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任務之一。在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全面開展教學工作,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深化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一、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歷史知識之間具有較強的關
聯性,學生在掌握這些知識時面臨較大挑戰。部分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主,擴展和補充的知識很少。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把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記憶和背誦知識點,導致部分學生對整體知識體系的認識與理解不足。此外,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缺少和學生的交流,難以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意義
歷史是一門系統記錄國家與民族發展脈絡的學科,蘊含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還是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具體而言,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初中歷史教學,是對歷史學科人文性的深入挖掘與展現。教師通過深入挖掘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愛國元素,結合生動鮮活的歷史故事和案例開展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感悟歷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激發深厚的愛國情感,進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
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將對其價值觀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這一階段的特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引導,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感。
此外,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初中歷史教學不僅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還是通過教育教學活動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有效途徑。這一過程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思考與交流,使他們能夠客觀、全面地了解歷史,形成獨到的見解。
三、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初中歷史教學的方法
(一)教學聯系生活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知識內容的獨特性質,恰當地融入當前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在確保學生能夠深刻銘記歷史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當代社會的發展。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鼓勵他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此,教師要將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與現實的蓬勃發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十九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七七事變后,南京大屠殺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慘痛記憶,現今,我國每年都會在全國范圍內舉行公祭活動,以緬懷在南京大屠殺中逝去的同胞。然而,部分學生雖然知道公祭日,但對設立公祭日的背景、意義及具體活動形式了解甚少。針對此情況,教師可以在課前精心準備相關視頻、圖片等資料,如歷史報道、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圖片、公祭日集體悼念活動圖片等,并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使學生能夠親身體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對國家造成的深遠影響。展示結束后,教師可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如“國家設立公祭日的目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設立公祭日這一舉措”。
(二)創設歷史情境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通過還原歷史場景,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教材內容,并激發他們的思考與共鳴。例如,在對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二課“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的視頻、展示相關的圖片等素材,包括抗日英雄的事跡、愛國人士的奮斗歷程、愛國歌曲及抗戰勝利后國家發展的情況等。這些素材可以從多個角度還原當時的歷史背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深刻體會抗日戰爭對當時人民生活及心理造成的巨大影響。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比分析抗日戰爭前后社會背景的變化,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戰爭中人們經歷的種種苦難。這種視覺的沖擊相較于單純的文字閱讀更為直接,有助于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使他們更加珍惜當今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三)深入歷史教材
愛國主義教育與歷史教學的有機結合,對塑造學生的精神世界有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入研究、細致分析教材中那些具有鮮明特色的歷史人物事跡,并深刻感受其蘊含的精神內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人物為切入點,將他們的相關事跡和歷史背景呈現給學生,以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和體會這些歷史人物的偉大精神。例如,周恩來總理作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革命先烈,其愛國主義精神值得學生深入學習和傳承。為此,教師可以搜集周恩來總理的生平材料,引導學生感受其成長歷程和堅定信念,理解其愛國情懷的具體表現,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愛國情懷。
此外,在講解具體歷史單元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選取相關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講解。例如,在對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鄭和下西洋的故事。鄭和為了提升國家威望、加強對外聯系,勇敢地踏上了遠洋航海之旅,為國家的航海事業、對外貿易及國際友好往來作出了杰出貢獻。這一事跡充分展現了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教師通過這種深入歷史教材、結合具體事例和人物進行分析的教學方法,使得愛國主義精神具象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了解這些名人事跡和精神的過程中,不僅能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成長。
(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務必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行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充分發散思維,進而對愛國情懷產生深刻的認識。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交流與合作探究活動。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還能提高其對教學活動的融入度,進而培養其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洋務運動”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洋務運動的利弊,并鼓勵他們提出個人見解。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正反兩面進行深入剖析,學生能夠客觀、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的意義。在分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隨機選取部分小組展示學習成果,以檢驗學生的集體學習效果。這一教學策略的實施,有助于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知識,進而逐漸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
(五)發揮信息技術優勢
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并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在此背景下,教師應該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方式,以加深對學生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在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認識世界的關鍵階段,教師要高度重視并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豐富情感世界,進而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在觀看歷史故事和相關照片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和傳承民族精神。
教師可以在網上搜集有關初中歷史教學的文字材料、視頻資料等,并將其作為課堂導入的素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視角看待歷史事件,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例如,教師可以播放電影《血戰臺兒莊》,讓學生認識抗日戰爭的殘酷及人們堅持不懈的抗爭精神;播放電影《金陵十三釵》,讓學生感受南京大屠殺的殘酷。這種教學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學習歷史知識,又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實現教育目標。
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全面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課堂教學內容與愛國主義思想有機結合的重要性,通過生動講述歷史人物的具體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并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與探討。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使他們深刻領會國家的偉大與民族的輝煌。同時,教師需要緊密結合當今時代的背景,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剖析與對比,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我國的歷史發展脈絡與民族精神的傳承過程,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師通過這樣系統而深入的歷史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并激發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堅定信念。
(作者單位:青島市即墨區龍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