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研學實踐越來越受到廣大中小學生的歡迎。作為校內和校外教育銜接的紐帶,研學實踐不僅能讓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更能促進學科知識和社會生活的融合。研學實踐是以學生為載體、以教師為引導的一種創新性的教學形式,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十分密切。推動研學實踐,有利于促進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有利于推進五育并舉和素質教育,有利于構建理論與實踐綜合育人模式,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研學實踐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價值
(一)契合政策的時代性
2016 年以來,教育部先后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等文件,對研學提出了明確要求,并將其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內容,加速推進研學活動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這一熱點反饋到課堂教學上,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在了解學生個性特點和心理成長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及教材內容,開展啟發式、探究式、情境式的教學,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增加社會閱歷,讓課程育人轉換為課程和實踐綜合育人,讓教育更有厚度、廣度和溫度。
(二)增強課堂的實踐性
研學溯源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被稱為“游學”,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年輕時曾游學長安,一邊苦心讀書提升素養,一邊游學拜訪討教學問,最后成了博學多識的詩人。由此可見,研學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學習方式,它可以因地制宜地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學,也可以帶領學生與校園外的大自然、社會人文等不同環境融合,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開闊眼界、豐富所學知識、增強社會體驗。
(三)提升育人方式的創新性
研學實踐是對傳統中小學教育模式的創新,是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相結合的綜合育人有效方式。一方面將研學實踐融入語文、道德與法治、地理等學科,深層次激發課程高質量實施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緊密契合學生的生活和熟悉的環境,精心打造“行走的課堂”,強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推動學科課程與教學實踐的有效融合。從研學效果來看,通過整合校內校外資源,課堂教學和研學實踐深度交融,能較好地為學科課程建設提供有效支撐,也可以不斷完善實踐資源育人體系,讓研學實踐充滿生機與活力。
二、思考研學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研學教育價值認識不到位
研學是具有教學性質的實踐活動,被賦予了教育的主旨內容。然而,部分學校把研學等同于傳統的夏令營、戶外游等,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些學校把研學實踐作為綜合實踐課程的一部分,沒有編排獨立的教學計劃和教學任務,對研學教育的內涵缺乏正確的認識,對研學的啟發意義、教學目標和主題安排都缺乏深入系統的思考,往往忽略了研學實踐環節中學生的自主性,一定程度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
(二)研學實踐教育特色不明顯
在研學實踐普遍開展的形勢下,一些學?;驒C構單位的研學實踐特色卻不明顯。一些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等研學基地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例如,有些紅色教育研學實踐基地普遍采取“講解式”“表演式”“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形式上比較單一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研學熱情和學習興趣;在內容上,過于注重對歷史的陳述講解,忽視了教育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引發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弱化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價值。
(三)研學實踐評價體系不健全
有研究表明,不少地方和學校出于“省事方便”“自己做壓力大”“存在人身安全隱患”等考慮,選擇將研學實踐活動委托給旅行社或第三方機構承辦,對研學過程缺乏監督管理,對研學評價體系缺少后續反饋。在實踐中,研學往往會出現重體驗輕評價、重感受輕反思的現象,部分學校在研學結束后并沒有進行復盤反思和經驗提煉,也沒有要求教師和學生對研學提出意見建議,使得研學實踐評價成為空白。有的學校出于合作友誼做出帶有主觀色彩的評價,從而使評價缺乏真實性和說服力,直接影響研學實踐的教育效果。
三、研學實踐促進學科融合的原則
(一)教育實踐原則
在國家相關研學文件中提到中小學研學的實踐性原則,指出研學實踐需具備“現場感”“體驗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元素。因此,研學實踐應為學科課堂提供現實場景,從多個維度補充課堂教學內容,注重學習知識與體驗生活,使課本中的靜態文字圖片轉換為現實生活中動態的可以觸摸感受的活動場景。
(二)文化融合原則
