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金融基礎》課程教學,是高職院校培養德才兼備金融人才的必要舉措,也是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金融學科領域的傳承與創新的現實需求。文章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金融基礎》進行多方位的整體設計,進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評價三方面提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金融基礎》教學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職院校 金融基礎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7-218-03
一、引言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指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徹于教育各領域。中國金融行業的繁榮與金融學科的構建,其背后都有著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中國既有連續豐富的金融歷史實踐需要深入剖析,也有建國以來蓬勃發展的先進經驗有待總結完善,還有海量的典籍中蘊含的系統金融理論尚待發掘。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延續中華文明,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高職院校金融專業需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基礎上,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崇高理想。
正如《金融學》教材編著者,中國人民大學張杰教授所言:要將傳承于中國數千年文明傳統的哲學觀點以及思維方法和直接萃取于本土貨幣金融實踐的知識、思想以及邏輯浸潤乃至深植于既有的金融學體系,以期形成更具包容性和解釋力的全新金融學框架[1]。當前金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本文將著力聚焦高職院校金融專業課程《金融基礎》,在課程思政這一價值理念的導向下,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地轉化并融入《金融基礎》課程中,使學生在掌握金融基礎知識的同時,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運用傳統文化的智慧指導金融實踐,為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實現“授業”與“傳道”的統一。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金融基礎》的意義
(一)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其運作與發展無不深受文化背景的影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精神支柱。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更應該注重在學生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掌握金融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為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
在《金融基礎》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誠信、正直、責任等核心價值觀念,這些觀念是金融行業的基石,也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關鍵要素。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金融活動的道德邊界,培養正確的職業倫理觀念,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堅守道德底線,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和行為規范,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有助于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
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和思維方式,歷經千年沉淀,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而深刻的認知世界的視角。在《金融基礎》課程中融入這些元素,可以引導學生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以更加全面、深入和系統的視角來看待金融現象和問題。逐漸領悟到其中蘊含的辯證思維、整體觀念和長遠眼光,這些思維方式將有助于他們在金融領域形成更加成熟和理性的判斷。
(四)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
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誠信、責任、團隊合作等價值觀念,是現代職場中不可或缺的職業素養。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也能夠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指導和啟示。比如,傳統文化中強調的“穩健經營”“風險意識”等理念,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價值觀念的內涵和重要性,更好地把握市場動態,制定合理的投資策略。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金融基礎》的整體設計
(一)明確目標,把握原則
《金融基礎》是高職金融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入點,不僅能夠豐富課程內容,還能深化學生對金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有助于學生在金融學習的同時,也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知識與道德的雙重提升。因此,本課程整體設計的目標就是為學生成為有愛國情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有職業倫理道德,有社會責任感的德才兼備的復合型金融人才提供價值引領,目標實現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方向性原則、時代性原則以及系統性原則,
(二)挖掘元素,優化內容
深入挖掘中國古代金融思想和中國金融故事,結合現代金融的熱點與問題,將這些素材與對應章節相融合。比如,在講到信用的時候,融入誠信文化的元素,強調金融活動中的誠信原則。講述古代理財故事,引導學生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不要過度消費。在金融風險管理中,引入和諧共生的理念,強調風險防控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在講到金融創新的時候,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在金融領域勇于探索、創新實踐。
(三)利用載體,融入教學
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通過案例、故事、視頻等形式展示傳統文化與金融的融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多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金融現象背后的文化因素。比如在講到中國貨幣發展演變時讓學校思考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金屬貨幣為什么是圓形方孔的設計。課下也可以通過參觀貨幣展覽館,或者舉辦金融文化節、傳統文化講座等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金融基礎》的實踐探索
(一)教學內容的改進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貨幣及相關概念的融入。在《金融基礎》中,與貨幣相關的內容有貨幣形態演變、貨幣職能及貨幣制度等知識點。首先,從貨幣形態演變上來看,中國古代貨幣的造型從秦代之前的形狀各異到秦朝統一六國貨幣后的圓形方孔,并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通過對比與其他文明古國的古代貨幣,引出其所蘊含的宏大民族文化———方正圓通。它標示著天地共存、團結與和諧的理念。其次,從貨幣職能上來看,先秦貨幣理論“子母相權論”里的核心觀點很好地體現了貨幣的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與“民”的關系,體現了傳統的民本思想。最后,從貨幣制度上來看,《鹽鐵論》中關于中國古代鑄幣權的討論,聚焦于鑄幣權的歸屬問題,以及其對社會經濟秩序和民眾生活的影響。通過這場辯論,我們可以深入理解古代中國對于鑄幣權問題的思考和決策過程,以及這一決策對于貨幣制度和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金融機構及相關內容中的融入。金融的本質就是信用,金融機構也是信用中介機構。對于中國古代的高利貸信用,學界整體的觀點是基本否定的,但也有學者從社會意義上肯定了它的一些積極作用。封建社會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有賴于商業資本總量的擴展和單個資本規模的擴大,相當程度上與高利貸資本的活動分不開的[2]。