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階段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忽視學生傾聽和表達習慣培養的問題。這種傾聽與表達能力的不足阻礙了學生英語素養的提升,并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與學習能力等。傾聽與表達能力不僅是學生了解世界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英語語言學習和思維品質發展的基礎。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圍繞學生的具體需求,發展并培養學生的傾聽與表達習慣,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生傾聽習慣培養的校本化實踐
小學英語教學應從學生的心理認同和心理認知的角度出發,全面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教師需要注重學生傾聽習慣的遞進發展,并營造良好的傾聽環境,以促進學生傾聽習慣和傾聽能力的發展。
(一)教師塑造榜樣,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
教師對學生的傾聽意識的形成具有直接影響。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引領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過程中,需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小學階段的學生通常無法直接通過語言清楚地表達他們的需求,他們可能通過模糊不清的發音、無奈的嘆息、情不自禁地哭泣等方式來表達訴求和愿望,這些都需要得到教師的關注和反饋。善于傾聽的教師能夠從學生的各種聲音中感知學生情緒的變化,并及時給予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因此,教師應在課堂內外用心去傾聽學生,確保學生能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和尊重,從而激活他們的學習動力。同時,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不同想法,雖然這些想法可能略顯稚嫩,但是它們通常是學生長期積累而形成的獨特感受,因此,教師要學會傾聽并分析這些想法。
(二)重視對話交流,實現雙向互動
傾聽不僅涉及對個體內心聲音的關注,還需要重視集體的共同意愿。傾聽教育對于個體的心智成長至關重要。當學生沉浸在語言互動的環境中時,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表達機會。由于英語不是學生的母語,許多學生對如何進行有效的傾聽和表達缺乏認知,導致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感到焦慮。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傾聽習慣和提高傾聽能力的主要場所。然而,長期以來,英語教學過于重視培養讀寫技能,忽略了傾聽技能的培養,這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安排了更多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傾聽實踐內容,有效增進了學生的互動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傾聽能力。例如,在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不同的傾聽活動,如自我介紹、向他人求助、表達感謝和祝賀等,引導學生傾聽他人的表達、對話、語氣、評價等,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
(三)指導傾聽方法,塑造思維品質
傾聽是人類接觸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學生不僅要注重語言的表達,還要從簡單的模仿逐漸向文化認同的高層次發展。傾聽雖然是一種被動行為,但教師應主動將其融入教學中,以推動教學理念的發展。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傾聽興趣和習慣。
例如,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多種有趣的傾聽習慣培養活動,如英語猜謎游戲、聽力活動、角色扮演等。這些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還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這些活動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傾聽積極性,并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在傾聽中獲得有效信息。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存在答非所問、發音奇怪、主次不分等問題,這通常是由于學生未能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為了改變這種狀態,筆者調整了教學策略,在課前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談話,幫助其形成傾聽意識。此外,在每節課前安排三分鐘的傾聽練習時間,播放日常對話、兒童歌曲、動畫錄音等,讓學生通過傾聽了解主要內容和思想情感,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的傾聽習慣和能力。
(四)引入多元評價,樹立傾聽信心
傾聽不僅是聽見或聽話,它涵蓋了細心、尊重、信任等多種情感要素,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養。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有效運用評價策略以提高學生自信,并帶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教師要鼓勵學生對他人的表達進行積極反饋,激活其求知欲,強化其傾聽習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開展同伴互評和生生互評,激發學生的評價意識。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學生的傾聽習慣各不相同。教師要認清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當學生出現不認真、不專注傾聽的情況時,教師應保持包容的心態,給予其鼓勵,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還要善于采用贊賞式評價,即使學生沒有給出正確的回答,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和恐懼心理,使其能夠更加自信地傾聽與表達。
二、小學生表達習慣培養的校本化實踐
口語表達一直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英語表達的環境和機會,許多學生在語言表達中會遇到障礙或錯誤,進而逐漸失去表達的勇氣。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策略來培養學生的表達習慣,從而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一)激活學生動能,重視個體教育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對于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應耐心引導,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理解和尊重。通過情感的熏陶,學生能夠逐漸從封閉狀態走向開放,并勇敢地表達真實想法和感受,減少因害怕犯錯而不敢表達的情況。教師的鼓勵和支持對學生自信心的建立至關重要,有助于他們逐步養成積極表達的習慣。同時,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支持他們發現自身的優勢,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教師應通過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尤其要鼓勵學生勇敢表達。對于敢于表達的學生,無論其表達內容是否正確,教師都應給予積極反饋和正面激勵。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學校、班級和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確保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例如,通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每個小組選派代表進行英語口語表演,并讓全班學生互相評價,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展示自我的機會。
(二)創新教育形式,運用信息技術
口語是表達的重要工具,學生表達習慣的養成與有效的交流緊密相關。學生只有在口語表達中多加鍛煉,才能實現表達能力的提高,進而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教師應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表達機會,如在班級內組織英語文化對話活動或英語小短文演講,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下獲得表達機會。同時,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口語交流環境。例如,在教室張貼英語名人名言,在課間播放英語歌曲等,以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學生更深入地融入英語學習過程。此外,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培養學生的英語表達習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例如,英語交流軟件可以成為學生英語表達習慣培養的有效載體。學生利用口語表達軟件,可以在各種環境中開展學習活動,并積極運用英語進行表達,這有助于他們逐漸消除運用英語進行口語表達時的害羞和恐懼心理。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英語學習,不僅能有效拓寬表達習慣的培養途徑,還能獲得良好的對話機會,進一步明確英語口語交流的價值,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使用英語進行表達和溝通。
(三)促進生活實踐,巧妙設置問題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轉變思維方式,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廣泛。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貼近真實生活的情境中進行交流與對話,以此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他們更好地感受英語口語表達的價值。這可以激活學生主動表達的意愿,激發學生的表達熱情,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具有積極意義。
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師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生活實踐,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與探索熱情,提高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這有助于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表達習慣,并為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應巧妙設置問題,通過設置合理的問題激活學生的表達興趣,促使其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和表達習慣。不同的提問方式會激發學生不同的反應,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選擇合適的問題,避免給學生造成過大的壓力。
(四)實施小組合作,拓展表達空間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策略,不僅能顯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高效互動,同時有助于建立積極的資源共享平臺。在目前普遍采用的大班教學模式下,合作學習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合作環境,激發了他們在熱烈的課堂氛圍中表達的強烈愿望。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持續的交流和對話來分析和探討問題,這有助于他們迅速拉近彼此間的心理距離,消除陌生感,從而更加積極地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將合作學習作為培養學生表達習慣的有效教學
手段。
在小組合作環節,教師可以選擇恰當的主題,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圍繞這些主題進行口語表達的實踐。此外,培養英語表達習慣的途徑不應局限于學校范圍之內,教師應鼓勵家長參與學生表達習慣的養成。例如,學生可以在家里收看少兒類英語節目,接觸更多的英語資訊,了解英語發音,嘗試模仿學習。學生還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觀看英語原聲電影。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模仿自己喜歡的角色說話,這可以有效促使學生主動表達。同時,學生之間會圍繞自己喜歡的電影角色展開討論交流,并嘗試扮演或模仿角色的對話,這能進一步加速學生英語表達習慣的養成。
結語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傾聽與表達習慣是一項重要且迫切的任務。通過激活學生動能、創新教育形式、促進生活實踐和實施小組合作等多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這將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將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賓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