傳統知識教育理論視域下,知識是絕對的,只要有系統的教材和學科知識就已足夠,與地域特色文化并無太大關聯。但在研學實踐實施過程中發現,地域文化與課程育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體現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特色價值。研學實踐是地方文化的傳感器,它將地方特色文化因子傳輸到中小學生的頭腦,有助于學生在社會大課堂的實踐中得到鍛煉與成長,從而整體提升學生人格與道德修養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綜合素養。
(三)情感體驗原則
研學實踐有助于學生多層面、多維度地接觸社會,幫助他們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配合理解抽象的學科知識,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對事物本身的理解,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換言之,研學實踐是以地域文化為“現場”和內容而建構的文化育人體系,有效彌補當前分學科教學的不足。它注重強化學生情感體驗,同時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四、研學實踐推進學科素養提升的路徑
(一)創設研學目標,落實立德樹人
研學目標設計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研學目的地的特色,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展開知識學習,使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有機銜接,使目標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以S 學校為例,該學校組織了一場“與大自然相約”主題研學,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觀察植物,讓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學生每到一處,教師便拿出提前設計好的課程目標和方案,讓研學教育更好地實現研究性學習與大自然體驗的雙向提升。因此,研學實踐要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落腳點,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和研學基地性質特點來科學創設研學目標,合理地利用研學基地的故事、案例、事物作為教學內容載體,整合研學基地的各個教育要素,充分發揮學科教學“活載體”和“活教材”的作用。同時,注重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的思考與探究,以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連接新舊知識,以新事物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共建基地平臺,賀歲
學校要通過變換學習場所,拓展校外協同教育,發揮身邊研學相關領域專家、研學基地等社會資源優勢,加大校地校企共建研發平臺的建設和支持力度,搭建研學實踐教育平臺。按照“學科滲透,校本深化,文化提升,活動助推”思路,推進研學實踐教育的“四化”,即“課程化”“項目化”“常態化”“系列化”。努力打破以往“碎片式”的研學方式,挖掘區域特色,整合研學資源,充分利用和整合線上、線下支撐平臺,打造品類多元、形式多樣的立體式資源庫。同時,構建系統性的研學課程框架,比如“研學+”基礎學科融合課程、實踐課程、創客課程、藝術課程等,真正實現研學實踐與學科的融合,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在融合中促進學生多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加快成果成型,構建成果轉化網絡
提煉研學成熟經驗,凝練地區或學校機構在某個領域或多個領域的研學成果,探索多樣化的服務供給模式,破解研學成果產業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為研學成果轉化探索新模式、新路徑。例如,在專家、教師、學生三方合力共研共學下,學??筛鶕醮伟l現的問題,深度挖掘學生需求,了解專家資源供給,結合學校發展需要進行學科融合、實踐助推、創客助力、藝術渲染等一系列舉措。教育主管部門通過行動研究,對研學方案進行改進、整合,完善研學活動,激發學生研學熱情,廣泛征集研學經驗和科研成果,整理提煉出一系列研學成果,完善研學實踐教育研究,并將成果廣泛應用于研學實踐相關領域。例如,推出靈活的、可定制的研學模式,以供學校根據校情選擇,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需求,進而不斷提高研學實踐的育人水平。
9605cd2de511e3112cec575d60c9c543(四)健全評價機制,注重研學效果導向
對于研學實踐評價機制不健全不科學的問題,希望研學實踐管理部門要設置多維度的評價指標,探索建立基于綜合評價和分類評價的評價體系。在評價學生方面,要從以結果性評價、單一指標評價轉到以過程性評價、綜合性評價上來,觀察研學效果是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如設置知識技能、情感態度、思維方式、行為表現等指標。在評價主體方面,要對研學機構、學校、教師進行分類評價,分別研制評價標準,對研學機構應該結合學校和教師的反饋結果,檢測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否真正得到有效提升等;對學校的評價,應從制度設計、組織實施、條件保障和研學效果等方面開展;對教師的評價,可以采取學生談話、過程觀察、學生學習效果等方式。通過完善評價體系,不斷健全研學實踐運行模式,促進研學實踐科學有序實施,學生在研學實踐中能真正研有所悟、學有所得、實有所感、踐有所獲。
研學實踐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現代繼承與發展,能提供豐富的問題情境、充分的學習機會和完整的實踐過程,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提供了沃土,為學科教學提供了實踐路徑和檢驗渠道,更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責任編輯: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