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在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打造高效數學課堂。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實現減負提質的教學目標。文章探討了“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課堂減負提質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實施情境化教學,打造減負提質的小學數學課堂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實現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雙重目標。教師要善于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打造富有趣味、生動的情境化課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提問題等方式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專注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學習狀態。
例如,在教授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我當小廚師——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打造富有故事性的情境課堂。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猴王給三只小猴分餅”的故事。猴王把同樣大小的三塊餅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先把4份中的1份分給第一只小猴,又把8份中的2份分給貪心的第二只小猴,最后把12份中的3份分給更貪心的第三只小猴。第三只小猴覺得自己很吃虧,于是與猴王吵了起來。其次,教師講完故事后,可以提出“這三只小猴誰分得多,誰分得少”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互相討論,并分享自己的結論。最后,教師用課件演示的方法驗證學生的答案。學生觀察課件后發現,4份中的1份、8份中的2份和12份中的3份原來同樣多,三只小猴誰也沒有吃虧,從而理解不同分數背后的相等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如何公平地分配物品。
這種情境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還能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課堂中自主思考與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減負提質的教學目標。
二、開展信息化教學,打造減負提質的小學數學課堂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技術來豐富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在數學教學中,公式和概念往往顯得枯燥乏味,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建模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授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課時,學生可能難以想象立體圖形的形態。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立體圖形的建模,展示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圖片和視頻,幫助學生理解兩者的區別。通過展示立體圖形的圖片和視頻演示,學生可以直觀理解立體圖形的特點及與平面圖形的區別,建立對幾何圖形的初步認識。同時,在學生觀看視頻與圖片時,教師要進行適當的講解,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數學的魅力。
信息化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產生深刻的記憶點,提高對幾何圖形的學習興趣。同時,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實現減負提質的教學目標。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避免過度依賴信息化教學資源而忽視傳統教學方法,以保持教學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三、實施生活化教學,打造減負提質的小學數學課堂
在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尋找數學與生活實際的關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感知力,從而實現“雙減”政策下減負提質的教學目標。數學是人類在進行社會探究時總結出的有效方法和思維,數學和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連的。教師在進行減負提質教學時,要緊密結合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探究、發現規律,發展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授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誰的眼睛亮——觀察物體”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組四人,然后選擇一個物體讓學生觀察。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坐在桌子的四周,并在桌子上放置一個杯子,讓學生觀察并互相交流看到的畫面。學生觀察后發現,他們看到的杯子形狀各不相同,有的只看到杯子,有的看到杯子和把手,有的則只看到把手。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并在此基礎上導入課堂內容,讓學生理解“一個物體擺放的方向不同,在同一位置看到的圖形不同”“同一立體圖形,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形狀”的原理,讓學生學會正確辨認從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角度觀察立體圖形的形狀。
生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
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感知力,讓學生在生活中自主發現數學,提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學以致用,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有效打造減負提質的小學數學課堂。
四、實施游戲化教學,打造減負提質的小學數學課堂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小學數學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然而,在信息化時代,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應該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實施游戲化教學,打造富有趣味性的課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授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美麗的校園——認識方向”這一課時,由于此階段的學生較為活潑好動,而且他們剛剛接觸數學世界,課堂秩序感尚未形成。基于此,教師可以采用游戲化教學方法。這個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和理解方向,并學會辨認方向,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方向站隊”的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先指定一名學生站在教室的中央,然后由教師說出一個方向,如南方,班級其他學生需要迅速站到那名指定學生的南方,看看誰的反應又快又準。在學生對方向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新概念的認識,讓學生互相說自己在教室的哪一個方位,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打造減負提質的小學數學課堂。
游戲化教學方式符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還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五、加強數學實踐活動教學,打造減負提質的小學數學課堂
數學知識源于實際生活,并最終要應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數學實踐活動教學,對打造減負提質的小學數學課堂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動手實踐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在傳統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以被動接受知識為主,這種學習方式往往導致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動手實踐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其次,動手實踐能夠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在親身經歷、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深入思考,通過動手實踐對數學知識進行驗證,還能讓學生在視覺、觸覺多種感官的刺激下,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有效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最后,實踐活動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實踐活動課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還能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在活動中提高探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精心設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打造減負提質的數學課堂。
例如,在教授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愛心行動——圖形與拼組”這一課時,教師在講授相關知識后,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圖形與拼組的動手實踐,讓學生利用紙張進行圖形與拼組的實際操作,幫助學生了解圖形與拼組的規律,讓學生直觀地學習數學知識。通過在實踐中動手操作,學生能夠增強學習體驗感,從而充分激發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并在動手實踐中有效增強學習效果。
又如,在教學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美
化校園——圖形的周長”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內進行實地測量,通過目測、步測和實際測量相結合的方式,測量出籃球場、乒乓球桌以及建筑物等的周長。
結語
在“雙減”政策下,為打造減負提質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師要從多方面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并打造生活化、趣味性課堂等,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質量。這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還能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進而增強教學實效性,打造“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青島市即墨區靈山紅領巾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