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高考作文題往往采用這種形式:提供一個不確定關系的判斷,讓考生分析兩個概念之間的復雜關系。其他高考卷的作文命題則常常給出一個確定的判斷。如:
一花獨放不是春。(2023年高考全國乙卷)
故事是有力量的。(2023年高考新課標I卷)
如果把上面這種命題方式概括為“P是Q”式判斷的話,上海卷的作文題則是問:P是Q嗎?
具體而言,上海卷的作文題常用三種方式發問。
①P是Q嗎?
如:對已有知識的綜合,是創新嗎?(2024年上海春考卷)
或者改變一下提問方式:有人說,P是Q。你是否認同這一觀點?
如:有人說,所有重要的東西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提到過了。你是否認同這一觀點?(2023年上海春考卷)
②P是造成Q的唯一原因嗎?/造成Q這一結果僅僅是由于P嗎?
如:一個人樂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僅僅是因為好奇心嗎?(2023年高考上海卷)
人們要形成合理的認知、經得起檢驗的思想,是否僅僅依靠邏輯就足夠了?(上海市楊浦區2024年一模卷)
一個人樂于行善,僅僅是因為善良嗎?(上海市金山區2024年一模卷)
③P1比P2更容易導致Q嗎?
如:一秒鐘就能看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與花了半輩子也看不清的人相比,前者一定會有更好的命運嗎?(上海市靜安區2024年一模卷)
面對這種思辨型的命題方式,我們提供以下寫作思路。
一、從材料表述中辨識兩個關鍵概念
有些試題明確點出關鍵詞,有些則呈現得比較隱晦。下面結合試題做簡要分析。
人的很多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這是否意味著人生不需要標準答案?(上海市長寧區2024年一模卷)
【關鍵概念及其關系表述】“人生歷程”(P)需要“標準答案”(Q)嗎?
生活中面對事情的結果,人們往往以“我很努力了”來肯定自己;但這句話似乎還隱含著更多的意味。對此,談談你的思考。(上海市黃浦區2024年一模卷)
【關鍵概念及其關系表述】“以‘我很努力了’來肯定自己”(P)能面對“事情的結果”(Q)嗎?
個人的成長會因為經驗的增長而逐漸失去天真嗎?(上海市松江區2024年一模卷)
【關鍵概念及其關系表述】“經驗的增長”(P)會導致“失去天真”(Q)嗎?
在觀點越來越多元的世界里,是否只有堅持自我,才能獲得理想的人生?(上海市普陀區2024年一模卷)
【關鍵概念及其關系表述】“堅持自我”(P)才能獲得“理想的人生”(Q)嗎?
有人說,知識的島嶼越大,無知海洋的邊界也就越廣闊。這是否意味著擁有越多的知識越會讓人無所適從?(上海市奉賢區2024年一模卷)
【關鍵概念及其關系表述】“擁有越多的知識”(P)會導致“無所適從”(Q)嗎?
有人說,學會繞行是人生必備的技能,有人則不以為然。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上海市虹口區2024年一模卷)
【關鍵概念及其關系表述】“學會繞行”(P)是“人生必備的技能”(Q)嗎?
二、思考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
確立兩個關鍵概念之后,我們要思考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綜合目前的作文題,我們將其分為四種類型:①P是Q嗎?②P是導致Q的唯一原因(條件)嗎?③P1比P2更能導致Q嗎?④只有P才Q嗎?
