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
郭星星
北京京師( 天津) 律師事務所黨支部書記、專職律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高級企業合規師;天津市金融消費糾紛調解中心調解員;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調解中心調解員;天津市濱海新區法院特約調解律師,專業領域為商事訴訟、婚姻家事糾紛等。
“假離婚”現象在當下社會中屢見不鮮,有些夫妻在購買房產時為了規避限購政策、降低稅費成本等因素,辦理“假離婚”,以此來獲得降低首付、降低貸款利率以及減少賦稅等。然而,由此產生的問題隨之而來,一旦夫妻雙方鬧離婚,那么在離婚期間購買的房屋是夫妻共同財產還是一方個人財產?
案情回顧
陳某和張某在2008 年登記結婚,2014 年雙方因買房問題辦理了“假離婚”。離婚后,以陳某名義購買房屋一套(以下簡稱“A 房屋”),并辦理了抵押貸款。購房完畢后,雙方復了婚。但是隨后,雙方因感情不和提出離婚訴訟,在訴訟中,雙方就A 房屋的性質問題產生分歧。陳某認為,A 房屋是雙方在離婚后,以其個人名義購買,屬于個人財產。但張某卻認為,雙方辦理離婚實際是虛假離婚,不發生效力,雙方實際一直以夫妻名義生活,A 房屋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鑒于雙方的爭議焦點,陳某提交離婚時簽署的離婚協議書以及購買房屋的合同,由此證明房屋是其在離婚后,以個人名義購買;同時,張某提供雙方離婚以及復婚的情況,以此說明,雙方進行了短暫的離婚,而離婚目的就是為了買房,所以離婚為“假離婚”。
審理結果
該案經過一審判決,二審終審,法院認定A 房屋系陳某個人財產,但就雙方復婚后共同償還貸款部分以及涉及到的增值部分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陳某依法予以補償張某62萬余元。
專家解讀
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本案中“假離婚”為什么沒被支持?
(一)虛假離婚合意的考量因素
根據民事案件“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規則,張某主張存在虛假合意,就需要提供證據,根據生活經驗,對于之前的行為,不會特意留有證據,反而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留存于民政局的雙方簽署的離婚協議書,該份協議書是經過行政機關備案結合最終雙方實際卻已離婚的事實,加之張某無法提供直接證據,雙方又都是成年人,應當對自己作出的行為確認和承擔結果,因此法院不予支持認定。
(二)虛假離婚合意認定的從嚴把控
我國《民法典》明確了離婚冷靜期制度,由此可見,司法和審判實務對于婚姻采取的是審慎態度,而“假離婚”實質為夫妻雙方為了規避國家政策而獲得相關利益而作出的行為,不應得到提倡。“假離婚”的手段不利于政府職能部門對資源等實現優化配置,反而在事件中引導出不利的價值導向,所以法院在予以認定時從嚴把控。
綜上,我們在作出任何決定的時候,應綜合考慮可預知的結果進行抉擇,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