧,王春峰,邢云青,儲鳴.基于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J].西部素質教育,2023,9(10):9-12.
[2] 郭益盈,白帆.“會計學原理”線上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J].經濟師,2023(01):229-230.
[3] 楊玉蓉,閆國民,高帆,張晶,林居.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J].綏化學院學報,2023,43(05):131-133.
[4] 楊晶晶,劉延飛,楊百龍.一致性建構原則下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41(05):154-160.
[5] 陳曉芳,李琴.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設計與評價研究——基于“MOOC+SPOC+翻轉課堂”[J].財會月刊,2019(20):74-81.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作者簡介:王佳悅,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公司治理;楊輝,博士,碩士生導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戰略管理;李萍,博士,碩士生導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孫麗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企業財務管理。]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