下面結合部分試題,分類解析。
1.試題呈現“P是Q嗎”的問句
提問“P是Q嗎”,意味著“P可能是Q”,也意味著“P可能不是Q”。P不可能同時是Q又不是Q,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一定是兩個判斷中的P,用一個語詞表達了兩個不同的概念。
根據試題要求,我們試著將P、Q兩個概念進行細分,P可以分為P1和P2,Q也可以分為Q1和Q2。如試題問:“對已有知識的綜合是創新嗎?”我們可以將“綜合”分為“一般性梳理、歸類、發現規律的綜合”(P1)和“改變原有布局、體例、樣式的綜合”(P2);也可以將“創新”分為“顛覆性的、從無到有的創新”(Q1)和“樣式、體例、氛圍、感受上的創新”(Q2)。這樣一來,有時候P是Q,綜合已有知識,改變樣式,創制新體例,如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編選者沒有創作一首詩,但創制了新的詩選體例;有時候P不是Q,僅僅綜合已有知識,進行分類,并未產生任何顛覆性的、從無到有的新產品,不算創新。據此,我們看下面五道題。
有人說,人情世故是現代社會的立身之本。有人則不以為然。(上海市虹口區2024年二模卷)
原汁原味是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嗎?(上海市嘉定區2024年二模卷)
一個人知道得越多,是否意味著越容易做出判斷?(上海市金山區2024年二模卷)
獲益大于代價,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標準嗎?(上海市徐匯區2024年二模卷)
一個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長中必須經歷的嗎?(上海市長寧區2024年二模卷)
虹口區題,先回答:人情世故為何是立身之本?答曰:人情世故反映了人情交往的基本原則,為人處世能熟悉并遵從基本原則,就能在俗世中如魚得水。
再回答:為何說人情世故不是立身之本?答曰:人情世故是既定的規則,有可能是落后的、錯誤的、庸俗的。屈從于世俗的規則,會摧毀內心的堅持,會改變初心。對世俗的妥協,容易造成對真我的放逐。
最后表達觀點:在俗世中生存,我們不能不懂一點人情世故,那些基于對別人的尊重、理解,有助于使人際關系和諧的人情世故,我們要理解、支持、遵從。那些從庸俗的個人立場出發、對別人評頭論足、損害別人利益的所謂人情世故,我們還是少了解一點。懷著對世界的熱愛,對他人理解和同情的善心,建立在這些基礎上的人情世故才是立身之本。
嘉定區題,先回答:保持原汁原味就是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為何?答曰:保持原汁原味就保持了傳統的純潔性,不會破壞、損毀傳統文化的品質。原汁原味的文化繼承,最大限度保證了新的文化與原有文化的質量高度一致,而稀釋、轉換、嫁接、不合時宜的添油加醋,都是對傳統文化原本風貌的破壞。
再回答:保持原汁原味不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為何?答曰:任何文化都與時代有關系,無論是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還是制度文明等,都必然與這個時代的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生活背景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可能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要。有時候,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只能放在博物館里供觀賞,無法落實到現實生活中。關注人們當下的現實需求、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對其進行不悖要旨的改變、創新、發揚,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可能才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
最后表達觀點:繼承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可以理解為對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嚴格繼承,而非對具體的某一物質文化或非物質文化膠柱鼓瑟、亦步亦趨地復古。時代無法回到往昔,傳統文化必然也不能完全依照古制。原汁原味應是指文化的內核和純度,而不是外在樣式。
金山區題,先回答:知道得越多,越容易做出判斷。為何?答曰:知道得越多,對情況的復雜性越了解,越容易分辨是非利弊;知道得越多,對各方訴求都能考慮周全,越容易做出正確的判斷;知道得越多,越不會偏執一端,對復雜問題舉重若輕,越容易做出準確判斷。
再回答:知道得越多,越不容易做出判斷。為何?答曰:知道得越少,不瞻前顧后,越容易做出判斷;知道得越少,能置身事外,態度越客觀,越有利于做出判斷;知道得越少,情感參與越少,不受情感牽絆,越易于做出判斷。
最后表達觀點:知道得越多,也可能無所適從、無法取舍,未必容易做出判斷;知道得越少,也可能準確獲取了核心信息,能殺伐果斷,不一定不容易做出判斷。是否容易做出判斷,不僅要依賴“知道的信息”,還要有梳理分析、取舍決斷的能力,才有可能易于做出判斷。
徐匯區題,先回答:獲益大于代價,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標準。為何?答曰:在人類歷史上,做利益最大化的事,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人在發展過程中關注利益,計算成本,逐漸成了人的一種本能。獲益大于代價,才能保證人的付出有回報,才能保證這件事做了有成果,這是人類進步的必然選擇。
再回答:獲益大于代價,不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標準。為何?答曰:一件事是否值得做,標準是它是否符合正義,是否代表人類進步的方向。如果代表正義的方向,哪怕其代價遠遠大于獲益,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那也值得做,革命先烈對革命事業的選擇就是這樣。仁人義士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做的標準是“義”,而非“獲益”的“利”。如果僅僅以“獲益大于代價”作為衡量做事的標準,人類只會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不去考慮公平正義,最終遭難的還是人類自身。
最后表達觀點: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學會了趨利避害,學會了計算做事的成本,這無可厚非。但這世上總有一些事,不能僅從獲益的角度考慮,有些人為了理想信念奉獻了畢生心血乃至生命,獲益卻極其微薄,但他們仍然勇毅前行,這正顯示了人的可貴,這種精神遠遠超過了對成本的計較。
