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能讓學生擺脫對教師的依賴,以獨立的方式參與學習過程,促進其學習潛能的發掘、數學思維的發展、學習能力的提高。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留出自主探究的空間,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尋找問題答案,梳理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能夠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探索和實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營造自主學習環境,讓學生敢于表現
(一)合理配置資源,構建平等課堂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對教師有依賴心理,往往被動地接受知識,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需要合理配置教學資源,營造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蘇科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有理數與無理數”一課時,為了構建初中數學自主課堂,教師的教學需要面向全體學生,合理配置資源,既關注基礎扎實的學生,又照顧到基礎薄弱的學生。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引領學生回顧小學階段所學習的數的類型,并導入新知識,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教師應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提出問題,如對基礎層次的學生提出“小數的概念是什么”等問題,對中等層次的學生提出“哪些數屬于有理數”等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融入民主理念,優化課堂配置,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
(二)巧妙梳理各種關系,構建互動課堂
教師、學生、教材、環境都是影響自主課堂建設的關鍵因素。其中,融洽的師生關系、平等的生生關系,有助于打造互動課堂,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巧妙梳理師生、生生關系,并積極與學生互動交流,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增強學生自我表現的勇氣,讓學生主動融入課堂。教師要與學生保持亦師亦友的關系,在學生遇到困難時,以循循善誘的語言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困惑。教師的耐心引導,能讓學生有安全感、心情放松。當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后,教師不應急于說出問題的答案,而是要引導學生經歷討論、交流和總結的過程,循序漸進地找出答案,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三)適當留白,引發自主思考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為了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教師要善于運用留白的教學方法,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為學生留出更多自主思考、探索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形成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內容上留白,能讓學生從簡單問題入手逐步深入分析,通過合情推理得出結論,解答學生學習上的疑惑,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情感上留白,能讓學生聚焦問題展開探究,讓學生的思考變得更加認真,體驗變得更加深刻,從而對知識形成深層次的理解;在難題上留白,能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動力。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問題適當留白,能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使學生獲得更多歷練思維的機會,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選擇開放性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一)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需求,融入生活化的教學理念,直觀地向學生講授知識,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現象、探討生活事件,讓他們從思考和交流中獲得啟發,從而增強其自主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蘇科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二節“圖形的運動”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風扇葉片、螺旋槳、鐘擺等物體的運動方式,并引導學生分析它們所屬的運動種類及生活中其他的旋轉現象。通過情境再現,學生能夠初步感知圖形運動的方式,體會旋轉帶來的靈動感。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長方形文具盒繞其一條邊旋轉一周、用直角三角尺繞其一條直角邊旋轉一周,讓學生在旋轉過程中觀察、思考,并描述旋轉后的幾何體。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升國旗、纜車沿索道緩緩移動等平移現象,讓學生從圖形的運動方式中感受平移帶來的秩序感。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相結合,以激發學生對知識探索的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樂于參與數學學習,進而提升學生的自學效果。
(二)跨越學科界限,提取數學元素
跨學科學習是基于核心素養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為了促進自主課堂的打造,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融入跨學科理念,將數學課程與其他課程內容聯系起來,提取其他學科中的數學元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
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與詩詞文學之間的關聯,引導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分析文學內容,探索其中蘊含的數學本質。以蘇科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四節“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蘇軾的詩《題西林壁》,讓學生明白該詩中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能獲得不同視覺感受的道理。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我們會從哪些方向觀察物體”這一問題展開探究,實現數學知識與語文學科的跨學科融合,促進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碰撞,為數學課堂增添人文的色彩。
教師也可以加強數學學科與藝術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欣賞藝術的奧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教授蘇科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黃金分割”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繪畫作品《蒙娜麗莎》、雕塑作品《斷臂的維納斯》等,讓學生從這些藝術作品中感受美、感悟美并學會表達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教師還可以將數學知識與物理知識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基于跨學科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運用數學模型解釋現實世界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建模能力和抽象能力的發展。
(三)加強開放思維訓練,推動能力發展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設計開放性習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這不僅能打破思維定式的束縛,促進學生觀點的分享和思維的碰撞,還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針對性的思維訓練,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師應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持續性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創設多元情境,點燃自學熱情
(一)以問題情境為引導,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師要借助問題來引導、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點燃學生的探索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能力,避免難度過大而削弱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例如,在教授蘇科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全等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全等圖案,幫助學生形成對“全等”概念的初步感知。為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圍繞“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全等三角形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通過自主實踐、探討交流,找出其中蘊含的數學規律。
(二)以生活情境為抓手,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數學知識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學生通過計算學習能解決日常購物問題,通過圖表學習能掌握收集、分析數據的技巧。在自主課堂學習中,教師應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聯,創設貼近真實生活的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進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蘇科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五節“解直角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學校的升旗儀式設計相關問題:“旗桿的高度是多少?如果不用工具,我們如何運用所學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出旗桿的高度?”教師以學生熟悉的升旗儀式創設生活化情境,能夠喚醒學生對具體場景的回憶,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熱情。學生可以通過測量旗桿影子的長度構建解題模式,或者利用仰角、人與旗桿之間的距離求出旗桿的高度。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根據直角三角形的五個元素來解決問題。
(三)以游戲情境為補充,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游戲情境,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游戲作為初中數學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能夠讓自主課堂充滿活力。通過參加富有趣味性的活動,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知識學習的趣味與新奇,增強探索數學知識的動力,從而在愉悅的氛圍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創設游戲情境時,應選擇與學生身心特點相吻合的游戲形式。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使學生積極融入游戲角色,并感受到游戲帶來的快樂,進而增強課堂教學成效。
四、設計系統學習方案,讓學生善于自學
(一)課前問題驅動,為自學指明方向
在課前環節,教師可以問題為驅動,為學生的自學指明方向。例如,在教授蘇科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五節“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一課時,為了推動學生主動探索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的規律,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出問題,如“什么是多邊形?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是什么?外角和呢?”“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的公式是如何得到的?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數學思想”等,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在這些問題中,有的需要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找到答案,有的能加深學生對相關數學公式的記憶,有的能引領學生探究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思想方法。在這些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的預習活動變得更為精準和有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課中豐富活動,增強學習體驗感
傳統的課堂教學缺乏靈活性和生動性,部分教師只進行枯燥的習題訓練,這難以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自主學習課堂,教師應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自主學習。這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體驗感,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蘇科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五節“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一課時,教師可以開展拼圖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三角形的卡片,讓他們將這些三角形卡片拼成不同的多邊形,并自主探索多邊形內角和的規律。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內涵。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疑難點內容,多與學生交流,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共同解決問題。
(三)課后分享信息,完善反饋體系
總結與回顧是數學課堂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它能促進學生歸納、分析所學知識,能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完相關知識后,應留出時間進行總結與回顧,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查缺補漏,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著力完善反饋體系。例如,針對部分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較少利用課后時間提問的情況,教師可以主動搭建網絡交互平臺,借助線上平臺精準掌握學情,并對學生進行指導。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還能有效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西湖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