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明確指出,“加強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推動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2022年南通市小學英語“立學課堂”專題研討活動中,筆者對宋月波教授的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What do they do?”第四課時與繪本融合的課例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以該單元的整體設計與繪本融合實踐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在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中發掘主題意義,并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單元內容分析
該單元的主題為“What do they do?”,包含七個不同的板塊。在自主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需提煉關鍵信息并繪制思維導圖,描述主人公父母的職業,鍛煉預測、分析和歸納能力。同時,通過了解家庭成員的職業,學生可以增強對家庭的榮譽感,形成社會責任意識。
“Story time”板塊的內容以日常生活對話為主。教師在教學該板塊時,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提煉關鍵句型,形成完整的語法體系。這能讓學生初步掌握不同職業的英文表達,學會使用以“what”開頭的句式詢問他人的職業,從而培養學生的英文表達能力。
“Grammar time”板塊教授詢問和回答部分職業的句型,介紹了英美兩國的警察和消防員在稱呼上的差異。
“Fun time”板塊則對單元重點句型進行了實際運用和拓展。教師可以利用“Fun time”板塊創設實際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所學語法知識,進一步提高英文表達能力。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搜集資料,對比研究這兩個國家對相關職業稱呼上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Cartoon time”板塊涉及日常生活對話。在該場景中,Bobby與同學在上學途中討論各自父親的職業,隨后,Bobby在馬路上看到了父親的車輛,卻遺憾地發現父親因早高峰交通擁堵而無法按時到達上班地點。該對話內容相對簡潔,故事情節留白較多。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些留白,完善故事細節,豐富故事內涵。針對兩位父親的職業,教師可以挖掘其工作內容和對社會的意義,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不同職業的社會價值,樹立職業理想。
“Sound time”板塊介紹了字母y在單詞中的某一發音現象,即/a?/。教師可以進一步補充其他發音,如/i/和/j/,引導學生根據字母y的發音對單詞進行分類,提高學生的發音水平和學習能力。
“Checkout time”板塊要求學生進行協同合作學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組內其他成員父母的職業,并陳述自己父母及親屬的職業狀況,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
“Ticking time”板塊從語言知識和技能兩個方面協助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在該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等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我,促進其全面發展。
二、立足單元主題,搭建內容框架
教師圍繞單元主題“What do they do?”對單元內容進行了整合與重組,劃分出四個子主題,分別為“Different family members, different jobs”“Different jobs, different duties”“different jobs, different value”“Different jobs, colourful dreams”。教師依據單元主題和子主題構建主題內容框架,并對各板塊進行優化組合,形成了四個課時;在四個課時之間,建立邏輯聯系,層層推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主題意義,構建與主題密切相關的知識體系。這一過程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確立職業理想,并制訂實現職業理想的實際計劃(圖1)。
三、確立單元教學目標,突出學科核心素養
單元教學目標對設計與實施分課時教學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教師應在明確新課標要求、充分研讀教材和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設定教學目標(表1),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四、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分課時教學實踐
(一)確定分課時教學目標
在明確單元整體設計思路后,教師要圍繞分課時教學目標,進行分課時的教學實踐,推動單元整體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有效實施。以第四課時“Checkout time”板塊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確定如下分課時具體教學目標(表2)。
(二)設計分課時教學活動
在第四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宋月波教授巧妙地把課內教材與課外繪本資源相結合,設計了多樣化學習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能夠全方位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1.開展學習理解類活動。該課是第五單元的最后一個課時,該課承擔著單元整體復習和促進學生知識遷移的重要任務。因此,該課的第一個教學任務是復習前幾個板塊的重點內容。首先,教師提出“What do their parents do?”“Do they work for a long time?”“Do they like their jobs?”等問題 ,檢驗學生對Mike和Su Hai父母職業的了解情況,并讓學生對他們的職業進行描述,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其次,教師讓一名學生回答“What does your father do?”“What does your mother do?”等問題,并進行示范對話,以幫助全班學生明確回答要點,為后續的小組調查做準備。最后,教師根據“Checkout time”板塊的第一部分內容設置任務“Write and talk”,讓學生進行組內采訪,參照示范對話進行問答,調查小組內其他學生父母的工作情況,填入表格,并匯報調查結果。在實施調查任務之前,教師在課件中提供了語言架構,這有助于降低學生創作對話的難度,增強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信心,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
接下來,教師將“Checkout time”板塊的第二部分內容進行改編,設置寫作任務“Think and write”,讓學生完成以“朋友父母的工作情況”為主題的作文。這不僅考查了學生對該單元重點句型的掌握情況,還提高了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此外,學生在獨立完成作文、對照教師提供的標準自行修改作文時,完成了自我評價;在組內分享自己的作品、點評他人作品、聽取他人建議時,完成了小組評價;在全班朗讀自己的作文、聽取大家的建議時,完成了全班評價。通過這一系列評價活動,學生能夠對如何寫好主題相關作文產生深刻的認識。
在上述學習理解類活動中,教師依托教材語篇,設計了一系列復習任務,從聽、說、寫三個方面綜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水平,為接下來的應用實踐與遷移創新打下了扎實的語言基礎。
2.開展應用實踐類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基于多種語言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結構化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進一步探究主題意義。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借助課外繪本Zob at work和Astronaut dream,并與該課時主題“Different jobs, colourful dreams”緊密結合,設計了豐富的學習活動,提高了學生閱讀、分析、概括、對比、判斷等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首先,教師通過兩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parents’jobs?”“Do you want to do their jobs?”建立文本與學生的聯系,啟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并鼓勵學生簡單評價父母的工作,初步了解學生對父母工作的態度。
其次,教師引入繪本人物Zob,開展對第一本繪本Zob at work的學習。Zob原本傾向于以后當一名作家,但一次意外讓他發現郵遞員的工作不僅面臨著諸多危險,還需要掌握較高的飛船駕駛技術。為了讓身為郵遞員的媽媽出行有保障,Zob決定當一名飛船駕駛員,以實際行動確保媽媽每一次的飛行安全。讀完故事,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教師給出的語言框架談談自己對未來職業的設想(見圖2)。
最后,在學生闡述完自己的理想后,教師繼續追問:“To make our dreams come true, what should we do?”啟發學生思考實現夢想的途徑,并順勢引出第二本繪本Astronaut dream的教學。該繪本故事的主人公Sam想當一名宇航員,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發現Sam的一些可貴品質,如“不斷練習”“從不放棄”“多方面學習”等,并從Sam的親身經歷中總結出實現夢想的重要品質是“永不言棄”。在學生學習繪本時,教師不斷引導學生發現、思考、分析、總結,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3.實現知識遷移與創新。在該單元的最后一課,教師除了組織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以幫助學生鞏固單元知識,還應引導學生將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與創新。因此,在布置課后任務時,教師應要求學生繼續閱讀這兩本繪本,并撰寫一篇關于自己理想職業“My dream job”的文章?;谇叭n時打下的語言基礎,加之課堂上師生對理想職業的深入討論以及對實現職業理想的途徑分析,學生將能夠以更加全面、客觀和成熟的視角來審視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這一過程將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促進學生自主探究主題意義,并在完成寫作任務的過程中,真正實現知識的遷移與創新。
(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區川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