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教師要抓住機遇,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本文以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實施策略作為研究主題,深入分析了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和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助力作用,探索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導入、活躍課堂氣氛、提升教學直觀性、開展數學游戲活動和獲得教學經驗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 小學數學;信息技術;依托;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4) 19 142-144
一、小學數學教學難點
(一)學生言語理解能力不強
小學生受生活經驗少、知識儲備少等影響,言語理解能力不強,小學數學教師必須采取生活化的語言描述數學知識。然而對小學生而言,小學數學學習無異于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即非常依賴教師為其建構數學世界。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合理組織語言,幫助學生理解“數字”這一在生活中聽得見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概念,若學生無法將“數字”與“物體的個數”建立聯系,則無法開展后續的數學學習。
(二)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
小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一方面,他們無法理解“學習為生活服務”這一理念,只將學習看作家長、教師的要求,因為家長、教師的權威性而被動學習;另一方面,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相較于學習,對游戲、活動更感興趣,所以學生容易在學習過程中走神、開小差或因為迷戀游戲而遲遲無法進入專注的學習狀態。小學數學教師一方面要與游戲、課間活動“搶奪”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教師威嚴,約束學生行為。
(三)學生空間想象力不強
小學生存在空間觀念有待建構的問題,圖形與幾何作為小學數學課程四大領域涉及范圍比較廣泛的內容之一,教學內容的抽象性給小學數學教師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對于可以利用實物模擬的幾何教學內容,例如正方體、長方體的識別,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出具實物的方式提升教學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但是對于無法利用實物模擬的幾何教學內容,則必須探索有效的直觀教學方法。
二、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輔助作用
(一)吸引學生注意力
相較于教師的言語講解,聲音、光線、圖畫、影像、動作等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信息技術可以提供聲光電體驗,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學數學教師靈活利用信息技術,能在“注意力搶奪戰”中獲勝,引導學生由課間活動狀態轉變為課上學習狀態。例如,小學數學教師放映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在視頻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搭建橋梁,就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由觀看視頻過渡至思考知識。
(二)減輕學生理解負擔
小學生的言語理解能力不高,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減輕學生的理解負擔。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視頻的形式形成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情境沉浸感,進而幫助學生獲得最直觀的感受和體驗;還可以利用動畫的形式演示幾何變形過程,幫助學生提升空間想象力。減輕學生理解負擔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雙減”政策要求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減少課后作業內容,以在保證學生學習效果不下降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更多課后活動時間。利用信息技術減輕學生的理解負擔,正是實現“雙減”政策要求的重要手段。
(三)活躍課堂氣氛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可下載“隨機點名”軟件,將班內學生的名字輸入進去,利用軟件運行提問學生問題。這在一方面能提升點名活動的刺激性,有效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有助于解決靦腆的學生羞于參與課堂活動這一問題,調動全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游戲活動時,可利用信息技術營造競爭氛圍,即利用多媒體設備和投影設備將各小組的比分或倒計時實時投影到大屏幕上,提升學生的腎上腺素水平,提升學生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
三、信息技術輔助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
(一)依托信息技術進行課程導入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開課程導入,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快速將學生由課間活動狀態轉為課堂學習狀態,有效減輕教師維持課堂紀律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利用課程導入設置懸念、鋪墊知識,從而緩解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焦慮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導入時,要秉承以下三個原則:一是時間性原則,即將課程導入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二是相關性原則,即保證課程導入內容與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三是趣味性原則,即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點設計課程導入內容。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對《西游記》感興趣這一特點,利用PPT設計師徒四人分果子的教學情境開展課程導入。教師先為學生呈現師徒四人分一籃桃子的頁面:已知籃子中共有8個桃子,問學生師徒四人每個人可以分到幾個。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再為學生呈現師徒四人分一個西瓜的頁面,問學生每人可以分到多少西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便告知學生只要認真學習本節課內容,大家就能幫師徒四人分西瓜,從而巧妙引出“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
(二)依托信息技術活躍課堂氣氛