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些素材,如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去引導學生辯證地思考高利貸信用的問題。在信用和金融機構等章節中,可引入山西票號“日升昌”的案例,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討論金融行業中誠信建設的現實意義。將儒家思想的金融誠信文化教育融入教學中,傳承晉商誠信精神。另外,通過列舉票號錄人標準“身高5尺、五官端正、儀態大方、家世清白、懂禮貌、善珠算、精楷書、不怕遠行、能吃苦”還要求“更須儀態大方、習于禮貌”,讓學生思考近代金融學對從業人員的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要求。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金融調控與監管中的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天人合一”為基本精神,很多經濟金融思想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天下觀為表現的全局觀、整體觀。同時也注重從微觀著手,關注百姓生活。以管子的金融經濟思想為代表,他對經濟調控的手段主要在于對貨幣的控制,通過管理和調節,協調好商品與貨幣的關系。管子還賦予了政府金融以廣泛的社會意義,作為打擊高利貸的重要手段。《管子》主張以官貸替代私貸的辦法,由國家給生活困難、亟需借貸的民眾提供民心所向的無息貸款,這樣既可減少高利貸者對民眾盤剝,又能維護社會持續穩定,還能增進民眾的愛國[3]。他的金融思想一直蘊含著一個整體視角和普惠精神,也是以民為本的深刻體現。
(二)教學方式的變革
為了更好地保證傳統文化融入課程的教學效果,促進教學課堂有效延伸和拓展,借助學習通APP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金融基礎》的教學。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不同的教學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多角度融入到《金融基礎》教學的全過程。
1.課前階段的教學設計。重新修改完善《金融基礎》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以及教案,使其能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理念、目標、形式、內容等方面。課前階段,根據每一章專業知識內容,提前選取適合的素材在學習通上發布課前預習任務,這些素材既可以是中國古代金融思想、金融發展史、傳統政策理論或者中國古代金融故事的閱讀材料,也可以是金融經濟熱點話題或者新聞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們一方面提前了解跟教學內容相關的中國金融歷史或者時事熱點,另一方面思考提出的問題,查閱資料并在討論區提交自己的觀點供全班同學交流。
2.課中階段的教學引導。課堂教學階段,在提前預習課前任務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運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或者辯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去主動思考,給學生提供充分交流和展示的平臺。力爭在每一個章節都做到結合典型案例或者熱點案例并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得每個知識點都能落腳到“育人”上面。比如在講到信用時,通過對比美國次貸危機和山西票號的案例,讓學生思考違約帶來的風險以及守信所得到的回報,引出誠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之一,是金融從業者的第一標準,對于大學生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840a230d2017f18bb577072e8fd202403.課后階段的教學強化。課后階段的及時鞏固、延伸和拓展可以保證課堂內容得到有效的消化和反饋。通過在學習通上設置的課后任務,讓學生能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點和實際經濟生活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比如在學完貨幣政策之后,課后讓學生通過閱讀先秦“子母相權論”、漢代“常平倉”思想等材料來認識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再對比現代金融政策中“以人民為中心”的普惠金融,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人民史觀。還可以通過邀請金融行業人士或校友進行線上或線下的講座,分享傳統文化中仁、義、誠的價值觀念在金融機構以及職場中的體現,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職業道德意識。
(三)考核評價的改變
1.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金融基礎》考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個人品德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只是依靠期末的測試無法全面反映學生學習的效果,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把課前、課中和課后通過學習通記錄的學習情況,如討論、搶答、辯論、拓展視頻的觀看、章節測試等表現以一定的比例體現在最終的考核評價中。期末考試形式也要多樣化,既有在紙質考題上通過傳統文化的閱讀材料設置問題,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應用情況的主觀題,也要有讀書筆記、觀后感、專題討論或者報告等形式。線上與線下考核相結合,以達到綜合全面考評的目的。
2.個人任務與小組任務相結合。在構建平時成績的評估體系時,強調個人與團隊協作的結合。旨在通過強化過程管9a536bd4207a9519188fb08c3426bb06理來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全面評估學生對知識點的吸收程度及其實踐表現。為實現這一目標,通過設計多元化的任務形式,將個人任務與小組任務相結合。對于個人任務,我們將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課堂測驗的得分以及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等因素納入考量;而對于小組任務,則側重于小組討論的質量、專題報告的內容深度及團隊合作的默契程度等,以此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能力。
3.師生評價與生生評價相結合。師生評價與生生評價的結合是一種創新的實踐路徑。師生評價注重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和指導,以及對學習成果的客觀評價,能夠確保評價的權威性和專業性。而生生評價則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反饋,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具體實踐中,通過設計課堂互動、小組討論等環節,引導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同時,也可以利用在線教學平臺等工具,方便學生之間的互評和反饋。
五、結語
文化作為民族之根、國家之魂,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與時代價值。在全球化浪潮下,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已經成為各國經濟交流的重要橋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千年沉淀,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軌跡。高職院校金融專業作為培養金融人才的重要陣地,應積極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的有效路徑。而《金融基礎》作為高職金融專業基礎性課程,就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現代金融教育的豐富與提升。對于未來的金融從業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期待通過這樣的融合,能夠培養出既有深厚金融理論功底,又具備高尚道德情操的金融人才,共同書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金融相得益彰的華麗篇章。
[本文為2023年度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課程思政教改項目,課題名稱:課程思政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金融專業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金融基礎》為例。]
參考文獻:
[1] 張杰.金融學在中國的發展:基于本土化批判吸收的西學東漸[J].經濟研究,2020,55(11):4-18.
[2] 劉秋根.關于中國古代高利貸資本的歷史作用——讀《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編[J].史學月刊,2000(03):12-18.
[3] 王義忠.《管子》利民思想的雙重路徑及其當代價值[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05):100-107.
(作者單位: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0507)
[作者簡介:王倩,碩士研究生,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