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日益受到重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將教育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然而,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這些因素影響了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主體性表現。因此,探索如何在這些因素中找到平衡點,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體性,成為教師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面臨的重要挑戰。
一、影響小學生主體性發揮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在探討影響小學生主體性發揮因素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家庭因素的影響不可小覷。家庭氛圍、家長的語言和行為會塑造學生的內心世界,影響其個性發展。在充滿溫暖的家庭環境中,學生在愛的支持下健康成長,在遇到困難和壓力時能夠勇敢面對,具備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并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和思維方式理解和描繪世界,實現認知發展。相反,在溺愛型的家庭環境中,學生過度依賴家長,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會感到無助,在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的過程中會猶豫不決,進而阻礙自我探索和獨立成長。
(二)學校因素
學校作為學生認識世界和發現自我的關鍵場所,對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學校教育的實施方式從傳統的講授法逐漸轉向互動性、參與性強的學習模式,教師會鼓勵學生參與決策,認真對待他們的意見和想法。這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自我表達能力。同時,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協助者和指導者,需要為學生提供探索未知、發現自我價值的空間,這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挑戰中成長。此外,學校營造的尊重、合作與良性競爭的校園氛圍為學生個性的成長和主體性的發揮提供了支持,能讓學生在相互學習和共同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為他們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社會因素
文化背景、社會風氣和輿論環境等社會因素會對小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產生影響。在充滿正能量、倡導創新和重視個性發展的社會環境中,學生更容易產生自我認同感,并逐步增強社會責任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能在觀察社會現象、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如何與人交往,理解并尊重多元的價值觀,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發揮的實踐路徑
(一)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責任意識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責任感至關重要。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選擇和決策感受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教師可以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嘗試承擔班級崗位職責和參與社區服務,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和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理解個人行為在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以班級職責為例,教師可以給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如環境衛士、圖書管理員、健康監督員等,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承擔相應的職責。比如,環境衛士負責監督和保持班級內外環境的整潔;圖書管理員負責管理班級圖書角,保證書籍的整理和借閱秩序;健康監督員負責關注學生的健康習慣,提醒大家注意衛生和健康。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如何規劃和執行,并意識到每個人的努力對于維護和促進班級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又以“環保小衛士”項目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組,讓每個小組負責一項具體的環保任務,如回收利用、節能減排等,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責任感。在該項目中,學生需要規劃并執行他們的環保計劃,包括設計回收標志、發起節能挑戰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如何有效地管理時間、分配任務、與同伴溝通和協作。例如,為了增強全校學生的環保意識,某小組決定制作以環保為主題的海報,并在學校的公告欄和教室內進行展示。他們分工合作,一部分學生負責設計海報,另一部分學生則負責搜集資料和圖片。隨著項目的推進,學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回收箱里的廢紙和塑料瓶越來越多,學校的花園里也增添了許多綠植。這份成就感激勵著他們繼續探索和實踐,帶動更多的學生和家庭加入環保行動。
(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公民意識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識至關重要,這關系著學生能否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且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成員。教師可以組織團隊合作項目、角色扮演游戲和議題討論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如何有效地與人溝通、在差異中尋求共識、在沖突中找到解決方案等,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讓他們認識、尊重并理解個體間的差異。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模擬聯合國大會,將學生分配到代表不同國家的團隊中,讓每支團隊研究并了解其代表國的文化、政策和國際立場。在準備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集體研究、討論和協商,共同制定策略,從而在模擬會議中最大程度地保障自己所代表國家的利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學會在差異中達成共識,并通過溝通和協商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探究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學生能理解在復雜的國際關系中,每個國家和個人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且都需要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此外,學校可以定期組織社區服務和慈善活動,讓學生參與服務社區,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學會與他人溝通和協作的方法,還能學會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認識到自己作為公民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從而形成合作精神與公民意識。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法律意識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法律環境的不斷變化,創新能力與法律意識成了每個學生都應具備的素養。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法律意識十分重要。
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助于提高其創新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質疑現狀、勇于提出問題,讓他們通過實驗、探究和團隊協作等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例如,教師可以組織科學實驗、數學建模競賽或者編程挑戰等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創新能力,學會在團隊中分工合作并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
另一方面,法律意識是學生理解和尊重社會規則的基礎。教師可以通過案例研究、模擬法庭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理解法律如何引導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規范。例如,在模擬法庭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律師、法官等角色,體驗法律程序的嚴謹性,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從而形成公正、客觀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學會理解法律、尊重法律,并認識到維護法律公正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此外,教師可以開展“模擬環保立法”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團隊合作解決環保問題,理解立法過程和法律在維護公共利益中的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法律意識。在具體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展示當前環保問題的相關新聞、數據和案例,使學生關注環保問題。接著,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每組學生選擇一個具體的環保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如塑料污染、水資源保護等。在選定環保問題后,小組成員可以共同探討該問題的現狀、影響因素及解決方案,并基于對選定問題的分析,結合相關的知識內容,設計一套完整的法律方案,包括法律條文的起草、實施細則和預期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創新思維,考慮如何制定既切實可行又具有前瞻性的法律條文。之后,各小組可以在班上呈現自己的立法提案,模擬立法會議過程。其他學生和教師則扮演人大代表和法律專家,對提案進行審議和提問。經過討論后,全班可以投票選出最具創新性和實用性的法律方案。最后,教師可以總結立法過程的重要性及法律在保護環境和維護社會公正中的作用。
“模擬環保立法”教學實踐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環保問題的認識,讓他們了解如何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公共演講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此外,這種教育實踐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理解社會規則,形成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觀念,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極為重要。
結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還能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因此,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如實踐活動、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和成長,讓學生學會如何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作,并理解社會規則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作者單位: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勝坨鎮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