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活躍課堂氣氛時,必須注意“學”與“玩”的度。目前,部分教師存在對“趣味性課堂”理解不準確的問題,過分重視課堂的趣味性,忽略了教學的本質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提升能力。所以,在探索利用信息技術活躍課堂氣氛的具體教學策略時,要以完成預定教學目標作為前提,這就要求教師對課堂節奏有比較強的掌控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精細化教學方案和巧妙利用鐘表倒計時的方式實現對課堂的高度掌控。例如,在開展《萬以內加法和減法(一)》的教學時,教師利用“隨機點名”軟件抽取學生計算算式,要控制“隨機點名”軟件的運行時間,不能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或實現師生互動而抻長軟件運行時間。又如,教師在開展《測量》的教學時,安排學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測量物體長度,并在活動結束后根據各小組的測量物體數量和測量準確性進行排名。為了保證測量活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鐘表倒計時投影到屏幕上,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測量效率,另一方面能利用倒計時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并保證測量活動在預定時間內完成。
(三)依托信息技術提升教學直觀性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直觀性。首先,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全方位、更清晰地展示實踐性知識。例如在開展《角的度量》的教學時,該課程要求學生認識量角器并學會利用量角器度量角度大小。教師若使用小型量角器演示測角方式,則學生看不清或看不全。若利用量角器教具和黑板為學生演示測角方式,則一方面量角器教具與學生所用量角器不一樣,可能引發歧義;另一方面教師在使用量角器教具時需背對學生,且手臂、身體會對量角器有遮擋,仍無法保證全班所有學生都能清晰而準確地看到量角器的量角過程。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演示量角器的量角過程。可利用PPT制作量角器量角過程動畫,并在重要動作處標注量角器使用注意事項。教師在放映PPT的過程中,可以面朝學生,監督學生認真觀看動畫,保證教學質量。其次,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或視頻,幫助學生了解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例如,在開展《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生活中正方體、長方體物品的圖片,并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正方體和長方體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提升其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而利用幾何畫板等數學軟件制作長方體、正方體的動態展開圖,則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長方體、正方體的折疊展開過程。
(四)依托信息技術開展游戲活動
開展數學游戲活動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進而提升教學效率。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數學游戲活動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游戲活動開展。例如,在開展《表內乘法(一)》的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記憶表內乘法內容,可組織學生開展“乘法接龍”活動,即教師抽取乘法運算問題、學生回答,并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隨機呈現前、后、左、右的文字。如,當屏幕上出現“左”,則第一位學生向他左側的學生提問表內乘法內容,左側同學回答問題后根據屏幕上顯示的方位詞確定第三個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游戲活動,一方面可給學生以新鮮感,學生參與游戲的積極性能被有效激發;另一方面利用隨機軟件、鐘表倒計時等,可以有效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和實現游戲機會公平。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營造游戲背景,提升學生的游戲沉浸感,例如,在開展《認識人民幣》的教學時,可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即抽取一名學生扮演收銀員,其他學生扮演顧客,利用游戲錢幣模擬購物過程。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呈現貨架圖片,播放超市人聲嘈雜的背景音,模擬真正的超市購物環境,提升數學游戲活動的真實性。
(五)依托信息技術獲得教學經驗
小學數學教師除了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獲得教學經驗,提升教學能力。例如,可以利用手機等可錄像設備錄下自己的教學過程,下課后利用錄像以第三視角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從而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又例如,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名師課程錄像,從而認清差距,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研究,并學習資深教師的教學方式,不斷提升個人教學能力。例如,為了得到最真實的學生評價,教師可以利用問卷星等匿名問卷調查軟件,設計調查問題,邀請學生和家長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評價,提出建議,教師根據建議改進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可利用互聯網開展線上教研,一方面將自己收集的教學資料上傳至云平臺與其他教師分享,共同提升教學知識、經驗儲備;另一方面通過在線會議等方式開展教學討論并選擇可回放觀看功能,從而破除時間和空間的阻礙,實現更高效地教學研究。
小學數學的教學難點主要在于小學生言語理解能力不強、空間思維較弱,導致小學數學教師與學生在交流時存在“溝通鴻溝”。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努力提升教學直觀性,為學生提供直觀簡單、可理解性強的學習體驗,而利用信息技術便可實現這一要求。應該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助力作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推動作用,不斷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沈育文.信息技術助力學生空間觀念有效建構的實施策略:以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線段、直線、射線”教學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2(12):86-89.
[2]沈志鋒.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融合實施數字化教學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2(1):89-92.
[3]任莉莉.淺析小學數學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策略[J].考試周刊,2020(40):68-69.
[4]張婷.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數學任務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1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