長寧區題,先回答:做一些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是生命成長中必須經歷的。為何?答曰: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約束自己,適應社會需求。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可能對他人、對社會發展有利,青年要借此培養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做一些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是對自己毅力、品格的磨礪,能鍛煉自身能力。
再回答:做一些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不是生命成長中必須經歷的。為何?答曰: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可能違背了本心,做這種事是對本性的摧殘。人的成長需要做“難為”之事,但不能做“不能為之事”,有些“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就屬于“不能為之事”,它踐踏了底線,毀棄了尊嚴,這種事,憑借任何冠冕堂皇的借口,都不能做。生命成長需要各種經歷,包括在最艱難的處境里抗爭,但不包括寡廉鮮恥、見利忘義。
最后表達觀點:青年的成長,可能需要做一些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如果這些事是為了促進自己的成長且能幫助自己成長為干凈、純粹的人,那一定得克服懶惰、克服各種阻力去做。但是,如果這些事有違正義,踐踏自尊,毀棄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美德,那絕對不需要去經歷。
(未完待續)
(上海市虹口區2024年二模作文題)
有人說,人情世故是現代社會的立身之本。有人則不以為然。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64分
并不陡峭的高度
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高三(4)班 江奕瞳
指導老師:鄧肖楊
我們常常認為人情是費孝通筆下鄉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有人提出,“人情世故是現代社會的立身之本”。
相較于傳統社會,現代社會是流動性更強而且充滿陌生化與不確定性的社會,同時也是更加高效、工具化和快節奏的社會。通曉人情世故,如今似乎被標簽式地理解成“圓滑”甚至“諂媚”,但事實上每個人對人情世故的理解與對待它的方式都存在差異,這意味著它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的同理心及對他人的關切,對周遭人際關系的捕捉與認知,將如何對待“他人”和“我”,都納入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思考中。
對社會中的個人而言,“立身”代表著我們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坐標,認領一個穩定的社會身份,與社會充分交融。因此對人情世故給予一定的關注,實際上正體現一個人從“小我”變成“大我”的成熟過程,是個人對周遭的人與事有了更深入的認知的表現,代表著從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成長為對他人與社會有關切之心的更完整的人。借余秋雨所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逆耳的聲響”。這種雜糅了同情、關懷與同理心的人情世故是一個人立身于現代社會所必需的要素,是人成為社會中的人必不可少的一塊拼圖——這是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但若對“立身之本”的“本”再做思考,我們會發現:一個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雖然要懂人情世故,要與他人及環境產生聯結,但這應是手段或過程,而非目的或根基。一個人想要立身,歸根結底先要有“一個人”——這個人需要有品性、能力、思考與努力,當這些構成一個獨立的、有能力的個體之后,懂得一些人情世故,能讓一個擁有強大內核的人在人潮洶涌的社會中更好地站穩腳跟。
更進一步,不妨思考,當下人情世故為何會以一種用力過猛的夸大的方式被重視、被強調?在快節奏生活的催逼與社會流動性加大的助推下,個體的“原子化”特征越來越明顯。為了追求高效率,人被異化為“工具”,當人情世故以“圓滑而諂媚”的姿態成為現實生活中被人指指點點的標簽,或許人情世故中本該包含的對他人的關照、包容也隨著某些叛逆意味的“以我為主”的觀念被淡忘了。過分的自我關注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所以盡管看起來有些夸張,仍有人急切地發出呼告:看一看身邊的人,重新感受一下人情。
我們應該看到人情世故更為廣泛的內涵,它是個人對他人潤物細無聲的關懷,是將一個個“我”聯結起來形成“我們”的紐帶。人情未必是托詞、妥協、道德綁架,世故也未必是迂腐與圓滑,我們不應走向偏頗和極端。在人立身于社會的成長、成熟的旅程中,人情世故可以是一種善解人意與細致關懷,是那并不陡峭的高度。
(編輯:汪玉琪)
開門見山,引出材料中的觀點,并點明“人情世故”是一個與鄉土社會緊密關聯的詞語。
先將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進行比較,用精練概括的語言道出現代社會的六個主要特征:流動性更強、陌生化、不確定性、高效、工具化、快節奏。然后對“人情世故”這一關鍵詞進行概念闡釋。
本段首先聚焦材料中的另一個關鍵詞“立身之本”中的“立身”二字,對其進行簡單闡釋之后,隨即論述“人情世故”與“立身”之間的關系,簡潔而不失嚴謹。借用余秋雨之言,貼切合宜。結尾處點明雜糅了同情、關懷與同理心的人情世故是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接著對“立身之本”的“本”字再做推敲。此處的“本”取目的、根基之意,人情世故只是個體與他人及外部環境產生聯結的手段或過程,稱其為“立身之本”,實際上是對其作用的一種夸大。
本段將論證再推進一步,探討現代社會人們認為人情世故是立身之本的原因——個體的“原子化”、人被異化為“工具”。并闡述了現代人淡忘人情世故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后,對“人情世故”進行再定義。以同情、同理心為內核的人情世故雖稱不上現代社會人的立身之本,卻能讓我們用一份善解人意與細致關懷去建立一個個“我”之間的聯結,讓“我”成為“我們”。本文觀點鮮明,邏輯嚴密,論證充分,結構整飭。